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从天下到世界——国际法与晚清中国的主权意识
》
售價:HK$
78.2
《
血色帝国:近代英国社会与美洲移民
》
售價:HK$
59.8
《
海外中国研究·王羲之:六朝贵族的世界(艺术系列)
》
售價:HK$
182.9
《
唐宋绘画史 全彩插图版
》
售價:HK$
101.2
《
“御容”与真相:近代中国视觉文化转型(1840-1920)
》
售價:HK$
113.9
《
鸣沙丛书·大风起兮:地方视野和政治变迁中的“五四”(1911~1927)
》
售價:HK$
102.4
《
海洋、岛屿和革命:当南方遭遇帝国(文明的另一种声音)
》
售價:HK$
109.3
《
铝合金先进成型技术
》
售價:HK$
273.7
|
編輯推薦: |
亲切坦白的通识教育
娓娓道来的人生智慧
南开大学校长龚克向全校师生推荐阅读
|
內容簡介: |
本书中所收的文章是1944年李霁野到四川白沙女子师范学院任教前后为学生们所做的演讲集,围绕读书与生活、爱的艺术、大自然的乐趣等娓娓道来,以渊博的知识、丰富的人生体验以及对生活的温暖热爱之心,就青年人关心的种种人生问题畅谈所想,对一代一代的青少年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此次再版增加附录七篇,更丰富了李霁野的教育理念和人生智慧,对当下青少年的成长是十分生动有益的谆谆教诲。
|
關於作者: |
李霁野(1904—1997),著名作家、翻译家、学者。安徽霍邱人,与韦素园、曹靖华、韦丛芜、台静农等同为未名社主要成员,鲁迅的学生和研究专家。
1927年肄业于燕京大学中文系,曾任教于天津女师学院、辅仁大学、台湾大学、南开大学等学校。他受鲁迅、周作人的影响,一贯主张“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是直译派的代表。代表性译作包括夏绿蒂·勃朗特的《简爱》,吉辛的《四季随笔》,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等。著有《回忆鲁迅先生》《给少男少女》等小说散文集多部;学术著作《近代文学批评片断》等。今人汇有《李霁野文集》9册、《李霁野文集补遗》2册。
|
目錄:
|
题诗1
再版序3
序8
读书与生活1
桃花源与牛角湾9
至上的艺术——爱22
试谈人生37
“严父慈母”的新估价56
漫谈食睡哲学,希腊悲剧,包公案,性别及其他69
附录
花鸟昆虫创造的奇境83
同青年朋友谈谈我的青年时期89
忆鲁迅先生97
鲁迅先生的风度——在《青年报》和青年文工团
纪念晚会上演讲112
漫谈文学因缘,兼为书友招魂120
浅谈写作——在南开大学外文系写作班的讲话127
|
內容試閱:
|
读书与生活
到白沙来,原是应了朋友的约,来看看梅花的,听说有三百棵,很羡慕诸位的幸福。不料却有同学来找我演讲,我不免叹一口气,心想说书的命,到什么地方也逃不脱。不过我实在没有什么可说,因为我只带来一个空空的脑袋,预备装满了好风景、好印象回去;却原来也要付代价。这年头,穷日子真难过。幸而听几位先生说,诸位很爱读书,我因此想到现在要讲的题目。诸位也许笑我,“三句话不离本行”,我想这样笑我是不应该的,因为读书也罢,生活也罢,我都外行得很。现在纠缠到一块来说,恐怕更说不好了。
听一般人的说话,这书仿佛是怪令人头痛的事情。不是“一部念四史无从读起”,分量太多,就是天气不好,“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又凉来冬又冷,收拾书包好过年”——这首好诗,别处的学生听说都是很心会的。说是进学堂读书来的,为什么这样为难呢?我想,现在的教育制度要负一部份责任:拿死的知识填塞了之后,再拿考试来测量结果,不要几年,学生就变为完全被动的了,读书的兴趣也被消灭。我记得自己在学校读英文时,先生曾经用过几种英国文学名著作教本,结果我往往想到这些书的颜色和样式便觉得厌恶。我这样怀着偏见来厌恶的,有那位“写起文章来像天使”的高斯密斯(Oliver Goldsmith)。以后我每看他的文章,特别看看他那聪明的高额头,便觉得怪对他不住。连对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我都表示过不敬,诸位就想一想这些教育家的本事!幸而我自己碰到一本“天方夜谭”,使我对外国文的兴趣,没有完全被闷死。从此我发现了一个新天地,在课堂上虽然不免常打盹,课外却往往懒得睡觉。我用不着再听先生三番五次地说,“书中自有黄金屋”,或“书中自有颜如玉”。我知道他们只使我见到“颜如铁”,我倒不如闭眼念几声佛。我不知道别人的经验怎样,不过我相信在塞与考两重夹板中间,总压不出很好的结果。
所以我觉得,要想培养读书的兴趣,非将态度根本改变了不可。读书不是要应付考试,不是要敷衍外来的要求,却是要满足内心的需要,充实自己的生活。换了话说,读书必须是自己的有机的一部份,必须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熔为一炉。若是书和生活经验发生了亲切的关系,书便有了味道,变为知己的朋友一样了。若是生活经验从读书扩大推广,充实的机会就无限地增多了。书将人的生活方式和态度根本改变,是常有的例子。反之,实际生活的经验越丰富,读书的欣赏和理解力也就越深广,也就越能领略书中的真味。所以读书与生活是相辅相成的,必须两者并进,才可以达到佳境。光读书而无生活,只尝得到间接的经验,和吃嚼过的饭差不多;光生活而不读书,却势必空虚、狭小。
我现在来举几个小小的例子,说明我这一点点的意思。我说读书可以增广加深生活的经验,因为名著是最好的感情和思想的结晶,我们可以从其中吸收无穷的精神养料。很平常的事情,很平常的东西,经过名著的作者,特别是诗人描写之后,便有了意味,在读者的心中形成了联想。这样的诗句便成了“Open,sesame!”(《阿利巴巴与四十大盗》中开门的咒语)一样的咒语,可以替读者打开珍贵的宝库。诸位知道,罗马有一位大诗人维吉尔(Vergil),他在中世纪被人认为魔术家,因为他的半行一行的诗,往往可以在读者心里唤起无穷的联想,仿佛是咒语一样。
最近我翻译乔治·吉辛(George Gissing)的《四季随笔》(The Private Papers of Henry Ryecroft),其中有一段将这个意思讲得最好。他引约翰生(Samuel Johnson)的话:在读过书和没有读过书的人之间,同死人与活人之间,有同样大的差别。接着他说蝙蝠和枭鸟,若不是因为入了诗人的世界,他也许看到它们,听到它们,只怀着厌恶或迷信。可是,
“Then nightly sings the staring owl,
To-whit!
T-who!——a merry note.”
(凝目的枭鸟夜夜歌唱着,
To-whit!
To-who——欢快的歌调。)
“On the bat’s back I do fly
After summer merrily”
(我在蝙蝠的背上飞来飞去,
快快乐乐地追随夏季。)
这两种鸟便入了超凡的境界,变为富于诗的联想的了。可是对于不读诗的人,它们和麻雀有甚么不同呢?夜莺、云雀、布谷,也因为诗的联想,更被人珍视。这种微妙的经验不读诗的人却无福领略。我因为韩愈的诗句——
“黄昏到寺蝙蝠飞,”
对于蝙蝠也颇怀好感,而且每见到它,往往想起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仿佛见到了诗人辛弃疾独宿的凄凉情况。读过一点诗词的人,黄鹤、燕、鸠、杜鹃等鸟所引起的情绪,也自然和未曾读过诗的人完全不一样。我们经过诗人的眼睛来看万象,经过诗人的耳朵来听万籁,仿佛是增加了一种感官;而不曾读过诗的人,却仿佛是瞎了眼睛,聋了耳朵,他们的生活经验自然也就贫乏得多了。其他如树木花草,本身固然是美的,也因为诗的联想而更美。梅呀、柳呀、梧桐呀、芭蕉呀,在不读书的人的心目中,假如引起甚么情绪的话,也完全是另外一回事。所以读书使我们的生活丰富。
吉辛又说到中夜的钟声使他惊醒,若不是为了莎士比亚的联想,他也许会诅咒它扰乱睡眠呢。读过张继的
“夜半钟声到客船”,
假加诸位中有人中夜被钟声惊醒,不会因此感到喜悦吗?
生活的方式和态度被读书所改变。是所以还要办教育的基本理由,恐怕诸位从教育家听的已多,见的已多,我用不着多说了。我只说一件小事。多年前我读到一篇论散步的文章,作者特莱夫严(G.M.Trevelyan)说他有两位大夫,一位是他的左腿,一位是他的右腿,在身心失调的时候,他总请他们医治,而且一治必好。那时我还在穷学生时代,而且颇有人担心我活不下去,所以常请这两位大夫侍候我,是最合理,也是最经济的事。决然下聘约。不像目前许多教授,只兼挂名的差事,他们倒是很热心服务的。几年后旧同学见到我,都惊讶我居然不但没有入墓,却比以前健康些了。这还是小益处。他们给了我更多的精神上的快乐。我觉得我的整个的人生观,都差不多因为他们改变了。别的人听说都是用脑子思想的,我却用腿思想的时候也颇多。我向诸位保证,腿实在不像许多脑子那样空虚。假如我早几年读到这篇文章,我不知要多得多少益处,特别他论到青春苦恼期的一段,会给我最健全的启示。我先说到蝙蝠,诸位也许有讥笑我悬空的;这一回可脚踏实地了。
我说生活的经验也可以增加读书的理解和欣赏,让我也来举一点小小的例子。记得有一回,和在座的台静农先生谈到中国诗的意境,我说很欢喜柳永词中的“杨柳岸晓凤残月”。他问我,前一句“今宵酒醒何处”,如何?我摇摇头,因为我不善喝酒。他却觉得酒醒后那境界更好。这有点不好商量。不过他继续说,有一次回故乡的途中,却亲身经历过这境界。我只有甘拜下风,承认他的欣赏更真切。在我,只有“杨柳岸”和“晓风残月”合成过一张和谐的图画。
我在北平,教学生读过一点诗,有一位坦然承认念不出甚么味道。多半是情诗,他正在厌恶女性,难怪的。暑假后,他见我第一句话便说他喜欢那些诗了。我笑了笑,知道他不是在厌恶中过日子了。
对于名著的欣赏,有许多地方很受自己的经验限制,所以脸炙人口的名著,有时读不出什么好,也不必扫兴的。怎样的名著也往往有不精彩的地方,不一定就是自己的了解力过差。就是最精彩的地方,也不是人人都可以同样领略。有人说,一年读一次莎士比亚,每次都可以有新发现。真正的名著,大体都很耐咀嚼,咀嚼一回,总可以得到些真味。不要只相信别人的说法,虽然明达的批评可以帮助我们的欣赏,可惜这样的批评并不多。我们和十个人相交,未必有两三位可以成为朋友;从书中所得的友谊温情,比例却比较高。有时我们自己的经验没有成熟,不能了解欣赏一部作品,有时同一作品,因为读的时间不同,给我们很不同的印象,可以证明自己的经验往往在读书上有绝大的决定作用。所以我们要想深入到书里去,非同时将生活经验尽力扩大不可。有批评家说,少年人阅读西万提斯(Cervantes)的《吉珂德先生》(Don Quixote)会发笑,中年人读了会思想,老年人读了却要哭,也就正是这个道理。
所以生活同读书是分不开来的。一方面不要作书呆子,将脑袋里装满死书;一方面也不要空着脑袋过生活。读书应当是生活的一种享乐,不是令人头疼的工作。生活应当用书籍来陶冶,使它美化并充实。读书,我们可以接近古今中外的良师益友;生活,我们才可以接受他们给予的恩惠。这样将生活和读书熔为一炉,我想英国诗人勃莱克所说: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一粒沙里一个世界,
一朵花里一个天国,)
这境界我们有时候可以领略到。
谢谢诸位耐心听这几句很平常的话。
1944年1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