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暗黑历史书系·罗马帝国
》
售價:HK$
96.8

《
美绘聊斋志异
》
售價:HK$
131.8

《
创建强势品牌(典藏版)
》
售價:HK$
130.9

《
牛津通识读本·世相I(中英双语 全五册)收录《全球化面面观》《后殖民主义与世界格局》《国际移民》《人口学》《民族主义》
》
售價:HK$
214.5

《
拒斥死亡(文明本质上是一场抵御死亡恐惧的集体英雄主义骗局)
》
售價:HK$
76.8

《
礼记训纂 全2册 十三经清人注疏
》
售價:HK$
162.8

《
蝴蝶的世界:它们的自然史与多样性
》
售價:HK$
140.8

《
理想国译丛073——他们也是幸存者:纳粹大屠杀亲历儿童的人生与记忆
》
售價:HK$
107.8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一部全方位研究高句丽历史的学术专著。本书对高句丽民族的起源、兴起,政权的建立、发展、灭亡的全过程做出全面深入的阐述和分析,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战争、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尤其是对高句丽社会性质、政权建设的特点及最终灭亡的原因等问题做出深入剖析。对于高句丽研究中存在的诸多难点、疑点及学界未能解决的重点问题做出考异,在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和考古成就做出总结和借鉴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新的见解,从而使之更具学术价值,并让读者对高句丽历史有一个更为全面清晰的认识。
|
關於作者: |
孙玉良,刘炬 著
孙玉良,1962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高句丽史和渤海史等中国古代史研究,是国内高句丽、渤海研究领域代表性人物之一。著有《高句丽简史》、《渤海史料全编》、《中国东北史》(第二卷)等多部学术著作,在《历史研究》《社会科学战线》等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车书本一家》《渤海纪年订补》等学术论文近百篇,其精华部分被编入《孙玉良文集》。刘炬,1984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吉林省社会科学院高句丽研究中心研究室原主任,二级研究员,获“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称号。长期从事唐史与高句丽史研究,出版《唐征高句丽史》《海......
|
目錄:
|
卷一 通史
第一章 高句丽的兴起
一 高句丽的族源
二 朱蒙建国传说
第二章 高句丽的扩张
一 前期的统一战争
二 中期的对外扩张
三 长寿王迁都平壤
第三章 后期的衰落与短暂复兴
一 文咨明王即位与王国中衰
二 平原王之后的短暂复兴
第四章 社会发展与政权建设
一 奴隶制统治及发展
二 政权建设
第五章 高句丽同中原的关系
一 同两汉的关系
二 同曹魏的关系
三 同慕容氏的关系
四 同南北朝的关系
第六章 高句丽与周邻的关系
一 与中国各民族政权的关系
二 与新罗的关系
三 与百济的关系
四 与日本的关系
第七章 高句丽的灭亡
一 隋丽关系的发展与隋丽战争
二 唐丽关系的演进与唐丽战争
三 高句丽政权的灭亡
四 高句丽民族的解体
卷二 典志
第一章 地理志
一 高句丽的疆域
二 高句丽的都城
三 高句丽的城邑
第二章 政治志
一 职官志
二 刑法志
三 军事志
第三章 经济志
一 农业
二 手工业
三 渔业和牧业
四 商业往来
第四章 文化教育志
一 建筑
二 墓葬
三 古墓壁画
四 碑刻
五 音乐舞蹈
六 汉学影响(文化)
七 儒家思想的传播
八 宗教信仰
第五章 民俗志
一 尚武精神
二 好学精神
三 婚姻习俗
四 丧葬习俗
五 其他习俗
卷三 传记
第一章 君王
一 朱蒙
二 类利
三 无恤
四 解色朱
五 解忧
六 宫
七 遂成
八 伯固
九 男武
十 延优
十一 优位居
十二 然弗
十三 药卢
十四 相夫
十五 乙弗
十六 斯由
十七 丘夫
十八 伊连
十九 谈德
二十 巨连
二十一 罗云
二十二 兴安
二十三 宝延
二十四 平成
二十五 阳成
二十六 元
二十七 建武
二十八 臧
第二章 后妃王族
一 于氏
二 鬬须
三 达贾
四 温达
第三章 文武大臣
一 杜鲁
二 高福章
三 明临答夫 附:左可虑
四 乙巴素 附:晏留
五 密友、纽由
六 得来
七 高奴子
八 仓助利
九 乙支文德
十 盖苏文
十一 辽东城主
十二 高延寿、高惠真
十三 安市城主
十四 孙代音
十五 高突勃
十六 泉男生
十七 泉男建、泉男产
十八 高文
十九 先道解
第四章 宗教人物
一 浮屠道琳
二 浮屠信诚 卷四 考异
一 族源考
二 建国时间考
三 “高句丽侯驺”考
四 闾达、如栗、莫来考
五 宫、遂成、伯固关系考
六 山上王延优存否考
七 高句丽与古朝鲜关系考
八 沸流水考
九 马訾水、盐难水考
十 辽水(小辽水)考
十一 萨水考
十二 后期“对卢”考辨
十三 “莫离支”考
十四 唐太宗亲征之战胜败考辨
十五 盖苏文卒年考辨
十六 “安市城主”姓名功勋考辨
十七 高句丽遗民流向
卷五
图表 一
图 二 表
卷六 大事编年
卷七 主要文献书目
一 古代文献
二 近现代文献
三 国外文献(含译著)
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