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幻灭与觉醒:1861年的内乱、外交与政局
》
售價:HK$
96.8

《
文明等级论的表与里
》
售價:HK$
85.8

《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适用评释(修订版)
》
售價:HK$
272.8

《
拉贝日记(全新版本。)
》
售價:HK$
96.8

《
人比AI凶(“中国好书”“文津图书奖”得主万维钢全新力作/当AI无所不能,你靠什么不可替代?答案就在这里!)
》
售價:HK$
86.9

《
经典译林:罗生门
》
售價:HK$
42.9

《
现场:细读《史记》
》
售價:HK$
53.9

《
传奇与绝技:木拱桥里的中国营造智慧
》
售價:HK$
85.8
|
編輯推薦: |
金牌招聘官的进阶之道,探寻招聘艺术与招聘变革。这是一本帮助企业家、职业经理人慧眼识人、提高面试技巧、掌握面试方法、为企业选拔人才并提高企业利润的实战书。帮助企业家、职业经理人看准人、留对人和用好人,构建高效招聘新典范,打造人才供应链,帮助企业落地人才管理,激活组织人力资源效能。
|
內容簡介: |
人才是企业之本,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核心资源之一。如果一个企业拥有大量的人才,就代表它拥有实力和未来。企业只有拥有一流的人才,才会有一流的产品,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很多企业资金链断裂的重要原因其实是人才链的断裂,或是没有选到优秀人才。不少企业的实际控制人、创始人及业务负责人可能会因招不到合适的人才、选错人才而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和伤害,或是隐形吞噬企业的利润。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本书结合大量案例,介绍了多种面试方法,巧妙地把“望、闻、问、切”转化为慧眼识人的工具,手把手教读者绘制人才画像和人才地图,构建完整的人才供应链,避免选错人、用错人,有较强的实用性。
|
關於作者: |
惠惠,高级经济师、资深金牌招聘官,英国基尔大学人力资源与产业关系学硕士。
目前任满天星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科技事业部副总裁;曾任深圳某A股上市集团的人力资源总经理/招聘总经理,两家千亿级上市企业的集团招聘总监;同时是中关村人才协会/环球网校签约讲师、《HRBP职业培训课程》(人社部能建中心职业培训课程)讲师、腾讯短视频职场金V”博主
拥有20多年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在新能源行业深耕十几年,熟悉风能、太阳能(晶硅 薄膜)相关产业,在风储氢光及高端装备业领域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人脉,既有在知名猎头公司的工作经验,又有世界500强企业、大型控股集团、多元化集团及创业公司的招聘实战经验,管理和实操能力较强。
面试过上千位集团高管,在人才甄选、面试、选拔及录用上拥有一套完善的体系和流程。
|
目錄:
|
第 1 章 甄选简历:简历甄选的技巧与能力
第 2 章 智慧选人:选择人才要做到精准定位
第 3 章 面试甄选:怎样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第 4 章 慧眼识人:巧用“望闻问切”的识人工具
第 5 章 人才评鉴:评价中心技术
第 6 章 知人善用:人岗匹配很关键
第 7 章 留人留心:留住人才靠的是什么
第 8 章 做好人才分析,从源头打造人才供应链
第 9 章 企业如何与猎头“共舞”
第 10 章 VUCA 时代下招聘官所面临的挑战
第 11 章 AI(人工智能)对未来职业的影响
附录1 霍根测评HPI潜力报告
附录2 MVPI价值观报告
附录3 HDS压力报告
鸣谢
|
內容試閱:
|
这本《慧眼识人:如何做好人才画像与人才经营》书中作者第一次把形象管理纳入人力资源的招聘管理中,也是第一次把“微表情”识人法运用到招聘书籍中,提出了“面试的是人性而不是人心”“面试的是一个家庭而不是个人”等一些独特、新颖的观点。且本书深入探索了招聘的深度,不仅分享了传统HR招聘知识、识人的技巧,更揭示了猎头公司内部的寻人方法与技巧。本书增加了更多鲜活的案例和前沿概念,呈现出更加新颖且富有深度的内容。这些内容在市面上的其他HR招聘书籍中鲜有涉及,为读者提供了独特且宝贵的视角。通过阅读本书,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招聘的艺术,掌握更为精准和高效的人才识别方法。
全书共十一章,首先从简历甄选的技巧与能力着手,本书的一大亮点在于,提出简历筛选需融入审美能力,通过细致品鉴简历,揭示潜藏其中的高潜人才价值。结合实际案例,深入剖析了“人岗相适”与“人尽其才”在人才选拔中的重要性,旨在引导读者从简历中挖掘出与岗位完美契合、能充分发挥个人才华的优秀人才。另一大亮点在于,我巧妙地将中医的“望闻问切”理念应用于人才识别中,将其作为慧眼识人的得力工具。结合先进的人才评价
中心技术,深入剖析候选人的各项素质,迅速锁定具备高潜力的人才,精准评估其能力。这种方法既体现了传统智慧,又融入了现代科技,为人才选拔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书还详细阐释了如何绘制人才画像这一关键环节。这一过程要求我们将人才的特质和特征进行精细化、精准化的描绘,类似于画家在创作人物肖像时的精细刻画。只有我们对人才的了解越深入、画像越精细,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匹配人才与岗位,实现人才的最佳利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