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埃及通史:托勒密王朝
》
售價:HK$
77.0

《
改变课堂的教育理论:理解与运用(第2版)
》
售價:HK$
85.8

《
使行录与东亚历史文化研究(上下册)
》
售價:HK$
242.0

《
断头女王:玛丽·斯图亚特传
》
售價:HK$
61.6

《
吸引力旋涡:遇见生命中的每个奇迹(个人修养励志人生规划个人提升 事业突破情感修复 财富累积身心健康)
》
售價:HK$
61.6

《
7068
》
售價:HK$
50.6

《
油画棒涂色系列 大师风景 路正先课题组 组编 何美仪 张天奇 李睿诗 编
》
售價:HK$
52.8

《
壹卷YeBook 宫闱内外:宋代内臣研究 论世衡史丛书
》
售價:HK$
97.9
|
編輯推薦: |
1.呈现不带作者主观判断的科学洞见。智慧有如陈酿,强行解释只会冲淡其香。五十个科学洞见历经时光窖藏,串起人类认知的珠链。翻开这些未褪色的智慧结晶,我们终将获得改变现实的力量
2.全新改版,全面校订,50个科学洞见新译,名言警句信达雅。 3.碎片化时间的高效使用,短短一句启迪性的名言,也许就改变了人的一生命运。
|
內容簡介: |
这本书介绍了50个伟大的科学头脑在一生中灵光闪耀的智慧洞见。书中原样呈现了他们的见解,并没有提供任何细致主观的解读。对此,读者可以从这些完好保存了自己的想象力的科学洞见中,获取那些深埋其中的智慧。如果对那些说出如此智慧言论的人很好奇,随后的生平简介可以为你提供有关他们的信息。或许这些文字还能激发更多人对科学的热情。不管这种科学是西方的还是东方的,它们都属于全人类并且都值得我们努力去了解和深挖。
|
關於作者: |
恩斯特·彼得·费舍尔(Ernst Peter Fischer),生于1947年,科学史教授。先于科隆大学学习数学和物理学,后于帕萨迪纳市加州理工学院学习生物学,现于科隆大学任教。著有多部畅销书,并因此获得殊荣,其中就有哥廷根萨托里乌斯科学奖。
|
目錄:
|
引言 科学家的智慧 …… vii
遥望星空
01 充分发挥你的天赋(伽利略·伽利雷) …… 002
02 科学发现与宗教想象(约翰尼斯·开普勒) …… 006
03 天上的月亮与地上的苹果(艾萨克·牛顿) …… 010
04 自然背后与人类身上(迈克尔·法拉第) …… 014
05 电子与磁的联想以及“麦克斯韦恶魔”(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
…… 018
06 跨学科的联想者(赫尔曼·冯·亥姆霍兹) …… 022
07 由熵推想宇宙的生命(路德维希·玻尔兹曼) …… 026
08 在不可见的世界里(海因里希·赫兹) …… 030
09 用眼睛去找门(维尔纳·冯·西门子) …… 034
10 探寻自然的秩序(马克斯·普朗克) …… 038
11 宇宙的全新图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 042
12 当铀原子受到中子的轰击(莉泽·迈特纳) …… 046
13 人类智慧的奇迹(玛丽·居里) …… 050
14 灵机一动(尼尔斯·玻尔) …… 054
15 原子现象的内在之美(维尔纳·海森伯) …… 058
16 “怪胎”圈子里的倾听者(马克斯·玻恩) …… 062
17 这简直是胡闹(沃尔夫冈·泡利) …… 067
18 要敢于出丑(埃尔温·薛定谔) …… 071
19 莫扎特、量子力学和更加美好的世界(维克托·魏斯科普夫)
…… 075
20 原子能与人的自由(罗伯特·奥本海默) …… 079
21 物理学世界观(卡尔·弗雷德里希·冯·魏茨泽克) …… 083
22 我们无法欺骗自然(理查德·费曼) …… 087
科学之王
01 数学的精髓在于避免计算(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
…… 092
02 问题就在那里,快去找答案(戴维·希尔伯特) …… 096
03 搭建不同学科之间的桥梁(诺伯特·维纳) …… 100
04 建造全能机器的可能(艾伦·图灵) …… 104
05 数字时代的大功臣(康拉德·楚泽)…… 108
感受大自然
01 新亚特兰蒂斯(弗朗西斯·培根) …… 114
02 把电力悄悄从云里引出来(本杰明·富兰克林) …… 118
03 自然油画(亚历山大·冯·洪堡) …… 122
04 大自然的启发(查尔斯·达尔文) …… 126
05 野天鹅之父(康拉德·劳伦兹) …… 130
那些微小的生物
01 化学思维的拓展(尤斯图斯·冯·李比希) …… 136
02 化学家的物理世界(罗伯特·威廉·本生) …… 140
03 微生物的世界(路易斯·巴斯德) …… 144
04 引发疾病的细菌(罗伯特·科赫) …… 148
05 细胞之国(鲁道夫·菲尔绍) …… 152
06 世界并非我们看到的那样(威廉·康拉德·伦琴) …… 156
07 敬畏生命(阿尔贝特·施韦泽) …… 160
生命是什么
01 寻找最简单的生物(马克斯·德尔布吕克) …… 166
02 奥卡姆扫帚(西德尼·布伦纳) …… 170
03 去倾听它们(芭芭拉·麦克林托克) …… 174
04 对解剖学尽头的探索(詹姆斯·杜威·沃森) …… 178
05 闲聊与假设(弗朗西斯·克里克) …… 182
06 宇宙边缘的流浪者(贾克·莫诺) …… 186
07 科学就像艺术(弗朗索瓦·雅各布) …… 190
想象的翅膀
01 不可见的电的形态(格奥尔格·克里斯托夫·利希滕贝格)
…… 196
02 以生物学的方法解读一切(让·皮亚杰) …… 200
03 人类造就了世界的样貌(以赛亚·伯林) …… 204
04 胡萝卜就是胡萝卜(安东·契诃夫) …… 208
引文出处 …… 213
|
內容試閱:
|
科学家的智慧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可以囊括整个世界。”这个洞见精准地契合了爱因斯坦异于常人的伟大形象,同时也间接为本书提供了书名。尽管没有人能明确指出这句话是爱因斯坦于何时何地说的,但大多数人依然很赞同这个观点。那些各个时代中的伟大的头脑,那些不仅为人类知识的大厦添砖加瓦,同时还不忘为这些知识添上想象的翅膀的人,将在这本书中发声。在他们那些受到同时代人景仰的智慧中,想象力也是其中之一。
如果一个好奇心强的现代人—即生物学家口中的“进阶到‘智慧人类’这一阶段的物种”,在维基百科这本庞大的百科全书中搜索过受教育者对“智慧”一词的理解,他们首先看到的肯定是“年长男人的智慧”或者“来自古中国的智慧”这一类词条。很明显,这些词条是根据某人的出身和籍贯来划分的。好奇的人就会问了,为什么没有女人?近现代东方人和年轻人又去哪儿了?为什么西方世界没有露脸?如果同一个人用同一种方式在同一台电脑上用亚马逊查找,在搜索栏输入“智慧”一词,出现的大多是“马的智慧”“印第安人的智慧”“图阿雷格人的智慧”“佛教徒的智慧”这类词条,再次令人震惊的是,所有这些词条里都没有出现“科学”这一概念。甚至“智齿”都能在此找到一席之地—而它原本仅是波斯人晚生的牙齿罢了。之后它被转译为拉丁语的“dentes intellectus”,即智慧的牙齿。人们觉得只有拥有智齿的人才能咬住智慧的匙子,并用这种强有力的牙齿将它咬碎,从而获得智慧。
“智慧”一词从字面上看似乎跟年龄有些关系,因此,人们可能必须等到一个人生命将尽时,才会去评判他的智慧和才华—尽管这件事我们可能在青年时代就已经在做了。我上学时经常听到有人劝诫我们要耐心冷静。那时候我的一位哲学老师认为在进入男女同校的学校之前,孩子们就应该被培养出分辨聪明的言论和智慧的言论的能力。比如卡尔·马克思的一句评论就属于“聪明话”,这句话的大意是:哲学家不断努力想要达到的目的是去理解这个世界,然而在现实世界里,重要的是去改变这个世界。而这位老师则将下面这句带有些许讽刺意味的论断归入了“智慧”的行列:马克思的所有努力都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这个世界从来没有停止过改变,尤其是从人类登上历史舞台以来。我们不需要什么特殊学者来改变这个世界。相反,我们需要的是理解这个世界的人,或者,如那位老师所说—是那些能够坚持一种原则的人,即在着手改变这个世界前,先努力去理解它(尽管这样做可能会损害自己的利益,甚至有性命之忧)。
另 外 一 个 以 试 图 理 解 这 个 世 界 而 著 名 的 人 物 就 是 阿 尔 伯特·爱因斯坦。他的一句名言经常在小学课堂里被引用:智慧不是教育的产物,只有通过毕生不懈地追求和尝试,人们才能得到它。而那些孩子则坐在课桌椅上静静地思考:爱因斯坦所说的“它”究竟是指教育,还是指智慧呢?
无论如何,在这句名言中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智慧,或者为了再次让大家注意到这本书的标题,我们也可以将其称为洞见—它是需要时间积淀的,在后者不断流逝的同时,人们才能更加全面彻底地发现和理解智慧。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受西方文化浸淫的人会向东方寻求智慧。这一点可以从书店里单辟出的书架上放置的那些书看出来,同时也可以从近期出版的《物理之道》以及《爱之道》这两本书中看出来。谁要是在搜索引擎中输入“东方的智慧”一词,肯定会对满屏的标题目瞪口呆,因为它们大多与佛教有关。要是有人搜索“西方的智慧”,他很可能所获甚少;或者他搜索“西方的智慧头脑”,得到的是“原始人的智慧”,而搜索“西方人的日常”,得到的却是“远东的学说”。
渐渐地,欧洲人开始觉得束手无策,甚至是有些愤懑了。东方人聪明的头脑真的比他们的西方竞争者们—那些注重事实的人,拥有更多的智慧吗?为什么人们会将“说话的时候,你仅仅在重复你所知,而倾听的时候,你可能会获得新知”这句话称为智慧?这句话可能根本不算智慧,甚至都谈不上正确,但是那些了解欧洲文学的人就会说这样的话,海因里希·冯·克莱斯特就曾说过类似的话。他曾研究过演讲时演讲者想法逐渐成形的过程,最后他指出,人们在一个句子开头时根本就不知道最后会说出什么来。人们在说话的过程中认识自己。这就带来一个问题,为什么在西方没有人把这句话当成智慧宣扬出来?是因为这句话对西方这些偏爱简单知识的人来说太难了吗?
人们还可以更进一步问道:为什么当佛教徒努力减少痛苦、增加幸福时,我们这儿受过教育的公民都赞扬他,而同样是这群人,却对西方科学家用不同方式表述的同一道理,即通过知识来装点世界,通过生存环境的改善来减少人类的痛苦,表现得无比冷漠?
当然也有人从西方科学的洞见中获取那些深埋其中的智慧,并且完好地保存了自己的想象力。这本书则试图介绍这些伟大头脑和拥有前文所述特性的研究者中的一部分。书中只会原样呈现他们的见解而不会提供任何细致的解读。幽默与智慧犹如芝兰,只能让它自己发挥作用,而不能去解释它,否则它就会被稀释甚至会腐坏。对此,读者可能会很好奇那些说出如此智慧言论的人的生平。本书的生平附录或许可以为你提供有关智者的信息。或许这些文字还能激发起更多人对科学的热情。不管这种科学是西方的还是东方的,它们都属于全人类,并且都值得我们努力去了解和探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