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万千心理·成人情绪障碍跨诊断治疗的统一方案:应用实例
》
售價:HK$
132.2
《
让孩子更有力量:赋权型家庭教育指南
》
售價:HK$
67.0
《
白夜追凶(上下)
》
售價:HK$
109.8
《
财富、战争与智慧——二战股市风云录
》
售價:HK$
132.2
《
纳特·特纳的自白
》
售價:HK$
84.0
《
低空经济:中国经济发展新引擎
》
售價:HK$
88.5
《
汉字学理与小学汉字教学
》
售價:HK$
89.6
《
即将到来的能源战争
》
售價:HK$
89.4
|
編輯推薦: |
娜杰日达·曼德施塔姆是俄罗斯著名诗人曼德施塔姆的妻子,作家,翻译家。
《曼德施塔姆夫人回忆录》是一份历史的证词,更是一段文学的记忆。这部回忆录至少具有这样两个十分重要的文学史意义,其一在于它是二十世纪俄语文学中所谓“遗孀文学”的最典型体现之一,其二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段生动、珍贵的文学断代野史。
|
內容簡介: |
通过诗人曼德施塔姆的个人遭遇来折射俄国知识分子在二十世纪的悲惨命运,来反衬当时社会的反人道、反文化本质,曼德施塔姆夫人娜杰日达·曼德施塔姆于是成了一个大恐怖时代的文学见证人。《曼德施塔姆夫人回忆录》是一份历史的证词,更是一段文学的记忆。
《曼德施塔姆夫人回忆录》体现了二十世纪俄国
“遗孀文学”的几个主要特征:首先是作者的遗孀身份,这类作品大多写于作者的丈夫去世之后,是孤独中的寡妻们回忆往事、记忆亡夫的途径和结果;其次,此类作品的内容几乎全都是关于逝去丈夫的,它们作为一种回忆录体裁所体现出的形式特征,即它们大多并非自传,而是“他传”;最后,则是此类作品中所渗透着的作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女性作者们写作此类作品的目的大多仍在于为亡夫树碑立传,或正名申冤。
|
關於作者: |
刘文飞,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俄罗斯文学研究室主任,文学博士,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翻译家协会理事,中国社科院长城学者,享受政府特贴专家,《世界文学》《外国文学》《译林》《俄罗斯文艺》等杂志编委,北京大学、黑龙江大学等十余所高校特聘或客座教授,美国耶鲁大学富布赖特学者,俄罗斯利哈乔夫奖获得者。主要著作有《二十世纪俄语诗史》《诗歌漂流瓶》《墙里墙外》《阅读普希金》《布罗茨基传》《伊阿诺斯,或双头鹰》《别样的风景》等十余部,主要译著有《普希金诗选》《俄罗斯文化史》《俄罗斯侨民文学史》《抒情诗的呼吸》《俄国文学史》等三十余部,另编有《普希金全集》《诗与思文丛》《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集》《苏联文学反思》等丛书或文集,发表论文百余篇。
娜杰日达·曼德施塔姆(1899—1980)俄罗斯著名诗人曼德施塔姆的妻子,作家,翻译家。1899年10月30日生于萨拉托夫,娘家姓哈津娜。1919年5月1日与曼德施塔姆相识于基辅一家咖啡馆,三年后二人结婚。经历了二十年代中后期的短暂平静之后,娜杰日达不得不面对丈夫的两次
被捕。这位被丈夫称为“黑暗岁月的同志”的妻子,仅与丈夫共同生活了十六年,其中的最后四年还是在流放地度过的。六十年代初,娜杰日达开始撰写关于丈夫、关于那个恐怖时代的回忆录,即七十年代相继成书的“回忆录三部曲”《回忆录》、《第二本书》和《第三本书》。1980年12月29日,娜杰日达卒于莫斯科。“娜杰日达”在俄语中意为“希望”。
|
目錄:
|
“附加的一天”
比萨拉比亚马车
幻 想
只读一本书的读者
科里亚·吉洪诺夫
书 架
我们的文献
意大利
社会结构
不需要
大地和尘世因素
档案和声音
旧与新
警察维纳斯
偶然性
电工
别墅客
狼饱肚子靠腿勤
晚会和奶牛
老 友
非党的塔尼娅
诗歌爱好者
暗 淡
日常生活一幕
自杀者
新生活的使者
最后的牧歌
纺织工人
什克洛夫斯基一家
马里纳小树林
同 谋
妈妈送小姐来萨马基哈疗养
五一节
古戈夫娜
陷 阱
索菲伊卡的小窗口
死亡日期
还有一个故事
|
內容試閱:
|
一
任何一种文学,说到底都是记忆的结晶和产物,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和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等自不待言,就连那些描写作家所处时代之生活的文字如普希金的《驿站长》和高尔基的《母亲》等,甚至那些预言未来的作品如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和扎米亚京的《我们》等,也莫不是作家的生活体验和现实感悟的结果。任何一种文学,也注定是两种性别记忆的合成,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代,男性记忆和女性记忆在文学中所占的比例或许有所不同。
女性记忆与俄国文学,或日俄国文学中的女性记忆,是一个饶有兴味的文学史话题。俄国女性的声音很早便响彻俄国文学,比如《伊戈尔远征记》中伊戈尔的妻子雅罗斯拉夫娜在普季夫尔城头发出的“哭诉”,《乌莉雅尼娅·奥索里英娜的故事》中女主人公的音容笑貌,大司祭阿瓦库姆的《生活纪》中阿瓦库姆的妻子对丈夫的相随之举和激励之言等等。到了叶卡捷琳娜在位时期,在这位爱好文学、标榜开明的女皇的“恩准”和支持下,俄国文学中的“女性写作”
正式出现,叶卡捷琳娜本人实际上就可以被视为俄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女性作家。然而,在俄国十九世纪辉煌的现实主义文学中,女性作家的身影却一直被自普希金、莱蒙托夫和果戈理至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和契诃夫等一大批男性文学巨人所遮蔽,构成世界文学史中三大高峰之一的十九世纪中后期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就其创作主体而言似乎就是一种
“男性文学”。直到俄国文学和文化中的“白银时代”兴起之后,随着吉比乌斯、阿赫马托娃、茨维塔耶娃、苔菲等杰出女性文学家的涌现,俄国文学中的性别构成才开始发生改变。
在整个二十世纪,乃至苏联解体之后的俄国文学中,无论是作为创作的主体还是作为描写的对象,女性都越来越突出地显示了她们的存在。
综观俄国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与其他民族的女性写作者一样,俄国女性的创作优势主要体现在抒情诗、戏剧和短篇小说等体裁领域,但是,作为一个群体的她们似乎也很擅长另一种写作形式,即回忆录。
作为一种文学样式的回忆录,其最主要的体裁特征恐怕就在于“回忆”,在于“记忆”。回忆录属于纪实文学和自白文学范畴,它介乎于自传体小说和书信日记等纯纪实文字之间,表现为社会政治和文学文化生活的参与者或见证人关于往昔历史、人物事件的追忆和叙述,思考和评说。这一写作方式以史实性和客观性为基础,同时也要求表达上的画面感和文学性。这或许也从另一个侧面表明,俄国文学中的“
回忆录”形式是含义丰富甚至包罗万象的。俄国作家在写作回忆录时往往不再另拟题目,而直接冠以“BOCHOMHHaHHH”的字样,他们或许以为,这样的书名最能概括他们纷繁多样的记忆和感受。
“回忆录”这一文学体裁源远流长,西方文学中最早的回忆录文学可追溯至色诺芬的《远征记》,恺撒的《高卢战记》和《内战记》,阿伯拉尔的《我的受难史》和但丁的《新生》等,近代以来的欧洲文学大家更是写有许多不朽的回忆录名篇,如卢梭的《忏悔录》和歌德的《诗与真》等等。而在俄国,回忆录这一文学样式的历史几乎与俄国文学的历史一样悠久,阿瓦库姆的《生活纪》便可被视为这一体裁的古代样板。此后,文学回忆录性质的名作便在俄国文学中频繁出现,几乎每位俄国文学大家都留下过自己的回忆性文字,其中一些作品更是成为俄国文学的经典名著,如阿克萨科夫的《家庭纪事》、赫尔岑的《往事与沉思》、托尔斯泰的《童年·少年·青年》、高尔基的
“自传三部曲”、帕斯捷尔纳克的《人与事》、爱伦堡的《人·岁月·生活》、索尔仁尼琴的《牛犊抵橡树》、布罗茨基的《小于一》等等。
如前所述,自十九、二十世纪之交时起,俄国女性作家开始与男性作家平起平坐,逐渐在抒情诗等短小体裁领域占得半壁江山,而在大型体裁领域,回忆录则是她们最为擅长的形式,她们在这一方面表现出了足以与男性作家相匹敌的创作能力和实绩。俄国文学史上最早的女性回忆录作家或许就是娜塔莉娅·鲍里索夫娜·多尔戈鲁科娃,她本意是写给自家子孙们看的《亲笔手记》1767后于一八一。年在杂志上公开发表,在俄国社会引起广泛的阅读兴趣。俄国文学史上最早的女性文学回忆录名作,则或许是帕纳耶娃那部写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面世于一八八九年的《回忆录》,这部回忆录翔实生动地描写十九世纪中后期俄国文学腾飞时期的文坛,形象地刻画出包括普希金、别林斯基、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等在内的众多文学人物肖像,向后人提供出一份宝贵的文学史史料。在她写作此书前后,许多俄国大作家的配偶也开始写作此类文字,不过这些“遗孀回忆录”大都面世较晚,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夫人安娜·陀思妥耶夫斯卡娅的《日记》出版于一九二三年,其《回忆录》出版于一九二五年;托尔斯泰夫人索菲娅·托尔斯泰娅的《我的一生》迟至一九七八年才被整理出来发表。
由帕纳耶娃奠定的“俄国女性文学回忆录”传统在二十世纪大放异彩,结出累累硕果,它们或为女作家、女诗人本人的自传性文字,如茨维塔耶娃的《我的普希金》1937、苔菲的《我的编年史》2005年发表
和阿赫马托娃的《自传随笔》
1955—1966等,或为他人关于女作家、女诗人的描写,如利季娅·楚科夫斯卡娅的《关于阿赫马托娃的札记》1976等,但更多的女性文学回忆录则是女作家们主观体验和客观见闻这两种成分的合成,作者们既写自己也写他人,既展示历史场景也袒露个人情感。二十世纪的俄国女性文学回忆录名篇还有吉比乌斯的《鲜活的面孔》1925、利季娅·金兹堡的《险峻的道路》1967、奥多耶夫采娃的《涅瓦河畔》1967和《塞纳河畔》1983、别尔别罗娃的《着重号为我所加》
1972以及艾玛·戈尔施泰因的《回忆录》1998
等,这些作品或前后衔接,或相互呼应,共同构建出一座俄国女性文学记忆的金色宫殿。
在这座女性文学回忆录的宫殿中,《曼德施塔姆夫人回忆录》无疑占有一个重要位置。这部回忆录的写作和发表、内容和风格、传播和影响均具有十分典型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概括地体现出了女性记忆在俄国文学中的作用和意义、功能和影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