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形似神异:什么是中日传统政治文化的结构性差异
》
售價:HK$
55.8
《
养育不好惹的小孩
》
售價:HK$
79.4
《
加加美高浩的手部绘画技法 II
》
售價:HK$
91.8
《
卡特里娜(“同一颗星球”丛书)
》
售價:HK$
89.7
《
伟大民族:从路易十五到拿破仑的法国史(方尖碑)
》
售價:HK$
193.2
《
古今“书画同源”论辨——中国书法与中国绘画的关系问题兼中国画笔墨研究
》
售價:HK$
135.7
《
《日本文学史序说》讲演录
》
售價:HK$
74.8
《
无尽的海洋:美国海事探险与大众文化(1815—1860)
》
售價:HK$
102.4
|
編輯推薦: |
在今天这样的时代,一切社会生活都经由传媒,新媒体已经深刻地介入到我们的当下生活。不同媒介所传播的不仅是它的内容,更有媒介自身的时空偏向。传播媒介的每一次大的变革都会带来思维、文明方式的巨大改变,带来我们生活习惯、身体机能和整个社会组织形态的改变。
作为“第四权力”,媒体与政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进入信息时代后,新媒体迅速发展,改变了传播方式。中美作为世界上两个大国,在交往过程中既受到新媒体的冲击,也尝试利用新媒体推进外交工作,维护国家利益。
|
內容簡介: |
作为“第四权力”,媒体与政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进入信息时代后,新媒体迅速发展,改变了传播方式。中美作为世界上两个大国,在交往过程中既受到新媒体的冲击,也尝试利用新媒体推进外交工作,维护国家利益。
新媒体未来不可估量,而中美关系的未来也是充满变数。中美之间,是同床异梦的夫妻?亦敌亦友?非敌非友?新媒体又起着怎样的作用?
|
關於作者: |
王冲,海内外多家媒体专栏作者,国内各大门户网站知名博主。北京外国语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中国社科院日本政治中心特约高级研究员,中国石油大学国际能源舆情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著有畅销书《差距》《选票的背后——透视美国大选和美国政治文化》。因2004年访问奥巴马并预测其当选总统而备受给大媒体关注。
|
目錄:
|
缘起
第一篇中美媒体交锋的四次变革
从最初的不平等条约到“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从拿出庚子赔款的部分资金办清华大学到和中国人民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从朝鲜战争上兵戎相见到尼克松访华那“改变世界的一周”;从贸易最惠国待遇的辩论到习近平和奥巴马加州庄园相会……中美百年,是合作的百年,是斗争的百年,更是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相互加深了解的百年。
从抗战到内战(1921~1949)
从冷战到开放(1949~1979)
中美关系的“蜜月期”(1979~1989)
分分合合又十年(1989~2000)
第二篇新媒体带来“第五次变革”
世界在变,控制世界的方式也在变。欲控制世界,必先控制网络,欲控制网络,必先控制信息。如未来学家托夫勒所言,“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和金钱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的人的手里,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达到暴力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
新媒体给世界格局带来的新变化
网络战会让中美关系陷入新型冷战?
第三篇新媒体,新外交
1998年,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一份名为“信息时代的外交”的研究报告指出,“因为没有掌握外交活动中必备的现代技术,美国外交正处于严重危险之中,令人吃惊的是,国务院没有合适的工具用于收集、处理以及分发信息,也没与日益民主化的外部世界进行有效沟通的手段”。
信息革命开辟了外交新渠道
“新媒体渗透”影响中国官方对美决策
第四篇中美激战新媒体
冷战时代,中美之间互有攻守,美国有“美国之音”,中国有“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改革开放后,美国媒体大举进入中国,中国媒体机构也纷纷在美国开设记者站。尽管媒体的全球影响力不及美国,话语权的掌控力不及美国,但依然处于有攻有守态势,只是守多攻少。
中国新媒体在互联网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
一部“拷贝”美国的历史
中美新媒体外交的激烈交锋
谷歌撤出中国背后的中美较量
第五篇中美新媒体外交的差距何在
从起步开始,美国就占据着互联网的制高点,从芯片到操作系统,从根服务器到域名管理,美国几乎主宰着互联网产业链的所有环节。这也决定了中美在互联网领域的不平等。这个不平等,对于中美产业的发展路径和模式,两国在发展互联网方面的思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新媒体发展的路径:追随与模仿
中美理念不同,新媒体策略更不同
第六篇中国新媒体外交的大变革
新媒体催生一批“新媒体人”,他们可以通过博客、微博、手机客户端发布信息,导致传统的“把关人”作用降低。通过宣传系统管理报社老总、层层下达指令的效果已经不再奏效。
中国互联网管理策略得失
利用新媒体发展中美关系的方法和策略
附录 第五次变革的背后
参考文献
后记
。
|
內容試閱:
|
这本书,记录的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中美利用媒体进行交锋的刀光剑影,正如副题所言,我所关注的是中美第四权力背后的较量。
那为什么说这是“第五次变革”呢?如果顺着时间轴看一下,或许能看出端倪。
第一次变革,是从中共成立到1949年。这段时间内,国共两党利用媒体,展开对美外交。一方面,通过各种方式影响国内媒体;另一方面,积极采取措施,接触美国记者,改变美国媒体对华报道的选题和报道方向。在此之前,中国在应对国外媒体时,是被动的、消极的、缺乏策略的。这段时间,周恩来在武汉定期风度翩翩地邀请美国记者聚会,为中共赢取好感和支持;蒋介石却因为“民主无量、独裁无胆”而逐渐失去美国媒体的认可和支持。
第二次变革,是1949~1978年。这段时间,中美没有外交关系,互相视为敌人,媒体也互相攻击。但不要认为中美媒体就老死不相往来。这期间美国记者哭着喊着要来中国采访,有人还因为访问中国回美国后被“修理”。
第三次变革,是1978~1989年。这段时间,可以说是中美关系“蜜月期”。双方的媒体都报道对方的变化,言辞语调充满善意。在美国媒体的描述中,中国人开始跳迪斯科,中国年轻人开始穿牛仔裤;而中国媒体对美国总统里根、美国生活方式的关注,也让中国人重新认识大洋彼岸的国度。
第四次变革,是1989~2000年。中美两国谨慎地调整着外交关系,中美媒体也犹疑地报道对方。一会儿是妖魔化,一会儿是威胁论。中美开始了是友非友、是敌非敌的复杂关系,而媒体也循着这个轨迹,进行自身的定位。
之后,便是第五次变革。
因为新媒体时代,一切规则都要改写。
新媒体正在改变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国际关系从过去的“极点化”变成“节点化”,国际社会的结构也从过去尊卑分明的“层级结构”,开始转变为更为平等的“网格结构”。
新媒体对中美关系的冲击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由于信息传播能力不对等,新媒体时代中美传播技术差距更大;第二个层面,技术的落后导致全面落后,中美的舆论角力,中方由以前的互有攻守,转为全面防守,攻击乏力;第三个层面,从内容到技术,美方占有全面优势,网络争夺战可能让中美陷入新型冷战。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中国该怎么办?
我想,首先在理念上要拥抱开放的新媒体,强调和世界的共性而不是特殊性;在管理上要放开,要自信地面对外界的不同声音,积极回应,而不是采取“鸵鸟”政策;在操作上要走出去,和一些主要国家的精英阶层互动、沟通。甚至可以考虑在必要的时候,拆掉“网络防火墙”,把谷歌、Facebook这样的公司都请进来,依法管理。
具体而言,有这么几招。第一,领导带头,部委协调;第二,公司化管理,市场化运营;第三,用人不疑,责权明晰;第四,自信从容,打通内外;第五,入乡随俗,敢于使用当地人才;第六,量化指标,严禁造假。
这些,书中都有详细描述,不赘述。
未来会如何?
2012年 9 月,英特尔研究院的未来学家布瑞恩预测:“未来一件衣服、一张桌子或者一支笔,都会成为电脑。”
谷歌工程总监雷库茨韦尔描绘了一幕场景:“人们走在大街上,你和对方相遇,谷歌眼镜就会把他的名字、身高等信息告诉你,你自己根本不用动脑子。”
新媒体外交,Twitter很重要,Facebook也很重要,但它们都是新媒体阵营中的匆匆过客。有预言家曾说,2022年博客彻底消失,2049年谷歌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媒体形态和新的信息传播方式。
无论何种媒体,它的核心依旧是信息;无论电脑多么智能,制造信息的还是人。内容为王,媒介只是渠道;而生产内容的永远是能独立思考的人。
也就是说,人是核心;也就是说,变革刚刚开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