新書推薦:

《
反本能2:从精神内耗到情绪自由
》
售價:HK$
54.8

《
汉语语法教学模式探究
》
售價:HK$
63.8

《
一蔬一饭 食愈记
》
售價:HK$
63.8

《
包豪斯剧场
》
售價:HK$
87.8

《
吴宓日记 套装(全10册)
》
售價:HK$
748.0

《
大学问·明清江南的环境变动与社会控制
》
售價:HK$
140.8

《
生命之树
》
售價:HK$
107.8

《
大规模语言模型:从理论到实践(第2版)
》
售價:HK$
151.8
|
內容簡介: |
工业设计效果图能很形象地表现出我们想要表达的各种工业产品,比如我们经常看到的汽车、家电及通信产品的不同角度的实物效果图,还有就是没有问世的产品的效果图,当设计者脑海中呈现好的概念和构思的时候,他就会用专业的工具把自己脑子里的想法以图形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工业设计效果图。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全书共分为7天,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全面地介绍了家电及通信产品的绘制。第一天,主要讲解绘画工具的准备和使用。第二天,绘画的基础知识,比如一些透视关系的变现,图形相套的画法等。第三天,介绍效果图的上色方法,注意我们讲的细节要仔细阅读,对学习绘画效果图会有很大的帮助。第四天,讲各种各样小型家电的绘画方法,每一个步骤都要认真学习。第五天,主要讲解各种中型家电的绘制方法。第六天,以循序渐进的方法开始讲解大型家电画法,大型家电细节比较多,绘制有一定的难度,只要我们掌握了上面的绘画方法,这一部分学习也不难。第七天,主讲通信品的绘
制。注意细节学习是本书的关键,大家要仔细阅读每一个细小的环节。这样对我们的绘图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
目錄:
|
第 1 天 绘画工具的准备
1.1 马克笔
1.2 圆珠笔
1.3 水溶性铅笔
1.4 针笔
1.5 底纹笔
1.6 尺
1.7 人机比例模版
1.8 肌理板
1.9 纸张
1.10 色粉
1.11 化妆棉
1.12 固定液
第 2 天 绘画的基础知识2.1 正圆的画法
2.2 椭圆的画法
2.3 渐变椭圆与透视关系的训练
2.4 多圆相套的训练
2.5 组合图形的画法
2.6 组合图形的画法
2.7 电子产品的绘画小练习
第 3 天 电子产品效果图的上色方法
3.1 马克笔的运用
3.2 色粉的运用
3.3 写生和制图的步骤
第 4 天 小型家电实例讲解
4.1 吹风机
4.2 摄像机
4.3 氧气机面罩
4.4 降压仪
4.5 汽车钥匙
4.6 表
4.7 运动手表
05
第 5 天 中型家电实例讲解
5.1 电风扇
5.2 电脑机箱
5.3 手腕仪表器
5.4 吸尘器
5.5 蓝牙耳机
5.6 遥控器
5.7 拉杆箱
第 6 天 大型家电实例讲解
6.1 投影机
6.2 按摩椅
6.3 电热水壶
6.4 挂机
6.5 数码摄像机
第 7 天 通信产品实例讲解
7.1 投影钟
7.2 播放器
7.3 相机
7.4 数码相机
7.5 手机
|
內容試閱:
|
前言
一位优秀的工业设计师必须练就一手好的草图和效果图,这样设计师才能把脑海中瞬间的灵感用很熟练的笔法表现在纸上,作为以后生产的基础。设计师在捕捉灵感的时候,一定要拿准特点,形象地描绘出脑子中的想法。
你是不是也想当一位优秀的设计师呢?那就从手下这本书开始,认真学习绘画的基础知识,然后我们将带领你学习好多不同家电及通信产品绘画实例。
本书章节安排
全书共分为7 天,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全面地介绍了家电及通信产品的绘画方法,细节讲解非常到位。
第一天 绘画工具的准备
主要介绍作图时使用的一些工具,特别是要注意每一种工具的使用方法我们要熟练掌握。这样作图的时候就不会手忙脚乱。
第二天 绘画的基础知识 主要给大家讲正圆和椭圆的画法,还有渐变椭圆和透视关系的训练,最后讲解多个图形组合起来的画法。
第三天 电子产品效果图的上色方法 主要介绍马克笔和色粉的使用方法,然后再给大家讲解绘图步骤。
第四天 小型家电的实例讲解 主要介绍各种小型家电的绘画方法。
第五天 中型家电的实例讲解 主要介绍了中型家电的绘画方法。
第六天 大型家电的实例讲解 主要介绍了各种大型家电的绘画方法,我们要仔细阅读每一个绘画步骤。
第七天 通信产品实例讲解 主要给大家介绍了我们经常见到的通信产品的绘画方法。
本书的特点
全书内容丰富、结构清晰,通过7 天的时间安排,为广大读者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家电
和通信产品的绘画方法。
本书主要有以下特点:
案例新颖,安排合理,通过7 天的时间安排,循序渐进地讲解了各种家电和通信产品的
绘画方法;
语言通俗易懂,讲解清晰,前后呼应,以最小的篇幅、最易读懂的语言来讲述绘画的技法。
本书的读者对象
本书适合初学者和有一些工业绘画基础的读者学习,会给有设计梦想的人带来很大的帮助。
参与本书编写的人员有蔡妍丽、朱仲瑶、荆宝法、魏建强、白敏娟、程淑敏、史江华、王颖茹、胡雪松、陈凡、王敖、张颖、李珊、卢晓青、叶德辉,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