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伊斯坦布尔讲稿:罗曼语语文学导论

書城自編碼: 4111270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文学理论
作者: [德]埃里希·奥尔巴赫 著 高冀 译
國際書號(ISBN): 9787100245968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 2025-04-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精装

售價:HK$ 118.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家庭养生 食疗方+推拿+用药
《 家庭养生 食疗方+推拿+用药 》

售價:HK$ 63.8
伯恩斯情绪疗法(全新升级版)
《 伯恩斯情绪疗法(全新升级版) 》

售價:HK$ 140.8
时刻人文·拜别唐山:在马来半岛异域重生(以东南亚华人为中心,探寻南洋华人跨越殖民与乡土的文化涅槃)
《 时刻人文·拜别唐山:在马来半岛异域重生(以东南亚华人为中心,探寻南洋华人跨越殖民与乡土的文化涅槃) 》

售價:HK$ 74.8
大学问·晚清中国城市的水与电:生活在天津的丹麦人,1860—1912(以异域之眼回望天津之发展脉络,讲述侨居在天津的丹麦人和当地民众的真实生活故事。)
《 大学问·晚清中国城市的水与电:生活在天津的丹麦人,1860—1912(以异域之眼回望天津之发展脉络,讲述侨居在天津的丹麦人和当地民众的真实生活故事。) 》

售價:HK$ 86.9
危机、改革与崩溃 : 元明清七百年的金融秩序
《 危机、改革与崩溃 : 元明清七百年的金融秩序 》

售價:HK$ 85.8
时刻人文·中国之诞生:中国文明的形成期
《 时刻人文·中国之诞生:中国文明的形成期 》

售價:HK$ 107.8
血与火的50年:昙花一现的西晋
《 血与火的50年:昙花一现的西晋 》

售價:HK$ 107.8
齐民要术(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高中)
《 齐民要术(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高中) 》

售價:HK$ 63.8

編輯推薦:
文学理论大家奥尔巴赫自纳粹德国逃亡至伊斯坦布尔,
为土耳其学生开设关于罗曼语语文学的课程。
他讲庄严的罗马,也讲慵懒的普罗旺斯;
讲《罗兰之歌》,也讲但丁的《神曲》;
讲古老的语言,也讲今日的文明。
【重磅首译】奥尔巴赫流亡时期讲稿首次中译。融通德式语文学与罗曼语源流,与《摹仿论》双镜互照,破除法、意、西语文学壁垒。
【学术导航】解密文学批评的语文学根基。以”语言介质”为钥匙,解密文学批评的内在逻辑,启发对语文学学科本质的哲学思辨,助研习者跨越多语种迷障。
【考订典范】穿越时空的学术对话。二战学者智慧×当代方法论,译者参校三个版本补注四百条,架设历史与当下的学术津梁。
內容簡介:
罗曼语族是公元三至八世纪间,从通俗拉丁语和意大利语族中衍生出来的现代语族,其中分布最广泛的语言为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和葡萄牙语,使用人数近12亿。罗曼语语文学研究是在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领域中作为真正的文学批评不可或缺的先行学科,语文学不仅仅是一门辅助的工具性学科,实际上是对于任何由语言介质构成的艺术作品为对象的文学判断的内在把握。本书写于1943年(作者在伊斯坦布尔避难期间),《摹仿论》虽已成型,尚未孵化。而此书充分展现了他宏阔的研究视野、丰富的知识积累以及对资料文献的熟谙。受到战争的影响,他难以接触国际同行和原始图书资料,所以在书中并没有加注释。但是奥尔巴赫在正文的阐述中有理有据、旁征博引,在全书最后一部分,他还列出了长达几十页的参考书目。本书包含三大部分:“语文学及其不同形式”“罗曼语言的起源”和“文学时期概览”,这原本是一份教学材料,意在为土耳其学生提供一个基本框架,因而此书由浅入深地阐述罗曼语语文学研究的源流和意义,被同行评价为“跨越严谨的技术界限,以‘人文’方式展现的一本教材”。
關於作者:
埃里希·奥尔巴赫(1892-1957),德国著名学者,在语文学、比较文学和文学评论等领域著述宏富,其最为人所知的作品是《摹仿论》。在1923年到1929年之间,奥尔巴赫在柏林的普鲁士国家图书馆任职,在此期间,他增强了他所掌握的语文学专业才能,为其后在伊斯坦布尔躲避纳粹的迫害期间,仅凭笔记和记忆写出的《罗曼语语文学研究导论》打下坚实的基础。1950年起他担任耶鲁大学罗曼语语文学教授,直至去世。奥尔巴赫终其一生倾注于罗曼语语文学和文学批评研究,他强调语言、语法、词典编纂、词源、收集技巧等方面亦是滋养文学批评的土壤,通过语文学唤起和认识人类精神的前结构,并重新专注于具体、明确的文学特征。
译者简介:
高翼,美国芝加哥大学罗曼语言文学系博士,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暨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北京大学法国文化研究中心成员。研究方向为法国早期现代文学,在《语言学研究》《外国美学》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已出版译作夏尔·巴托的《归结为同一原理的美的艺术》。
目錄
前? 言 ............................................................................................. 1
第一部分 语文学及其不同形式 ................................................... 3
文本校勘 ................................................................................ 3语言学 ................................................................................... 10文学研究 ............................................................................... 20
Ⅰ. 目录学和传记 ............................................................... 20
Ⅱ. 审美批评 ....................................................................... 21
Ⅲ. 文学史 .......................................................................... 26
文本解释 .............................................................................. 35
第二部分 罗曼语言的起源 ......................................................... 41
罗马与罗马的殖民 ............................................................... 41通俗拉丁语 ........................................................................... 48基督教 .................................................................................. 57日耳曼人入侵 ....................................................................... 70语言发展趋势 ....................................................................... 91
Ⅰ. 语 音 .......................................................................... 92
Ⅱ. 词法和句法 .................................................................. 99
Ⅲ. 词 汇 ......................................................................... 108
罗曼语言列表 ....................................................................... 115
第三部分 文学时期概览 ............................................................ 125
中世纪 ................................................................................. 125
Ⅰ. 导 语 .......................................................................... 125
Ⅱ. 法语和普罗旺斯语文学 ............................................... 136
Ⅲ. 意大利语文学 .............................................................. 173
Ⅳ. 伊比利亚半岛文学 ...................................................... 189
文艺复兴 .............................................................................. 200
Ⅰ. 导 语 .......................................................................... 200
Ⅱ. 意大利文艺复兴 .......................................................... 213
Ⅲ. 法国 16 世纪 ............................................................... 227
Ⅳ. 西班牙文学的黄金世纪 ............................................... 249
现 代 ................................................................................. 269
Ⅰ. 17 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文学 .......................................... 269
Ⅱ. 18 世纪 ........................................................................ 300
Ⅲ. 浪漫主义 ..................................................................... 331
Ⅳ. 19 世纪一瞥 ................................................................ 345
第四部分? 书目指南 .................................................................... 359
书目指南 ........................................................................................ 361
语言学 ................................................................................. 361
Ⅰ. 普通语言学和语言学方法论 ........................................ 361
Ⅱ. 词 典 ......................................................................... 362
Ⅲ. 语言地理学 ................................................................. 369
Ⅳ. 罗曼语语法和历史 ...................................................... 369
文 学 ................................................................................. 378
Ⅰ. 概 论 .......................................................................... 378
Ⅱ. 法国文学 ...................................................................... 381
Ⅲ. 普罗旺斯文学 .............................................................. 392
Ⅳ. 意大利文学 ................................................................. 393
Ⅴ. 西班牙文学 .................................................................. 394
Ⅵ. 葡萄牙文学 ................................................................. 396
Ⅶ. 加泰罗尼亚文学 .......................................................... 397
Ⅷ. 雷蒂亚 - 罗曼文学 ...................................................... 397
Ⅸ. 罗马尼亚文学 ............................................................. 397
C.期 刊 ................................................................................. 398
索? 引 .......................................................................................... 403
译后记 .......................................................................................... 417
內容試閱
译丛总序
“文学与思想译丛”这个名称,或许首先会让我们想到《思想录》一开篇,帕斯卡尔对“几何学精神”与“敏感性精神”所做的细致区分。但在做出这一二分的同时,他又特别指出相互之间不可回避的关联:“几何学家只要能有良好的洞见力,就都会是敏感的”,而“敏感的精神若能把自己的洞见力运用到自己不熟悉的几何学原则上去,也会成为几何学家的”。(《思想录》,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3—4页。) 历史的事实其实早就告诉我们,文学与思想的关联,从来就不是随意而偶然的遇合,而应该是一种“天作之合”。
柏拉图一生的写作,使用的大都是戏剧文体—对话录,而不是如今哲学教授们被规定使用的文体—论文;“德国现代戏剧之父”莱辛既写作了剧作《智者纳坦》,也是对话录《恩斯特与法尔克》和格言体作品《论人类的教育》的作者;卢梭以小说《爱弥儿》《新爱洛伊丝》名世,也以《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而成为备受关注的现代政治哲学家。我们也不该忘记,思想如刀锋一样尖利的维特根斯坦,在他的哲学中讨论了那么多。
文学与哲学的对话关系;而桑塔亚纳(George Santayana)干脆写了一本书,题目即为《三个哲学诗人:卢克莱修、但丁和歌德》;甚至亚当·斯密也不仅仅写作了著名的《国富论》,还对文学修辞情有独钟。又比如,穆齐尔(Robert Musil)是小说家,却主张“随笔主义”;尼采是哲学家,但格外关注文体。
毋庸置疑,这些伟大的作者,无不自如地超越了学科与文体的规定性,高高地站在现代学科分际所形成的种种限制之上。他们用诗的语言言说哲学乃至形而上学,以此捍卫思想与情感的缜密与精微;他们又以理论语言的明晰性和确定性,为我们理解所有诗与文学作品提供了富于各自特色的路线图和指南针。他们的诗中有哲学,他们的哲学中也有诗。同样地,在中国语境中,孔子的“仁学”必须置于这位圣者与学生对话的上下文中来理解;《孟子》《庄子》这些思想史的文本,事实上也都主要由一系列的故事组成。在这样的上下文中,当我们再次提到韩愈、欧阳修、鲁迅等人的名字,文学与思想的有机联系这一命题,就更增加了丰富的层面。
不必罗列太多个案。在现代中国学术史上,可以置于最典型、最杰出成果之列的,或许应数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和鲁迅的《摩罗诗力说》。《红楼梦评论》,不仅在跨文化的意义上彰显了小说文体从边缘走向中心的重要性,而且创造性地将《红楼梦》这部中国文学的伟大经典与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哲学联系了起来,将文学(诗)与思想联系了起来。小说,在静庵先生的心目中不仅不“小”,不仅不只是“引车卖浆者之流”街谈巷议的“小道”,而且也对人生与生命意义做出了严肃提问甚至解答。现在看来,仅仅看到《红楼梦评论》乃是一则以西方思想解释中国文学经典的典范之作显然是不够的。它无疑启发我们进一步思考文学与更根本的存在问题以及真理问题的内在联系。而《摩罗诗力说》,也不仅仅是对外国文学史的一般介绍和研究,不仅仅提供了比较文学法国学派意义上的“事实联系”。通 读全文,我们不难发现,鲁迅先生相对忽视了尼采、拜伦、雪莱等人哲学家和诗人的身份区别,而更加重视的是他们对“时代精神”的尖锐批判和对现代性的深刻质疑。他所真正关注的,是如何通过召唤“神思宗”,从摩罗诗人那里汲取文学营养、获得精神共鸣,从而达到再造“精神界之战士”之目的。文学史,在鲁迅先生那里,因而既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也实际上构成了精神史本身。
我们策划这套“文学与思想译丛”主要基于以下两个考虑。首先以拿来主义,激活对中国传统的再理解。这不只与“文史哲不分家”这一一般说法相关;更重要的是,在中国的语境中,我们应该格外重视“诗(文学)”与“经”的联系,而《诗经》本身就是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揭示的那样,《诗》既有区别于《易》《书》《春秋》和《礼》而主“言志”的“殊致”:“摛《风》裁‘兴’,藻辞谲喻,温柔在诵,故最附深衷矣”;同时,《诗》也与其他经典一样具有“象天地,效鬼神,参物序,制人纪,洞性灵之奥区,极文章之骨髓”的大“德”,足以与天地并生,也与“道”不可分离(参《宗经》《原道》二篇)。
这样说,在一个学科日益分化、精细化的现代学术语境中,自然也有另外一层意思。提倡文学与思想的贯通性研究,固然并不排除以一定的科学方法和理论进行文学研究,但我们更应该明确反对将文学置于“真空”之下,使其失去应该有的元气。比喻而言,知道水是“H2O”固然值得高兴,但我们显然不能停止于此,不能忘记在文学的意义上,水更意味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味着“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也意味着“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总之,之所以要将文学与思想联系起来,与其说我们更关注的是文学与英语意义上“idea”、“thought”或“concept”的关联 , 不如说,我们更关注的是文学与“intellectual”、“intellectual history”的渗透与交融关系,以及文学与德语意义上“Geist(精神)”、“Geistesgeschichte(精神史)”乃至“Zeitgeist(时代精神)”的不可分割性。这里的“思想”,或如有学者所言,乃是罗伯特·穆齐尔意义上“在爱之中的思想(thinking in love)”,既“包含着逻辑思考,也是一种文学、宗教和日常教诲中的理解能力”;既与“思(mind)”有关,也更与“心(heart)”与“情(feeling)”涵容。
而之所以在 intellectual 的意义上理解“思想”,当然既包含着对学科分际的反思,也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过于实证化或过于物质化(所谓重视知识生产)的文学研究乃至人文研究的某种反悖。因为,无论如何,文学研究所最为关注的,乃是“所罗门王曾经祈求上帝赐予”的“一颗智慧的心(un c?ur intelligent)”(芬基尔克劳语)。
是的,文学与思想的贯通研究,既不应该只寻求“智慧”, 也不应该只片面地徒有“空心”,而应该祈求“智慧的心”。
译丛主编2020年7月再改于京西学思堂,时在庚子疫中

1943年,这本小书写于伊斯坦布尔,目的是为我的土耳其学生提供一个宏观框架,让他们得以更好地理解自身所从事的研究的起源与意义。那时正值战争,欧美的图书馆又离得很远,我与我国外的同事几乎没有任何联系,而且已经很久没有看过新出版的书籍或期刊。如今我又忙于其他工作和教学任务,无暇顾及这篇导论的修订。数位曾读过本书手稿的朋友认为,这份手稿即使以现在的样态呈现,也可以有些用处。尽管如此,我还是要请挑剔的读者在审读时能记得本书的写作时间和目的。
人们撰写包括世界文学史、各国文学史(英国、法国、意大利等)、不同时代如18世纪整个欧洲或某个国家的文学史等。人们还撰写关于某重要人物的专题著作,如但丁、莎士比亚、拉辛、歌德等。这些专著与一般传记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不只是给出相关人物生平表面上的事实,而是试图令人理解其作品的缘起、发展、结构与精神。这些专著通常旨在提供比标题所述更多的内容,比如有许多关于但丁和莎士比亚的专著想要还原主人公所生活的整个时代。之后要提及的是文学体裁史,如悲剧和小说的历史等。它们一般而言会专攻一个国家和一个时代。批评也可以算作一种文学体裁,有多部著作专门讲审美批评史。尽管一部文学史的宏观历史据我所知尚未出现,不少准备性的研究业已发表,而事实上,至少已经有一本关于宏观史学史的重要著作(由克罗齐先生撰写)。在文学体裁史之外,还要提及文学形式史,即格律、散文技法、各种抒情形式(颂歌、十四行诗)等。最后还不能忘记比较文学史,其对象是不同时代、流派和作者间的比较(例如,法国浪漫主义和德国浪漫主义)。能够为重要的文学史著作提供主题的内容大概就是这些,但如果你翻阅众多杂志中的某一种,你还会发现颇多其他的东西。你首先会在其中发现许多未曾发表的文本,包括信件、残篇、草稿等,源自各个图书馆和档案馆,还有作者的亲朋好友及继承人。这更多地属于文本校勘范畴,我们在第一章中已经谈过。其次,你还会找到许多有关来源问题的论文,比如歌德是在哪里找到的浮士德主题?莎士比亚又是在哪里找到的哈姆雷特?但丁是依据什么为恺撒画上掠食鸟的双眼?又是依据什么把荷马画成手持利剑的人?人们根据作者了解和使用的可能性,来寻找、比较和判断各种不同的来源。与之相关的则是影响问题。卢梭对席勒青年时代的作品有怎样的影响?阿拉伯爱情诗又如何得以影响12世纪普罗旺斯诗人的骑士爱情理想?“来源”(sources)与“影响”(influences)为学者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内容。差不多同类型的“主题”(motifs)问题亦是如此,如吝啬鬼的主题是被盗取的隐秘宝藏,无辜女人的主题是受诽谤而被丈夫嫉恨杀害,还有无数的主题是关于女人耍花招欺骗丈夫。所有这些主题从何而来,何时第一次出现,又怎样从一国来到另一国呢?它们的不同版本有怎样的变异,又如何相互影响?你在期刊中还会找到一种类型的论文,确切说是审美类型的。它们谈论作者的技法,如撰写作品的方式、描写人物和描画风景的技法、语言风格、对隐喻和对照的使用、诗体及散文韵律等。此类研究可针对某位作家,或可与他人比较,也可针对整个时代。另外的一些论文研究某类对一 位作家或一个时代而言格外值得关心的深层问题,例如蒙田的宗教思想、18世纪的异域风情,以及语言风格特点(如拉伯雷作品中新词的构造),因其可能会深刻影响对该作家的理解。为数众多的论文会探讨一些生平细节,如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当然前提是这种关系对于作品溯源是有意义的,好几位学问家就曾研究歌德在韦茨拉尔(Wetzlar)的生活,他在那里认识的一些人成为其笔下维特(Werther)形象的原型。有一批题目关于社会学与文学之关系及其相关问题,在当下颇为流行;近年来讨论特别热烈的是公众问题,即某部作品所指向和针对的人群。最后,正如我在谈论目录学时说过的,有的期刊专门或部分刊登书评,对各类出版物进行评判和讨论。有的书评只谈新近出版的一本书,有的则概述某一领域几年间的研究和成果,比如涵盖近来所有关于莎士比亚或浪漫主义的著作。
不言而喻,文学史在其研究中常会使用语言学概念。在有关某作者或某时代风格的调研中,这些概念都有其必要。语言学问题对于讨论作者身份存疑的作品的可靠性就尤为重要。在缺乏文献证据时,这类讨论常会由语言学方面的考虑来决定,比如存疑之作的词汇、句法及风格是否多少与该作家真正的作品有相似之处呢?但语言学在文学史中的重要性不只限于此类问题。文学作品是用人类语言写成的;最近一段时间里,这种想要尽量接近人类语言并把握其本质的意愿,为以语言学为基础的文学文本分析注入了新的生机。现今人们做文本分析或文本解释,不仅仅是要理解其具体内容,而且是要把握其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的特别是审美的要领。而文本解释居于文学史和语言学之间,其现代发展在我看来亦极为重要,因此我将辟出专门一节论述。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