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吐司三明治自己做最好吃:102款花样吐司+85款爆款三明治+11款轻食沙拉+5款灵魂抹酱
》
售價:HK$
43.8

《
DK马术全书(全新升级版)
》
售價:HK$
262.9

《
货币之手
》
售價:HK$
142.9

《
被困住的人(余华、李翊云等名家推崇的短篇大师,历时20多年创作,73个受困于生活的故事,洞见人性的幽微之处和人生的真相)
》
售價:HK$
240.9

《
灯花笑共此灯(全二册)
》
售價:HK$
76.8

《
系统家庭治疗的刻意练习
》
售價:HK$
83.5

《
2049:未来10000天的可能
》
售價:HK$
75.9

《
复利效应
》
售價:HK$
48.4
|
編輯推薦: |
1、本书讲述了罗马帝国君士坦丁王朝后一位多神教皇帝尤利安短暂却辉煌的一生
2、全书“理”尤利安的历史形象、哲学思想、王政观点、军事行动等重要问题做了一一梳理和回应
3、深入分析了他在青年求学和成年执政过程中逐步显露的哲学天赋、军事才干和政治智慧
4、虽然尤利安的短暂执政难改帝国衰亡之命运但其所代表的古典文明仍具有重要意义
|
內容簡介: |
本书考察了尤利安皇帝对晚期罗马帝国统治危机的应对和思考。全书“理”尤利安的历史形象、哲学思想、王政观点、军事行动等重要问题做了一一梳理和回应,深入分析了他在青年求学和成年执政过程中逐步显露的哲学天赋、军事才干和政治智慧。虽然尤利安的短暂执政难改帝国衰亡之命运,但其所代表的异教文明(希腊-罗马文明)与教文明之间的决战仍具有重要意义。
|
目錄:
|
导论/001
1尤利安的历史形象嬗变/001
2问题与视野/013
第一章 尤利安与君士坦丁王朝/031
1君士坦丁时代/032
2尤利安的童年和少年/049
3哲学青年/069
4抉择/088
第二章 尤利安与帝国的蛮族危机/105
1高卢的地缘特征和蛮族问题/106
2征伐野蛮人/115
3“尤利安是奥古斯都”/135
第三章 尤利安与理/167
1尤利安与哲人王传统/169
2尤利安的理/183
3尤利安的王政观/201
4哲学与政治的纠缠/217
第四章 尤利安与罗马帝国的文明内战/223
1罗马帝国的文明问题/225
2新柏拉图主义与罗马帝国的文明危机/237
3尤利安的师承/256
4尤利安的新柏拉图主义/270
5尤利安对教的批判/301
6尤利安的异教教会/329
第五章 罗马与波斯/343
1罗马帝国亚洲疆域的地缘特征/345
2罗马与波斯的战争史/353
3远征波斯/360
结语/407
参考文献/417
(一)中文文献/417
(二)外文文献/419
尤利安年表/423
后记/427
|
內容試閱:
|
罗马帝国历括东罗马帝国在内),仅有少数几位皇帝被称作大帝,君士坦丁是其中之一。从大历史的视角来看,挽救3世纪大危机的任务到君士坦丁大帝重新统一帝国才基本完成。戴克里先皇帝设计的四帝共治制看起来,实践证明无法解制稳定的问题。324年,君士坦丁击败李锡尼(Licinius,263—325年,308-324年任帝国东部皇帝),重新统一帝国,3世纪的大混乱才宣告结束。此后再没有出现过3世纪那样的无序和混乱。单凭这一成,君士坦丁有资格获得大帝的称号。用中国古代史来比附的话,君士坦丁堪称罗马帝国的中兴之主,犹如汉光武帝中兴西汉。但是,君士坦丁大帝的抱负要更为远大,他不仅志在谋求旧帝国大一统的格局,还想在新的基础国,为帝国奠定新的法统。重建帝国而言,有两个标志事件:,君士坦丁赋予教合法地位,开启帝国教化的进程,这意味着更换帝国的精神法统;,君士坦丁为帝国重新建造了一个都城,命名为“新罗马”。因此,有理由将君士坦丁大帝的帝国称作罗马帝国。尤利安皇帝反对君士坦丁大帝的这一进程,试图重新回到罗马帝国的传统上。但是,时过境迁,接近复兴罗马帝国的传统已然不可能,所以尤利安皇帝必须开出新传统,方能与君士坦丁的教化传统竞争。我们会看到,尤利安皇帝想象中的帝国与罗马和罗马都有所不同。 1君士坦丁时代 君士坦丁重建帝国的事业,既基于戴克里先皇帝解决3世纪大危机取得的成,又是对戴克里先失败之处的回应。3世纪的大危机对帝国的秩序造成了极大破坏。像所有古代农业帝国一样,罗马帝国的税收主要是土地税。此前,帝国境内的土地税率分省而行。有些地区税率固定,有些地区时有变化,有的地区则不需要交税,例如意大利。戴克里先取消免税地区的特权,重新划分土地税的基本单位,固定土地税率,以此增加帝国的税收。为强化皇帝的权力,戴克里先分离军事和行政权,元老进入军事领域,此前元老们可以在行政与军事领域之间自由转换。这一政策有效地强化了皇帝对军队和元老院的掌控。此,元老院对皇胁才被消除。戴克里先皇帝之后,帝国皇帝们已经不常居罗马城,即便迫于形势需要驻守意大利,也是选择米兰,而非罗马。同时,戴克里先将面积较大的行省划分为数个小行省,君士坦丁时代有101个行省,哈德良时代仅45个行省。行省的细分,一方强化皇帝控制行省的权力,以免某个野心之辈基于某个行省可以发动叛乱;另一方面造成人数成倍增长,导致帝国的财政负担加重。戴克里先又将数个行省组成更大的行政区,每个行政区由比行督职位更高的大区长官统理。为了大区长官的野心,这些僚的下属由皇帝任命,以此来监视他们的上级,并通过一群秘密人员向皇帝告密。通过这些措施和觐见皇帝所需的复杂礼仪了皇帝的严。 但是,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戴克里先的四帝共治制(Tetrarchy)本意是强化皇权,却具有分散帝国中央集权的倾向。 P3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