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本心与实学——陆象山心学的展开(何俊著作集)
》
售價:HK$
129.8

《
天地之间:天文分野的历史学研究(增订本)(中华学术·近思)
》
售價:HK$
107.8

《
自由与平等是否兼容?(思库文丛·汉译精品)
》
售價:HK$
68.2

《
消融时代:冰川、气候与人类危机(译见丛书)冰川消融前人类还有多少时间 美国笔会科普文学奖决选作品 纽约时报书单盛赞的警世之书
》
售價:HK$
63.8

《
欧美经济群雄逐鹿300年
》
售價:HK$
74.8

《
应期而生 利奥梅拉梅德与现代金融的诞生
》
售價:HK$
86.9

《
女性私密健康全书
》
售價:HK$
74.8

《
白轮船 典藏版
》
售價:HK$
49.5
|
編輯推薦: |
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
莫言 余华都在读的经典作品
日本传统物哀美学的当代表达
唯美雪景与男女细腻情感的交融
|
內容簡介: |
本书收入川端康成四部极富盛名的代表作《雪国》《千羽鹤》《波千鸟》《古都》。川端康成是日本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本书选取的《雪国》《古都》《千羽鹤》不仅是川端的代表作,创作年代上横亘了作者创作盛年时期,从中可以一见作者创作的精华与高峰。小说《雪国》描写了一位名叫岛村的西洋舞蹈研究者,三次前往位于雪国的温泉宾馆,与当地一位名叫驹子的艺伎,以及少女叶子之间发生了微妙的情感关系,故事最终以叶子的意外身亡而告终。作者因为这篇小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肯定,是日本当代文学当之无愧的经典作品之一。
|
關於作者: |
川端康成,日本新感觉派作家。一九六八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日本作家。一八九九年出生于日本大阪,毕业于东京大学。幼失怙恃,十六岁时身边的亲人都离他而去。悲凉的身世造就了其苦闷忧郁的性格,也成为了其作品的底色。成名作为《伊豆的舞女》。代表作有《雪国》《古都》《千羽鹤》《山音》《湖》《名人》《睡美人》等。作品善于用意识流手法展现人物内心世界。一九七二年自杀身亡,震动全日本。
陈德文,字乐水。书斋名苦居斋。南京大学教授,日本文学翻译家。一九四O年生,江苏邳县人。一九六五年北京大学东语系日本语专业毕业。一九八五至一九八六年任早稻田大学特别研究员。一九九八年四月,应邀担任爱知文教大学专任教授、大学院国际文化学科日中文化文学专攻指导教授,二O一七年三月退休。翻译日本文学名家名著多种,涉及日本古今物语、小说、诗歌、俳谐、散文、随笔、戏剧等各领域。信守文学翻译三原则:以文学为使命,以精品为指归,以读者为鉴戒。另有著作以及散文随笔集多部。
|
目錄:
|
目录
雪国
译后记
千羽鹤
波千鸟
译后记
古都
后记………………川端康成
译后记
附录 川端康成简谱
|
內容試閱:
|
译后记
穿过国境长长的隧道,就是雪国。夜的底色变白了。火车停在信号所旁边。
这是川端康成的小说《雪国》开头的名句。读《雪国》,就想去雪国。作家醉心描写的,究竟是怎样一块神奇的土地?有着什么样的风景?那里生活着什么样的人群?
常年的疑问,常年的诱惑,常年的痴迷。于是,便有了一次雪国之旅。
还记得这部小说吗?简练的故事,朦胧的人物,迷离的山景,飘忽的文字……《雪国》在现代日本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占尽风流,惹得不同层次的文化人评说不尽。推崇有之,贬斥有之,不褒不贬,以平常心对待有之。但不论采取哪一种态度,谁都无法忽视它,抹消它。在当今尚没有任何一种奖赏能够替代权威性的诺贝尔奖的时候,《雪国》和它的作者无疑是一个榜样,一座丰碑,一种品牌,具有恒久的魅力。
古今中外,文学的力量是巨大的。当川端康成带着他的《雪国》走向世界文学高峰的时候,诞生《雪国》这个艺术麒麟儿的摇篮-越后汤泽,这块自古封闭的山涧谷地,便成了人们趋之若鹜的文学的“麦加”。
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不温不火,不即不离。欲进复退,欲言又止。苍狗白云,镜花水月……这就是我读《雪国》的感觉。久而久之,缥缈的《雪国》之感渐渐沉滞下来,“固化”成“新潟”“越后”和“汤泽”等这些实实在在的地名了。
在这种逐渐“固化”的过程中,我切实体验了我们中国人常有的“京华何处大观园”般的追寻和发现的快乐。当然,故事的舞台谁都知道,尽管书中没有涉及。不过,要想深刻地感受作品,就得到故事的舞台上去,进入角色。带着此种想法,我来到了越后汤泽。
初冬季节,平原上还是晚枫如火,高山里已经冰封雪裹。我走的路线和小说男主人公岛村去雪国的路线正相反。川端康成首次访问汤泽是一九三四年六月,走的是由南向北的路。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由水上车站乘火车到前一站上牧温泉……接着又在不知是水上还是上牧的旅馆老板建议下,去了一趟清水隧道对面的越后汤泽。那里比水上更加偏僻。”(一九五九年十月《<雪国>之旅》)作品开头提到的“国境的隧道”就是群马县和新潟县之间三国山脉的清水隧道。这条隧道长约十公里,始凿于一九二二年,历时九年建成。由水上穿过清水隧道进入汤泽,犹如渔人进入桃花源,眼界豁然开朗,风景也随之一变,完全是另一个世界。尤其在冬天,四周苍山负雪,宛若莲花朵朵,冷,艳,奇。
我们的汽车从北方的津南町沿三五三国道渐渐驶入汤泽町。这里离二〇〇四年“中越地震”的中心——小千谷不算远,我发现这一带的房屋建筑很特别,房顶呈锐角形,北面窄而陡,南面阔而缓,正如《雪国》中岛村所看到的:
家家伸展着长长的庇檐,支撑着一端的木柱排列于道路上,好似江户时代町镇上的“店下”。可是在雪国,自古称之为“雁木”,雪深时作为人行通道。一边是一排排房舍,庇檐一直连续不断。
书里的描写,眼前的情景,使我想起广州的街道,觉得很相像。不过,广州是为了躲雨,而这里是为了防雪。自然环境的酷烈,考验着生命的强度,激发着人类创造的智慧。二〇〇六年新旧交替之际,连续下了几场大雪,津南地方雪深达四点一六米,出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严寒天气,我想起不久前亲自到过的这块地方,才真正掂量出“雪国”这两个字的分量,对那些豪雪拥门而毅然坚守故乡,同自然灾害英勇搏击的民众不由得肃然起敬。
江户时代,生于越后的铃木牧之(1770-1842)在《北越雪谱》-书中写道:“凡日本国中,古往今来,人们皆以越后为第一深雪之地也;然于越后,雪深达一二丈者,当数我鱼沼郡也。”他说的完全是实话。鱼沼是出产良米之乡,著名的“鱼沼粳米”享誉国内外,市场价格比其他“越光”名牌大米高出一倍。鱼沼米之所以美味,就是因为这里冬期长,气温低,雪水足。
傍晚,抵汤泽,下榻于汤泽车站附近的波斯利亚饭店。此处距当年川端写《雪国》的高半旅馆约有十分钟的车程。高半旅馆原由一位名叫高桥半左卫门的人创办,至今已有九百年历史。这是一座典型的和式温泉旅馆,位于汤泽地区最高点,温泉水量最丰沛,常年不减。馆内有一间屋子,叫“霞之间”,这里就是川端康成创作《雪国》的地方。屋内布置依原样不变,一张矮桌,一把无脚背靠椅,左手一只暖炉,一只烟盘,墙上悬着字画。汤泽还有许多同《雪国》有关的景点,如“驹子之汤”“雪国馆”“雪国之碑”等。
江山还需文人扶,一个富于人文内涵的地方,自然会产生一种巨大的吸引力和昭示力。昔日寂静的高原小镇,今天成了人气旺盛的观光名所。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东京、上野至新潟的上越新干线开业运营,巨蟒般的电车的呼啸声,震动着千年寂静的云山野水,驱散了现代驹子们的欢声笑语。雪夜,泡在饭店十三楼顶的“露天风吕”里,我沉下心来,望着四面黑魆魆的山峦,想慢慢找回当年艺妓们幽怨的歌唱和三味线悲切的琴音。然而,除了眼前氤氲的水汽和耳边呼啸的朔风,什么也没有得到。我的努力也像作品主人公岛村一样,最后化作了一个接一个的徒劳。
一度雪国行,胜读十遍书。在雪国之地,读《雪国》之书,更有一番亲切的情味。我以为,理解《雪国》,只能凭借直接感觉。空灵,冷艳,虚幻,迷茫。主观取代了客观,自然淹没了人物,影像淡化了实体,感性排除了理智。作品的美质不正潜隐于这种剪不断理还乱、说不清道不明的晃漾着的混沌之中吗?这,就是我对《雪国》乃至整个川端文学的认识,或者称为评价。
川端自己说过:“岛村不是我,甚至不是一个作为男人的存在。他也许只是映射驹子的一面镜子。”(一九六八年十二月《谈<雪国>》)
这部小说开头用大量文字描写叶子映现在车窗玻璃中的幻影,真是不厌其详,读得我们颇有些腻味。我所厌皆作者所爱,徒叹奈何而已。也许这就是我们和作者的差距吧。同样,结尾关于“火场银河”的一大段叙述,洋洋洒洒,又进一步把小说推向光怪陆离的太虚幻境,实现了作者心目中的“艺术的升华”。不过,这里没有秦可卿引路,作为读者的我们,只能凭借自我意识,在这座作者所精心营造的精神的伊甸园里,寻觅着美。
(这篇译后记系在旧作《感受雪国》一文的基础上改写而成)
译者
二〇〇六年一月初稿
二〇二一年八月改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