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信风万里:17世纪耶稣会中国年信研究(全二册)
》
售價:HK$
178.1
《
青铜之美 国宝里的中式美学
》
售價:HK$
177.0
《
海外中国研究·朱熹的思维世界(增订版)
》
售價:HK$
143.4
《
甲骨文丛书·沙漠之王:英美在中东的霸权之争
》
售價:HK$
110.9
《
汗青堂丛书147·光明时代:中世纪新史
》
售價:HK$
85.1
《
能成事的团队
》
售價:HK$
111.9
《
现代无人机鉴赏(珍藏版)
》
售價:HK$
78.2
《
汗青堂丛书·晚清风云(4册套装):帝国的切口 清朝与中华传统文化 太平天国运动史 冲击与回应
》
售價:HK$
427.8
|
編輯推薦: |
《与全世界做生意》第1部 豆瓣评星高达8分以上!
经济学家的另类旅行引发惊喜围观,
再次上路 又会带来什么样的奇思妙想?
更真实的生活 更认真的思考,
这是一次更诚实、更有深度的冒险,
我们在交易 也在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
內容簡介: |
经济学家再次上路,这一回是为了什么?
在前作《与全世界做生意》中,经济学家柯纳辞掉伦敦的工作、卖掉公寓,踏上环球买卖的冒险之旅,跑遍四大洲,最终实现了自我。
这一次,他深入更危险、更贫穷的发展中地区,探寻更大、更复杂的贸易。
我们喝咖啡、吃麦当劳、品海鲜、用苹果手机、开汽车、穿棉布衣服……可我们从来没想过亲自看一看这些产品背后的来源——
它们打哪里来的?
经过什么人的手?
哪些人靠生产这些产品生活?
我们通过购买如何影响甚至改变了这些人的命运?
这本新书比前作更深刻地探寻了人类购买、交易的行为,是如何改变世界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使世界变得更好。
|
關於作者: |
柯纳.伍德曼
Conor Woodman
经济学家、作家兼主持人。
他的第一本书《与全世界做生意》,以及由英国第四频道拍摄的4集电视系列片,讲述了他的精彩经历:辞掉伦敦的金融工作,卖掉公寓,踏上环球做买卖的冒险之旅。他在5个月里踏遍了四大洲,买进卖出各种东西赚取利润:在苏丹卖骆驼、在墨西哥兜售充气冲浪板等。他藉此发现,真正的人怎样在真正的市场里赚到真正的钱。
个人网站:www.conorwoodman.com
|
目錄:
|
开场白
第1章 不惜一切
第2章 热心绿色
第3章 公牛大闹瓷器店
第4章 橡皮图章
第5章 居心叵测的矿井
第6章 罂粟花
第7章 自己动手做
第8章 纺织业的领悟
一些想法
译者后记
|
內容試閱:
|
开场白
咱们的购物篮
这是一本关于穷人的书,具体来说是关于发展中国家的劳苦大众的书。这些人干着你多半不乐意做的工作,拿着你恐怕无法赖以维生的工资。这些农民、矿工、渔民和工厂工人生产出的产品,最终说不定正好落入了你的购物篮。这些产品能进入你的购物篮,多亏了那些大企业:大型连锁餐厅、大型电子公司、大型制药厂、大型汽车企业……凡此种种,数之不尽。这本书写的是穷苦人家如何受到大公司的影响,以及他们如何受到你和我的影响—毕竟,我们要谈的,是咱们的购物篮嘛。
像我一样,你大概琢磨过,为什么我们最钟爱的品牌从发展中国家进口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商品,可生产这些商品的人却依然过得那么艰辛。为什么大企业—我们从它们那里购买食物、小家电、衣服和所有其他东西—不能多做些贡献,好让那些为自己耕作、捕鱼、组装或开采的人能在安全的条件下劳动,赚取足够的工资,无须在生存的边缘上挣扎呢?
如果你想了解这些事情,那么你说不定属于那些开始对所购商品更加挑剔的百万消费者之一。过去10年,商业大街上的“道德意识”突飞猛进。道德意识和环保产品的销量年复一年地成倍增长,这表明,越来越多的人在问:自己购买的东西是哪里来的?是从什么人的手里采购的?或者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我们现在置身这样的地位:能够通过自己选购的咖啡、巧克力、香蕉、电话以及其他许多商品品牌,来表达我们个人的道德价值观;可以靠着包装上标志或信息的有效提示,做出正当的选择。如今,越来越多的商品贴上了道德认证组织的标签,如公平贸易基金会(Fairtrade
Foundation)、雨林联盟(Rainforest Alliance)、森林管理委员会(Forest Stewardship
Council)和UTZ认证(UTZ
CERTIFIED)。故此,这种标志和信息,就成了非常强大的营销工具。事实上,它本身就是一笔大买卖。按消费合作社(Co-op)公布的《道德消费者》(Co-op抯
Ethical
Consumer)报告所称,2009年,我们的购物篮总计放进了价值360亿英镑的道德意识产品,2011年,英国带有“公平贸易”标志的产品,总价值将高达10亿英镑。尽管近年来出现经济衰退,道德意识产品在英国的销量过去两年里却不降反升,增加了20%。不过,会有这样的风险吗—道德意识企业标签蕴涵的营销优势成了驱使企业这么做的动力,但它们其实并不想做出积极的改变?
几年前,我坐在火车上,喝着咖啡,望着周遭村落飞逝退去。偶然间,我瞟到咖啡杯上印着一幅非洲农夫的照片,还附有一段文字:“喝了这杯咖啡,你便帮助改善了乌干达布萨曼加村民的生活。”紧接着这条信息的是道德认证组织“公平贸易基金会”的标志,还有它们的口号:“保证让第三世界生产者获得更公平的交易。”
想要帮助非洲农村贫苦农民的好心消费者,寻找的大概就是我说的这种标签吧。我应该为它感到宽慰,觉得自己做了符合道德良知的购物选择。但我慢慢地生出一缕疑惑,挥之不去。它让我坐立不安,备觉尴尬。我真的改善了农民的生活吗?他们真的得到了更公平的交易吗?靠购买特定类型的咖啡,真的有可能让人生活得更好吗?我又想了想那标志,觉得改成“努力让第三世界生产者获得更公平的交易”,恐怕会更准确。它还提醒我,若是你觉得自己做了点什么贡献,自我感觉会更加良好。但下一秒,我又扪心自问:让人自我感觉良好,会不会正是这套营销计划的原本目的呢?
打开电视机,浏览互联网,你很难不直接接触到世界各地贫困国家穷苦民众惨淡的生活现实。媒体在我们和发展中国家的现状之间建立起了有力的联系。但不管媒体怎样铺天盖地地报道重大的政治或经济事件,我们却极少听说普通人在农田、矿场或渔船上劳作的日常故事。除了实地考察,我们该怎样了解他们的生活,了解那些在非洲为我们耕种的农夫的生活呢?
这趟火车之行的6个月之后,我来到喀麦隆,为一本畅销旅游杂志写文章。一连好几天,我都缩在林贝镇附近海滩边上一家舒适的旅店里。午餐时间,酒店餐厅一般会为客人提供面饼,你可以选择鸡肉馅儿或鱼肉馅儿。由于靠近海边,我大多选择鱼肉,因为我觉得至少盘子里的食物足够新鲜。
每天早晨,我都透过房间的窗户,看到一个名叫帕特里斯的本地人撑着独木舟在岸边捕鱼。帕特里斯大多是在离黑沙滩一两英里的浅水水域作业。清晨的天光切割出他黑色的剪影,我满心指望他能捕到一两条美味的鲔鱼或鲷鱼,好让厨师做成午餐。有时候,在更远的深水水域,地平线上会现出一艘大型拖网渔船的身影,把帕特里斯的小船映衬得微不足道。
当林贝城里夜幕降临,镇中心的市场是个坐下来享受啤酒和美食的好地方。一天晚上,我出门散步,正好碰到了帕特里斯跟家人吃饭。他一看到我,就坚持要我过去跟他们一起用餐;我立刻注意到,尽管他们吃的也是鱼肉和米饭,但盘子里的鱼骨头却跟我几个小时前吃的大鲷鱼截然不同。
帕特里斯解释说,我在岸边看见的拖网渔船是外国老板的。为换回外国在喀麦隆开展的各种基础项目投资,政府把深水水域的大宗捕捞作业权统统让给了外国渔业公司。如此一来,当地渔民现在就只能在靠近岸边的浅水捕鱼,所得几乎不足家人糊口,附近的居民就更别想吃上本地的鱼了。所以,帕特里斯要是能捕到少有的昂贵鲷鱼,便把它们卖给像我这样出得起价钱的外国游客,而本地人只好吃从沙漠对面摩洛哥进口的鱼干。
这情形当然让人震惊不已。稍有公平和理智感的人都会说这是错的。然而,全球贸易到处存在这种怪异现象。在西方商业街上购买一杯经过道德认证的品牌咖啡,价格和置身喀麦隆的游客吃一顿海鲜晚餐差不多,但两者都远远超过了出产地生产者的负担能力—我们怎么才能在这样一个世界里保持心平气和呢?
我写这本书,部分原因就在于喀麦隆之行带给我的震撼。我意识到,站在远处,找个道德立足点太简单了,所以我决定亲自去现场考察事实真相—为达成这个目的,我要展开一连串的旅行。我想看看,亲眼见识了某些国家时有肮脏、经常残酷、偶尔短缺的现实生活之后,我最初的观点是否还站得住脚。
结果,我用一年时间,到了许多令人不舒服甚至很危险的地方。我的足迹从拉丁美洲铺到远东地区,想看看那些把食物放进你盘子、把电子小设备放进你口袋的企业到底有多讲究商业道德。我还从中亚到中非,思考我们的部分消费选择给置身最绝望环境下工作的贫苦人民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最后,我又回到非洲,观察企业怎样采用新观念,以更负社会责任的态度管理供应链。
我首先想知道的是,大企业对自己喊得震天响的道德宣言到底实践到何种程度。如果一家公司说自己做了这样那样的好事,我们该相信吗?为了解答这个疑惑,我选择考察一条跨国食物链,顺着龙虾的供应链,一路回到捕捞龙虾的水域去。有几家世界最大的连锁餐厅从拉丁美洲的供应商处批量购买龙虾。许多餐厅拍着胸脯担保说,自己的道德纪录无可挑剔,给环保项目提供了大笔资金云云。不过,一如我所探知,有时候现实情况并不像它们吹嘘的那么漂亮。
显然,一旦你对自己听说的事情开始失去信心,每件事都显得可疑起来。于是,我把注意力转到了“好人”身上,也就是各类道德认证机构,如雨林联盟、公平贸易基金会。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机构,我们才意识到国际贸易存在的许多问题。它们诚然用心良苦,但真的能兑现自己的诺言吗?要是它们宣扬的信息成了大企业做生意的一个环节,情况会是怎样呢?麦当劳说,“我们支持雨林联盟”,这究竟是什么意思?而吉百利食品公司(Cadbury)向全世界的媒体宣布它们要“迈向公平贸易”,我们能满心欢喜地相信这完全是个好消息吗?
大企业面临的挑战是,如果它真心想拯救世界上的穷苦人,需要付出的努力将远远超过雨林联盟、公平贸易基金会等组织秉持的宗旨。在当今的全球化经济中,每一笔交易都摆脱不了大企业的触角。所以,看过了一两条相对简单的供应链,我给自己定下了任务:寻找一些非常复杂的供应链,就是那种工业制成品,表面上由有着良好道德记录的知名品牌承销,实际上却是来自复杂的贸易关系网,中间的经手企业和国家远离西方消费者的视线,比如新款手机、笔记本电脑、汽车,以及其他数千种诱人产品。在日益全球化的经济中,现代制造体系有可能把整条供应链都外包到西方消费者完全看不到的各个角落。我们常常以为,自己只跟心爱的品牌存在商业关系,但当这些我们心爱的品牌跟第三世界国家一些无名工厂构成另一段商业关系时,它们会活生生地把我们扯进不愉快的“三角恋”里。
这些日子,要思考这类商业关系,不可能不想到中国这座世界经济发电厂。所以,我决心到那儿待上一段时间,看看我们对消费品的无尽需求,对生产这些消费品的无名中国工人意味着什么。接下来,我又上溯到了生产过程的另一个阶段,拜访了老挝北部的丛林,该地区为中国提供生产原材料。现在,西方消费者高度依赖中国与其贸易伙伴之间的各种交易。这些交易的条件如何?对生产国的民众意味着什么?
在最后的探险中,我决定进一步揭开事情的内幕。谈及跟尼加拉瓜、老挝等国的贸易,双重标准和道德妥协一类的事情已经够糟糕了;可不管这些国家有千般的不足,至少它们内部相对稳定。另有一些国家,侵犯人权到了不可想象的地步,比如刚果民主共和国、阿富汗等。探讨跟后一类国家的贸易情况,道德和公平问题就更加尖锐了。
在真正去刚果之前,我以为,所有正派的国家都响应联合国的呼吁,暂停了与该国的贸易。我不太清楚这对刚果的国民有些什么好处,但考虑到当地的冲突在过去10年已经直接导致数千万人的死亡,我能明白国际社会秉持立场的逻辑所在。但到刚果的锡矿一看,你就明白联合国的一纸谴责声明是多么空洞无力。“锡石”(Cassiterite)不是个寻常可见的浅显字眼,但从锡矿石里提取的锡,几乎所有你想得到的家庭和办公电子产品都会用到。如果我们并没跟刚果做过生意,锡又是怎么来的呢?
根据上文描述的种种情况,我的这趟旅程似乎把我变成了一个更睿智,也更愤世嫉俗的人了:我信奉商业道德,可面对现实之后得出了尴尬的结论,义正词严的道德宣言很难站得住脚—道德和激烈的企业竞争之间只可能有一个赢家,而那显然不会是道德。但说来很是奇怪,我的阿富汗之行反倒让我这一路上的信念变得更加坚定:亲身参与国际贸易、从中赚钱,同时在道德上昂首挺胸—这是完全做得到的。事实上,在我到访的几乎每一个国家,我都碰到过了不起的人对我讲述了不起的成功故事。只不过,他们的故事,跟你经常听到的那种不太一样。
我希望这本书有助于读者重新找回平衡。我无意透彻地考察大企业的运作情况,而是想尽量收集案例,让人们了解世界上最穷苦工人的生活情况。它有可能颠覆了你眼下的认知,但也指出了一条前进的道路。只不过,这条路,不是目前大多数企业声称要投奔的道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