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呐喊(导读注析版/鲁迅/)

書城自編碼: 4125001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名家作品
作者: 鲁迅
國際書號(ISBN): 9787020193103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7-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39.4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罗马兴志
《 罗马兴志 》

售價:HK$ 294.8
逐出永恒:现代罗马城的重构
《 逐出永恒:现代罗马城的重构 》

售價:HK$ 85.8
恋爱与之后的一切
《 恋爱与之后的一切 》

售價:HK$ 47.1
黑格尔与国家
《 黑格尔与国家 》

售價:HK$ 107.8
和平的毁灭: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遗产
《 和平的毁灭: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遗产 》

售價:HK$ 206.8
欧洲早期汉学史:中西文化交流与西方汉学的兴起 儒学与欧洲文明研究丛书
《 欧洲早期汉学史:中西文化交流与西方汉学的兴起 儒学与欧洲文明研究丛书 》

售價:HK$ 206.8
烟草:一部资本主义政治史
《 烟草:一部资本主义政治史 》

售價:HK$ 85.8
AI短视频创作攻略
《 AI短视频创作攻略 》

售價:HK$ 96.8

目錄
导读
阅读任务

自序
狂人日记
孔乙己

明天
一件小事
头发的故事
风波
故乡
阿Q正传
端午节
白光
兔和猫
鸭的喜剧
社戏

知识链接
內容試閱
导读
鲁迅,幼名周樟寿,生于光绪七年(1881年)。其时大清国历经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已逐步半殖民地化:割地赔款、开放口岸、丧失主权、财政危机。第一批官派留美学生被强行全部召回,洋务运动屡遭阻挠。
周樟寿出身于书香世家,他接受了严格、全面的传统教育:7岁开蒙读《鉴略》,10岁读《论语》,11岁读《孟子》,12岁入三味书屋,16岁前读完“四书”“五经”,此后读《尔雅》《周礼》和《仪礼》。
13、14岁,祖父被判“斩监候”,父亲被取消乡试资格“斥革”在家。周家变卖产业营救祖父。周樟寿避难于亲戚家,被蔑称为“乞食者”。此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兴中会”成立。16岁,父亲因病去世。17岁,两度受辱于亲人:身为长子的周樟寿出席家族会议,叔祖们强迫他在不利自家的协议上签字;叔祖母教唆他搜罗母亲首饰,然后散布谣言说他偷东西。
18岁,诀别“士人之路”:中断读书应试的“正路”,拒绝幕友、商人这两条岔道,离家赴南京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因族中长辈认为“当兵”不好,为不辱家族名声更名为“周树人”。继而因该校“乌烟瘴气”而转考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22岁以一等第三名的成绩毕业,获得官费留学日本。26岁弃医从文。其间戊戌变法失败,六君子被杀;义和团运动兴起,大清国同时向11国宣战,被迫签订《辛丑条约》;孙中山组织成立中国同盟会。
留日时周树人加入反清革命团体光复会,誓做“革命之骁将”;率先剪辫,并作诗《自题小像》以自明心迹:“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他翻译西方文艺、介绍科学发展以启发国民思想;师从革命家章太炎学文字学,进行文化寻根;与同学顾琅合著《中国矿产志》,被政府批准为中学堂参考书;发表五篇文言论文——《人之历史》《摩罗诗力说》《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和《破恶声论》,讨论文明再造的原理性问题,在世界历史与世界思潮的基石之上,奠定了自己思想的基础,提出“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
29岁,周树人归国任教、引导青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入职中华民国教*部,主责文化、艺术、博物馆、图书馆、通俗教育等事项。1913年袁世凯胁迫国会选举其为正式总统,设立中央特务组织——京畿军政执法处,出台一系列文官惩戒制度,大肆拘捕、枪杀革命党人。1915年中日签订“二十一条”、袁世凯复辟宣布承受帝位。1917年张勋复辟。
尽管军阀混战、教*部混沌、同僚沉湎于酒色古玩以避祸,周树人仍然勤勉为公,论述、翻译、设计国徽及北京大学校徽、筹备京师图书馆、通宵守卫文物……,获颁嘉禾勋章。他坚持立场、阻抗上司政令,拒绝使小说服务于复辟帝制。眼见民国已不复存在的现实,他心情凄苦,又为病痛折磨,自号“俟堂”,夜夜抄古碑、看佛经、读墓志。
结合以上内容,同时阅读《〈呐喊〉自序》、《朝花夕拾》,将有助于读者理解1918年“鲁迅”的诞生,并深入解读“呐喊”:为何呐喊?为谁呐喊?呐喊了什么?这些呐喊的基调、特质、影响、意义?当下我们为何还要聆听这呐喊?甚至还可以进一步追问:既然青年期即已倾向启蒙,又为何要等到38岁才呐喊?这对当下我们每个人的安身立命有何启迪?

《呐喊》是中国现代文学之父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初版于1923年,收入14个短篇和1个中篇(《阿Q正传》),按写作时间编排。1930年上海北新书局再版时,鲁迅抽去《不周山》(后更名为《补天》,收入《故事新编》),使小说集《呐喊》的体量从15篇调整为14篇,该版本为1938年版、1958年版、1981年版和2005年版《鲁迅全集》所沿用。
1918年5月发表于《新青年》的《狂人日记》,首次采用“鲁迅”这一笔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小说,“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内容与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我国文学(小说)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
小说借“狂人”这一精神形象向整个封建专制主义体制宣战,对旧文化旧道德进行价值重估,呼唤新文化新道德。“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和“从来如此,便对么?”的呐喊,从根柢上撼动了中国封建专制统治的精神基础,忧愤深广,使《新青年》读者深感“从薄暗的古庙的灯明底下骤然间走到夏日的炎光里来,我们由中世纪跨进了现代”(张定璜《鲁迅先生》)。“狂人”痛彻反省连自己也已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从催生“真的人”的立场出发,高呼“救救孩子”,洋溢着拯救意识和未来意识,寻求民族灵魂的全面觉醒。
由此,可一窥鲁迅的创作宗旨:“‘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迅研究专家王富仁指出:鲁迅把文艺当作思想、精神变革的手段,《呐喊》是“当时中国‘沉默的国民魂灵’及鲁迅探索改造这种魂灵的方法和途径的艺术记录”,是“中国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这是因为鲁迅采取启蒙主义文学观:多取材于“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于是形成《呐喊》在内容方面的特征:“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眼光与小说模式。
《呐喊》视角独特,关注“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的精神“病苦”,而非着眼于外显的、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孔乙己》聚焦于被抛出命运轨道的孔乙己如何一次次被“笑”、被嘲、被透明化,而非乡村读书人的困境——观念被士农工商的等级制所支配,延续了千年之久的科举制骤然终结,生活被迫转向而无法适应;《药》呈现被救者对救国者的双重啮噬——夏瑜的鲜血被华家蘸馒头以“移植”生命、启蒙和起义被围观谈笑,而不写小城众生相——平民苦心经营而痛失所有、闲者无聊强者蛮横,以及革命者起义、被捕、被拷打和牺牲;《风波》镂刻一个千里之外由张勋复辟搅起风波的农村“后辛亥”,不写京城复辟及失败的过程;《故乡》油画般定格昔日的神勇少年和枯如槁木的中年闰土,不写“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如何榨干农民;《头发的故事》中借N先生之口表达对革命被遗忘,中国依然故我的现状的愤懑无奈,不写晚清剪辫人士革命和被围剿的历程……鲁迅的眼光是向内的。
文学史家合著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在谈到《呐喊》和《彷徨》(鲁迅的另一部重要小说集)时认为:
对人的精神创伤与病态的无止境的开掘,使鲁迅的小说具有一种内向性:它是显示灵魂的深的。鲁迅的目的正是要打破“瞒和骗”,逼迫读者与他小说的人物,连同作家自己,正视人心、人性的卑污,承受精神的苦刑,在灵魂的搅动中发生精神的变化。这样,他的小说实质上就是对现代中国人(首先是农民与知识者)的灵魂的伟大拷问,鲁迅称之为“在高的意义上的写实主义”,其实是最深刻地显示了他的小说的现代性的。但鲁迅揭示人的精神病态,是为了揭露造成精神病态的病态的社会:鲁迅由此而开掘出“封建社会吃人”的主题,不仅是对人的肉体的摧残,更是“咀嚼人的灵魂”(见《阿Q正传》最后的描写),这也是显示了鲁迅的独特性的:他确实残酷地鞭打着人的灵魂,但他并不以拷问自身为目的,更从不鉴赏人的精神痛苦,也反对任何形式的忍从,他的最终指向是“绝望的反抗”:对于社会,更是对人自身的反抗。
这一向内的视角呈现为“看/被看”的小说情节、结构模式:先驱者与大众,即“启蒙者”与“被启蒙者”、“医生”与“病人”、“牺牲者”与“受益者”二元对峙。《狂人日记》中黑夜∕白天、狂人∕常人、个体∕世界的对峙贯穿全篇;《药》从“被看/看”发展到“被吃/吃”的模式;《阿Q正传》中连阿Q都终于在被游街示众时,感受到灵魂被咀嚼。
与上述“表现的深切”这一内容特征相对应的是“格式的特别”。
《呐喊》每一篇都在探索新的表现形式。作为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告别了传统小说的头尾完整、环环相扣、依次展开情节的结构方式,而以狂人心理活动的流动来组织小说。作者不是站在第三者的立场去描述主人公的心理状态,而是通过他的自由联想、梦幻直接剖露其心理。通过设置两种文体(日记的白话文体和小序的文言体)、两个对立的叙述者(“我”和“余”),对立的因素相互嘲弄、颠覆与消解,形成反讽的结构。《孔乙己》选择十几岁的“小伙计”作为叙述者,看“被看者”孔乙己自身定位和实际地位的巨大反差,在旁观成年世界通过“被看/看”的模式将他人悲剧作为笑料来下酒的过程中,小伙计也被这麻木和残酷所影响;“二十多年”后的追忆视角更易于传达作者自身的感情与见解,小说从而形成迂曲、动态的复杂心理、情绪、美感反应。而这所有的复杂又都蕴含于精练的叙述语言与舒展的叙述风格之中。
《阿Q正传》从《序》的全知叙事出发,逐渐拉近距离,用限制叙事展开阿Q的行为与意识,读者慢慢走近阿Q,从人物身上看到自己。鲁迅又借鉴音乐、美术、诗歌和散文的艺术经验,创作出诗化小说《故乡》《社戏》、散文体小说《兔和猫》《鸭的喜剧》等。实验的广泛性彰显了鲁迅对传统的反叛,而表达的含蓄和节制、语言风格的简约和凝练,则是自觉的追求,继承传统与冲破传统相统一,体现出非凡的艺术创造力。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在《鲁迅(一)》章的开篇说道:
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深刻地影响着他的读者、研究者,以至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现代作家、现代知识分子。鲁迅极富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文学创作,则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开拓了广阔天地。几乎所有的中国现代作家都是在鲁迅开创的基础上,发展了不同方面的文学风格体式,这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独特现象。
鲁迅留给我们的是丰厚的精神文化遗产。接下来,让我们细细品读鲁迅,品读《呐喊》。

黄娟

自序
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回家之后,又须忙别的事了,因为开方的医生是最有名的,以此所用的药引也奇特:冬天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蟋蟀要原对的,结子的平地木,……多不是容易办到的东西。然而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的亡故了。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我要到N进K学堂去了,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我的母亲没有法,办了八元的川资,说是由我的自便;然而伊哭了,这正是情理中的事,因为那时读书应试是正路,所谓学洋务,社会上便以为是一种走投无路的人,只得将灵魂卖给鬼子,要加倍的奚落而且排斥的,而况伊又看不见自己的儿子了。然而我也顾不得这些事,终于到N去进了K学堂了,在这学堂里,我才知道世上还有所谓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和体操。生理学并不教,但我们却看到些木版的《全体新论》和《化学卫生论》之类了。我还记得先前的医生的议论和方药,和现在所知道的比较起来,便渐渐的悟得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同时又很起了对于被骗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而且从译出的历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
因为这些幼稚的知识,后来便使我的学籍列在日本一个乡间的医学专门学校里了。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我已不知道教授微生物学的方法,现在又有了怎样的进步了,总之那时是用了电影,来显示微生物的形状的,因此有时讲义的一段落已完,而时间还没有到,教师便映些风景或时事的画片给学生看,以用去这多余的光阴。其时正当日俄战争的时候,关于战事的画片自然也就比较的多了,我在这一个讲堂中,便须常常随喜我那同学们的拍手和喝采。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
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在东京的留学生很有学法政理化以至警察工业的,但没有人治文学和美术;可是在冷淡的空气中,也幸而寻到几个同志了,此外又邀集了必须的几个人,商量之后,第一步当然是出杂志,名目是取“新的生命”的意思,因为我们那时大抵带些复古的倾向,所以只谓之《新生》。
《新生》的出版之期接近了,但最先就隐去了若干担当文字的人,接着又逃走了资本,结果只剩下不名一钱的三个人。创始时候既已背时,失败时候当然无可告语,而其后却连这三个人也都为各自的运命所驱策,不能在一处纵谈将来的好梦了,这就是我们的并未产生的《新生》的结局。
我感到未尝经验的无聊,是自此以后的事。我当初是不知其所以然的;后来想,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
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
然而我虽然自有无端的悲哀,却也并不愤懑,因为这经验使我反省,看见自己了:就是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
只是我自己的寂寞是不可不驱除的,因为这于我太痛苦。我于是用了种种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使我沉入于国民中,使我回到古代去,后来也亲历或旁观过几样更寂寞更悲哀的事,都为我所不愿追怀,甘心使他们和我的脑一同消灭在泥土里的,但我的麻醉法却也似乎已经奏了功,再没有青年时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
S会馆里有三间屋,相传是往昔曾在院子里的槐树上缢死过一个女人的,现在槐树已经高不可攀了,而这屋还没有人住;许多年,我便寓在这屋里钞古碑。客中少有人来,古碑中也遇不到什么问题和主义,而我的生命却居然暗暗的消去了,这也就是我惟一的愿望。夏夜,蚊子多了,便摇着蒲扇坐在槐树下,从密叶缝里看那一点一点的青天,晚出的槐蚕又每每冰冷的落在头颈上。
那时偶或来谈的是一个老朋友金心异,将手提的大皮夹放在破桌上,脱下长衫,对面坐下了,因为怕狗,似乎心房还在怦怦的跳动。
“你钞了这些有什么用?”有一夜,他翻着我那古碑的钞本,发了研究的质问了。
“没有什么用。”
“那么,你钞他是什么意思呢?”
“没有什么意思。”
“我想,你可以做点文章……”
我懂得他的意思了,他们正办《新青年》,然而那时仿佛不特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我想,他们许是感到寂寞了,但是说: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每写些小说模样的文章,以敷衍朋友们的嘱托,积久就有了十余篇。
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这样说来,我的小说和艺术的距离之远,也就可想而知了,然而到今日还能蒙着小说的名,甚而至于且有成集的机会,无论如何总不能不说是一件侥幸的事,但侥幸虽使我不安于心,而悬揣人间暂时还有读者,则究竟也仍然是高兴的。
所以我竟将我的短篇小说结集起来,而且付印了,又因为上面所说的缘由,便称之为《呐喊》。
一九二二年十二月三日,鲁迅记于北京。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