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政略与战略论
》
售價:HK$
140.0
《
百年词史-(1900-2000(全二册))
》
售價:HK$
333.8
《
RDI人际关系发展疗法:修复孤独症核心障碍,让干预回归生活
》
售價:HK$
99.7
《
金融科技监管的目标、原则和实践:全球视野下加密货币的监管
》
售價:HK$
110.9
《
城市轨道交通绿色低碳规划设计研究——深圳地铁6号线工程创新与实践
》
售價:HK$
221.8
《
艾尔米塔什国家博物馆 少年游学 人一生一定要看的博物馆
》
售價:HK$
38.1
《
世界四大博物馆4册套装 卢浮宫大英大都会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青少年游学艺术参观科普书
》
售價:HK$
152.3
《
艺术家之路 塑造插画风格
》
售價:HK$
166.8
|
編輯推薦: |
《驿骑星流中国驿站新考》是在认真继承和整合中国古代驿站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中国古代驿站在军事上的重要作用,结合占有的资料,深入浅出地探索了驿站在经济、政治、外交、文化、城市发展、民间交往等方面的独特地位和重要作用。
《驿骑星流中国驿站新考》作者张晓军从周朝以前的驿站建设说起,按照中国古代驿站兴起和衰落的顺序,有条理地对历朝驿站建设进行了认真梳理与研究,比较系统地介绍了驿站在中国经济、政治、社会、军事、文化发展中具有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
內容簡介: |
《驿骑星流中国驿站新考》作者张晓军从周朝以前的驿站建设说起,按照中国古代驿站兴起和衰落的顺序,有条理地对历朝驿站建设进行了认真梳理与研究,比较系统地介绍了驿站在中国经济、政治、社会、军事、文化发展中具有的独特地位和作用。《驿骑星流中国驿站新考》层次分明,语言叙述简洁优美,关于驿站轶事、著名驿站介绍以及大量图片的使用更增强了全书的可读性。
|
目錄:
|
前言
第一章 中国古代驿站概述
第一节 中国古代驿传的方式
第二节 中国古代驿站的规格
第三节 中国古代驿站的人员
第四节 中国古代驿站的业务
第五节 中国古代驿站的法规
第二章 青鸟传书:先秦时期的驿站建设
第一节 周朝以前的驿站建设
第二节 周朝的驿站建设
第三节 先秦时期驿站建设特色
第三章 帝国一统:秦汉时期的驿站建设
第一节 统一的秦朝驿站
第二节 两汉驿站的发展
第三节 秦汉时期驿站建设特色
第四章 乱世蓬勃:魏晋南北朝的驿站建设
第一节 发展中的驿站建设
第二节 首部驿站法规的制定
第三节 蜀汉驿站的发展
第四节 水路驿站的出现
第五节 少数民族地区驿站的兴起
第六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驿站建设特色
第五章 盛况空前:隋唐时期的驿站建设
第一节 规模庞大的驿站设置
第二节 体系完善的驿站制度
第三节 唐朝馆驿设置与形制
第四节 驿夫的命运与反抗
第五节 少数民族地区驿站
第六节 隋唐时期驿站建设特色
第六章 走向辉煌:宋辽夏金元时期的驿站建设
第一节 宋朝驿站的特色
第二节 辽、西夏、金驿站的特色
第三节 元朝驿站的特色
第七章 帝国斜阳:明清时期的驿站建设
第一节 走向完备的明朝驿站
第二节 趋向顶峰的清朝驿站
第三节 明清时期驿站建设特色
第四节 中国古代驿站的衰落与消失
第八章 中国古代驿站的历史地位与轶事
第一节 中国古代驿站的历史地位
第二节 中国古代驿站轶事
附录:中国古代其名驿站(道)介绍
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早在商代,我国的养马业就已经受到国家的重视,专门设有“多马”
、“马小臣”等官职负责其事。到了周代,在《周礼·夏官》中更有“牧师”负责牧场,“国师”、“校人”负责养马,“马质”负责选择良马与建立马的档案,“庾人”负责马的教练,“巫马”、“兽医”负责医治马疾,等等。可见,我国的养马事业很早就受到了国家的高度关注,并形成了完善的组织和制度。
要使马匹成为驿递的主要交通工具,还必须拥有的装备。驿马的装备主要有以下几种:马鞍。这是骑乘马匹时十分重要的装具,可是在骑乘出现的初期是没有马鞍的。正如恩格斯所分析的欧洲情况那样:“在较古老的雕塑品上,武士是骑在没有鞍子的马上的;以后,我们发现曾有一种类似褥垫或坐垫的东西,最后,才有类似现今东方流行的那种高马鞍。”。
从我国中原地区的考古资料来看,商周时期的马主要用于驾车,所以没有马鞍。战国时期出现了供骑乘用的鞍垫,现在从秦始皇陵二号兵马俑坑出土的陶战马身上可以很清楚地见到,称为“低鞍”。文献中最早的马鞍见于《太平御览》卷三五八引《六韬》“车骑之将,军马不具,鞍勒不备者,诛”今本《六韬》无此语和《史记·留侯世家》“下马踞鞍而问”。
今天仍在使用的高马鞍的形制形成于西汉时期,当时王公贵族已经“盛饰鞍马,竞加雕镂”。。
马镫。马镫是骑马时踏脚的装置,没有它,人在马上飞奔或腾越时就会重心不稳,骑马者只能用双腿夹紧马身,同时用手紧抓马鬃才能避免摔下马来。从漠北出土壁画等文物分析,匈奴人可能是最早使用马镫的民族。中原地区出现马镫的历史较游牧民族晚,秦汉以前的马镫实物至今还没有发现,秦始皇兵马俑坑中的战马都是没有马镫的。已知最早的马镫形式见于湖南长沙西晋永宁二年公元302年墓出土的陶俑,那时只是出现了单镫,别看只是单镫,也是一项了不起的发明,主要解决了“搬鞍认镫,飞身上马”的问题,但是由于只有单镫,人在马上还是保持不了平稳,没有真正地解放双手。从考古资料来看,真正地用于骑马时踩踏的双镫大约出现在东晋十六国时期。从东晋十六国墓葬中出土的双镫实物和带双镫的陶马俑,这是世界上有关双马镫的最早发现。马镫的出现对于骑行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明,对于驿传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大大加快了驿传的速度。
所以,自我国西晋末东晋初公元3世纪末4世纪初马镫发明以来,受到我国各族人民和世界各国的欢迎,很快就传播到中外各国骑手中去,成为与马鞍不可分离的重要装备。
蹄铁。由于马匹整日四下奔驰,脚掌极易受到损伤。我们的祖先很早就重视保护马蹄,并且发明了在马蹄上钉蹄铁的技术。《庄子·外篇·马蹄第九》所载:“及至伯乐,日:‘我善治马。”’所谓“善治马”者的治马措施,就是“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这里的“雒”通“烙”,就是在马身上打烙印、加印记,这种情况至今犹存。至于“烧之,剔之,刻之”,很可能都是指修治马蹄,即现代所称的“削掌”、“钉掌”。《盐铁论·散不足》记载汉代富家之马都要“烦尾掌蹄”。所谓“烦尾”就是在尾部加上各种装饰如后代的“寄生”之类,所谓“掌蹄”则是在马蹄上“打掌”,钉上蹄铁。与此同时,一般人家则只用“革韫”,即用皮制的马鞋。《盐铁论》中所载的使用皮制马鞋和铁掌这两种保护马蹄的措施,其实也应当是古代护蹄措施的两个阶段,初期是使用皮革,以后才逐渐发展为用铁。我们的祖先在两千多年前发明的马蹄钉蹄铁技术,使经过削蹄、装蹄的马匹奔跑能力和距离大为提高,故而在我国民间有“无铁即无蹄,无蹄即无马”的谚语。后来,这一技术逐渐传播到全世界,成为我国人民为世界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之一。
因马匹更普遍地用于驿递系统,所以人们亦称驿站为“匹马之驿”④
。河西汉简中可以看到关于“驿马”和“传马”管理的文书登记,如《传马簿》、《驿马名籍》、《传驿马名籍》和《驿马阅具簿》等,说明当时有关驿马管理的制度相当严格。从各种史籍体现驿站制度的内容看,驿马自西汉以来普遍得到使用,可以说马是驿传系统中应用最多的畜力。
传递紧急公文时必须使用快马,“千里马”是形容一匹马能日行千里,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按照唐朝时对快马的认定,能日行一百八十里左右就算快马了,最快的马可能跑得更多一些。因此就算是驿卒们如何快马加鞭。以最快速度奔跑,单靠一匹马是跑不到目的地的。唯一的办法就是每到下一个驿站就要换人换马,连续传递下去,采用接力传递的方法可以达到较高的速度。例如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在范阳今北京西南起兵叛乱,唐玄宗在临潼华清池,两地相隔三千里,但是六日内玄宗就得到了这一消息,可见传递速度达到了每天约五百里。唐代的一尺合0,
303公尺,一里合454,2公尺,五百里约合现代的227公里,在当时已经是非常快的速度了。至于八百里加急,可能差不多需要两天就可以到达了。
唐代诗人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诗中写道,“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在这里他把驿骑比作“星流”
,足可见当时驿递传输的 频繁和速度的惊人。
驿牛:《居延汉简》中有关于“官牛”、“服牛”、“车牛”的条文,反映牛在边塞交通传递中的应用。《续汉书·礼仪志下》说到“常车驿牛”。《晋书·苟唏传》说。都督青州、兖州诸军事的苟唏多所交结,每次得到珍奇之物,都立即奉送京城的皇亲贵族。兖州距离京城洛阳五百里,苟唏担心运抵洛阳后一些瓜果之物已不鲜美,于是募得“千里牛”,每次致信赠物,早上发出,晚上就可以返回。“千里牛”看来应该是一种行走速度较快的牛,但是牛的速度再快,也不会赶上马的速度,或许就是“
千里马”之误也未可知。《元史·英宗纪一》有涉及“岭北驿牛马”的说法,也提到“驿牛”。
《元史·兵志四》所记载各地“站赤”,驿牛总数多至8813头。《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一二一规定:“盛京、吉林、黑龙江等处,驿马每年十分之内倒毙不得过三分,驿牛每年十分之内倒毙不得过四分。”驿牛能够与驿马并列,也同样说明了驿牛数量还是比较大的。这表明驿牛在驿递过程中的作用仅仅次于驿马。同时驿牛的管理与驿马一样也是非常严格的。P11-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