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古代姓氏与避讳起源(学术文库)
》
售價:HK$
107.8
《
以色列史:应许之地的现代叙事 | 看世界 | 区域国别史
》
售價:HK$
94.6
《
堂吉诃德(插图珍藏版)(全2册)
》
售價:HK$
437.8
《
项目管理一本通(故事版)
》
售價:HK$
74.8
《
甲骨文丛书·法兰西美食一千年
》
售價:HK$
75.9
《
国际工程黄皮书:国际工程发展报告(2024)
》
售價:HK$
217.8
《
计算思维:信息科技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
》
售價:HK$
74.8
《
钩编圆滚滚的瓦尤包袋
》
售價:HK$
65.8
內容簡介:
本书通过对本科精英学院运行过程中五对关系(即传统与现代、行政与学术、形式与内容、点上与面上、有形与无形)的描述,形成了五个不同特点的精英人才培养模式的单案例分析报告,并通过对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的“交叉混合模式”、复旦大学复旦学院的“通识教育模式”、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的“大学科模式”、北京大学元培学院的“自由教育模式”以及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的“主动实践模式”的总结,归纳出本科精英学院的运行所遵循的三个核心要素:突破传统专业教育模式、形成学术优势积累和渐进式的持续变革。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bid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mso-font-kerning:1.0pt;mso-ansi-language:EN-US;mso-fareast-language:
ZH-CN;mso-bidi-language:AR-SA''多项各类校级、省部级课题研究,在《高等教育研究》《社会科学论坛》等期刊发表论文近20篇。
關於作者:
陈金江,湖北仙桃人,研究生学历,教育学博士,现任职于华中科技大学发展改革与政策法规办公室,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曾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项,参与10多项各类校级、省部级课题研究,在《高等教育研究》《社会科学论坛》等期刊发表论文近20篇。
目錄 :
1 导论………………………………………………………………………… 1
1.1 问题提出………………………………………………………………… 1
1.2 研究价值………………………………………………………………… 7
1.3 相关概念说明…………………………………………………………… 8
1.4 文献综述………………………………………………………………… 11
1.5 研究方法………………………………………………………………… 33
2 竺可桢学院:精英人才培养的交叉混合模式……………………… 39
2.1 竺可桢学院的创办历程及原因………………………………………… 40
2.2 竺可桢学院的主要做法………………………………………………… 48
2.3 竺可桢学院的实施效果及主要经验…………………………………… 55
2.4 存在的问题与讨论……………………………………………………… 65
3 复旦学院:精英人才培养的通识教育模式…………………………… 70
3.1 创办复旦学院的动因分析……………………………………………… 71
3.2 复旦学院的主要做法…………………………………………………… 77
3.3 复旦学院的实施效果及主要经验……………………………………… 88
3.4 存在的问题与讨论……………………………………………………… 95
4 匡亚明学院:精英人才培养的大学科模式…………………………… 98
4.1 创办匡亚明学院的动因分析…………………………………………… 99
2
4.2 匡亚明学院的主要做法……………………………………………… 103
4.3 匡亚明学院的实施效果及其主要经验……………………………… 117
4.4 存在的问题与讨论…………………………………………………… 127
5 元培学院:精英人才培养的“自由”教育模式……………………… 132
5.1 创办元培学院的动因分析…………………………………………… 133
5.2 元培学院的主要做法………………………………………………… 136
5.3 元培学院的实施效果及主要经验…………………………………… 153
5.4 存在的问题与讨论…………………………………………………… 162
6 启明学院:精英人才培养的主动实践模式…………………………… 165
6.1 创办启明学院的动因分析…………………………………………… 166
6.2 启明学院的主要做法………………………………………………… 169
6.3 启明学院的实施效果及主要经验…………………………………… 184
6.4 存在的问题与讨论…………………………………………………… 193
7 研究结论与讨论………………………………………………………… 197
7.1 研究结论……………………………………………………………… 197
7.2 本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215
致谢………………………………………………………………………… 217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