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说孟子(论述孟子学的深入发挥之作,精准捕捉孟子的神韵和思维。)

書城自編碼: 2712344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
作者: 许仁图
國際書號(ISBN): 9787551126250
出版社: 花山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01-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42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72.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世界前沿技术发展报告2024
《 世界前沿技术发展报告2024 》

售價:HK$ 193.2
可转债——新手理财的极简工具
《 可转债——新手理财的极简工具 》

售價:HK$ 66.7
新加坡教育:神话与现实
《 新加坡教育:神话与现实 》

售價:HK$ 98.9
“口袋中的世界史”第一辑·冷战中的危机事件
《 “口袋中的世界史”第一辑·冷战中的危机事件 》

售價:HK$ 299.0
绝美的奥伦堡蕾丝披肩编织
《 绝美的奥伦堡蕾丝披肩编织 》

售價:HK$ 181.7
狂飙年代:18世纪俄国的新文化和旧文化(第二卷)
《 狂飙年代:18世纪俄国的新文化和旧文化(第二卷) 》

售價:HK$ 177.0
万有引力书系 纳粹亿万富翁 德国财富家族的黑暗历史
《 万有引力书系 纳粹亿万富翁 德国财富家族的黑暗历史 》

售價:HK$ 112.7
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青海册
《 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青海册 》

售價:HK$ 78.2

 

建議一齊購買:

+

HK$ 86.7
《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
+

HK$ 69.6
《哲人孔子传》
+

HK$ 63.0
《论语新注新译》
+

HK$ 227.7
《毓老师说易传》
+

HK$ 144.4
《毓老师说人物志》
+

HK$ 67.5
《新解鬼谷子》
編輯推薦:
1. 《说孟子》本书跟《论语》尊孔不同,在发扬孟学精彩的同时,针对孟子虚矫自高的习气,以及大言难补时弊的弱处,极力批判。

2.《说孟子》本书勾画了一个真实的孟子,孟子乃好辩之人,常口逞机锋,其精彩处妙语珠玑,灵光乍现;其缺漏处,好辩成强辩,论理不周全,前言常不对后语。这些论述没有把孟子当成神,而是强调孟子是儒家自孔子之后的继承者,后儒尊称孟子为“亚圣”,当之无愧。
內容簡介:
本书是作者论述孟子学的深入发挥之作。全书探究孟子学说,重视孟子的好辩。作者认为,要贴近孟子思维,就不需要把孟子捧得高高在上,应该学孟子,好好跟孟子辩说,才能体悟孟子哲学的要义。

本书跟《论语》尊孔不同,在发扬孟学精彩的同时,针对孟子虚矫自高的习气,以及大言难补时弊的弱处,极力批判。

作者直言孟子的哲学体系不如孔子的恢弘阔远,精准捕捉孟子的神韵和思维,批判孟子的同时也肯定孟子以穷高智慧佐以文学修为,提出的孝治天下、性善论、恻隐之心、浩然之气等立说成为孟子卒殁后的两千年中国文化主流。
關於作者:
许仁图台湾苗栗后龙人,台湾大学哲学系毕业。曾任河洛图书出版社发行人、五千年出版社负责人、河洛影业有限公司负责人。于1971年入“天德黉舍”(今“奉元书院”)读经,受业于一代大儒爱新觉罗·毓鋆。著有《一代大儒爱新觉罗·毓鋆》《子曰论语》《说孟子》《大武林》《枕舟江湖》《少侠路拔刀》《中国哲学史:祖述篇孔学篇》等。
目錄
梁惠王篇第一

公孙丑篇第二

滕文公篇第三

离娄篇第四

万章篇第五

告子篇第六

尽心篇第七
內容試閱
(一)

1.5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从“出,语人曰”这句话看出,这是魏襄王召见孟子,孟子入见魏襄王。孟子仍然用“说大人,则藐之”的态度,叙述这一段不如意的会面。

孟子求见魏襄王只有一章,孟子一走出来就批评魏襄王,可推见两人会面并不愉快。孟子游说诸侯国君,随从数十辆车、数百人,“语人”应是告诉随去的人。

魏襄王是魏惠王的儿子,名赫(一名嗣),魏惠王死后即位,魏襄王在位二十三年。魏惠王的父亲魏武侯、祖父魏文侯都称“侯”,但魏惠王却称王,这是因为魏襄王八年,跟诸侯相会于徐州,约定相互称王,于是魏侯赫自称魏襄王,追尊父亲为魏惠王。

魏襄王在位时,为了强国,还聘请曾当过秦相的张仪当相国。但魏襄王最倒霉的是,后人大概只知道他“望之不似人君”!

“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就”,接近。“之”,代名词,指魏襄王。“畏”,敬畏。人必须注重威仪,否则容易为人看轻。《论语·学而篇》孔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君子人不自重就没有威仪,没有威仪就得不到他人的敬畏,人君看起来也就没有人君的样子。

“望之不似人君”,孟子骂人可说入木三分,今人犹津津乐道。孟子善于为文,说辞功力可见一般。不过,很多地方都是文过其情。

“卒然问曰”,“卒”音cù,通“猝”。毓老师解释为“无头无脑的问”,可说通神。

“天下恶乎定?”“恶”,如何。“定”,安定。

“定于一”,魏襄王问的“定”是统一、平定,用武力图霸王之业,但孟子的“定于一”却是行仁德、王天下的一统。统一乃英雄之事,是天下平之前的升平世小康世;一统则是仁者之事,是天下平的大同世、太平世。此为王霸之分。

孟子的“定于一”何以是一统的太平世,而非统一的升平世呢?因为孟子对魏襄王的“孰(谁)能一之”回答说“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不嗜杀人者”即尊生,为仁者;“一之”就是无敌。“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即仁者无敌、仁者能一统天下。

“孰能与之”,这章最重要的概念就是“一”与“与”。“与”,参与。魏襄王提问,是什么人参与呢?

“天下莫不与也”,“天下”,天下之人。天下之人没有不参与的,也就是天下人皆归往。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孟子不只是一个大哲学家,也是个高明的文学家,像这章文字就十分优美。“槁”,枯也。“油然”,云盛的样子。“沛然”,雨盛的样子。“浡然”,兴起的样子。天云作雨,枯苗逢雨勃生,这是自然形势。孟子以自然形势来比喻天下人都会相与,无人能抗御,即今人所谓的形势使然。

“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人牧”指的是牧民之君,西方基督教的“牧师”是人君之牧、道义者师,自许以道义牧人君,为人君之师。“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孟子认为当时的国君都未存不嗜杀人的仁心。也因而游说魏襄王“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领”即颈。“引领而望之矣”,是伸长脖子翘盼。“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由”,通“犹”。水盈科而后进,性往低处流。

魏惠王、魏襄王的“惠”、“襄”都是谥号,“惠”有养民也惠之义,“襄”也有助民之义,谥号都不太差。孟子前往游说,二王的名声应也不会太差,但相见争如不见,魏惠王和魏襄王却在孟子书中成为不仁、望之不似人君的君王。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滕文公篇》),孟子既然道性善,何以未对魏惠王、魏襄王起善心动善念呢?



(二)

4.17淳于髠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髠”音kūn。“授受”,“授”即与,“受”即收。“援”,救。“权”,适变。“溺”,失足落水。

《礼记·坊记》子曰:“好德如好色,诸侯不下渔色,故君子远色以为民纪。故男女授受不亲,御妇人则进左手。”淳于髠即引《坊记》。“男女授受不亲”常成后人比较古今礼俗异同的例子。

淳于髠与孟子同时人,尝仕齐及魏,对孟子有些了解,所以向孟子问男女之大防,授受不亲是不是礼,孟子回说没错。淳于髠不是不晓彼时男女授受不亲为礼,而是有意而发,所以接问嫂嫂失足溺水,那么是否应该用手相救呢?

性命关天,救人为大,孟子回说,嫂嫂溺水,不救人是豺狼之性。男女授受不亲,确是礼,手救嫂嫂是权变。

淳于髠也当然知道“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也预想孟子会有此说,而他的心意本来就是借此问来表达自己的看法:“现今天下百姓沉溺在苦痛深渊中,你孟子何以不伸手援救呢?”

淳于髠是《史记·滑稽列传》第一人,“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八年,楚大发兵攻齐。齐王派淳于髠往赵国请救兵。淳于髠说动赵王,出兵十万,革车千乘,楚国因而撤兵,齐威王因而以淳于髠为诸侯主客。

孟子曾在齐宣王处当客卿。齐宣王在公元前342年即位,而齐威王在公元前356年即位,淳于髠年龄可能大于孟子。淳于髠在齐威王和齐宣王期间,当是重臣,他对孟子动向应该十分关心,才会问孟子:“嫂溺,则援之以手乎?”孟子回答长者若只回说:“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即合宜。可是孟子还说:“嫂溺不援,是豺狼也。”可说是不恭。淳于髠接问孟子:“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这是淳于髠看重孟子的关切之问,不意孟子却说:“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天下陷溺人民苦痛,救人民于水火,当然援之以道,但说“援之以手”也未尝不可,今人不是说施予援手吗?淳于髠的比喻,孟子不会不晓,回话火气如此之大,有些唐突,大概是孟子离开齐宣王后,心情不平顺,他人关切听不下去,《公孙丑篇》孟子去齐,宿于昼,有客想劝孟子留行,孟子不言不应,隐几而卧,对淳于髠也是这种心态。

王夫之对齐宣王招致游谈的稷下之客十分反感,尤其对稷下之客最富盛名的淳于髠痛责为“滑稽无赖”;王夫之认为,孟子不屑与淳于髠说正经话,才说“子欲手援天下乎”的敷衍话。



4.18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



公孙丑请问孟子“君子之不教子,何也”,显示彼时即有这种习尚。也就是说,古人易子而教,公孙丑问原因。

“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势”,事实情势。“夷”,伤。孟子解释君子不教子的原因是“势不行也”,事实情势不可行。孟子接着说父兄教儿子,必以正道,要儿子行正道,一旦儿子行不正,就会接着发怒言,反而伤害父子感情。

“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古文要看文意、文气,有些字辞随文而异,像《论语·为政篇》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弟子不是学生,而是与父兄相对,弟之对为兄,子之对为父,而先生即是先吾所生的父兄。这章的夫子也非老师,而是父兄。“夫子教我以正”,即父兄教导我这个后生晚辈要言正行正,可是父兄出言所行都未能正。“父子相夷,则恶矣”,父亲跟儿子彼此相伤,就不善了,现在人口吻是:“父子口角,就坏了!”

“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孟子认为古人常彼此交换着儿子教诲。父子之性本诸自然真情,不应该求对方如何做好善行,一旦要求对方如何做好,亲情就会疏离,亲情疏离,不吉的事儿就会发生,没有比这事更重要了。

古人易子而教,未必为好。儿女若在家和父母一起生活,就可身教言教,父母可以随时随机点拨儿女,他人怎能代替教诲呢?

父母教导儿子,也因人而异,少有如孟子所说的“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父母教之当然用正道,但不见得教不正就怒言怒行相对。而儿子也不可能在父母教诲时,反问父母只会要求他行直坐正,自己的言行表现却不正。

古人易子而教只能视为彼时风尚习俗,得失难言。



4.19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孟子在这章又新解“事”、“守”两字,来说明他对孝亲、守身的理念。

“事,孰为大”,即什么是“大事”?佛家谈“生死一大事”,大事是重要之事。孟子别有创见,说“事亲一大事”。这句话是强调事奉父母的重要,不能解释“事奉长上,要算什么人最重要”,因为事长是悌道,和孝道的事亲不同。

“守,孰为大,守身为大”,《易经·系辞传》说“何以守位曰仁”,每一个人都有位,守位必守身。《春秋》的“大居正”,居即守。什么叫守身?古人有“守身如玉”之说,玉泽光润,犹君子之德。守身要先修身,大学以修身为本。

“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闻之也”,不是听说,而是知道。一个人伤品败德即失身,若守身不失,自然能够事奉双亲,所以孟子以肯定语词说“吾闻之矣”;反之,一个人不能守身而说能够事奉双亲,这是没有的事。

“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天地间非物即事,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孟子故言“孰不为事?”孟子认为事的本始即在事亲。人要守的事情相当多,而守身为守的根本。孟子这句话,承续了《大学》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曾子养曾晳,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曾晳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养”,长辈对晚辈,音yǎng;晚辈对长辈,音yàng。曾晳即《论语·先进篇》“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的曾点。孔子弟子中,父子同拜孔子为师的至少有二,一是颜渊和父亲颜路,二是曾参和父亲曾晳。曾元则是曾子的儿子。“彻”,撤走剩菜。“必请所与”,必请问拿给谁吃。“口体”,口腹。

孟子分别曾子事亲是养志,而曾元事亲是养口体,以将撤食为例,曾子“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曾元“将撤,不请所与,问有余”,回说:“没有啦,您若是还要吃,就再做给您吃。”孟子分判口体之养与养志的说法,后人不易了解。孔广森批注说:“夫曰‘亡矣者’,乃实无也。曾子之必曰有,虽无亦曰有,所谓‘孝子唯巧变,故父母安之’;曾元不能,但道其质而已。”孔广森解读,更令人费解。

毓老师说:“古时,吃父母剩菜是莫大的光荣。”所以曾晳问有没有剩菜,曾子必定说有。曾元不懂这道理,曾子老年接受奉养,问有没有剩菜,儿子曾元就说“没有”。曾晳、曾子老年接受儿子奉养,都没有失智,所吃的酒菜有没有剩下,自己岂有不知之理,这个答问,只是礼数而已,就像今人见面常问:“吃饱了吗?”一般也都回说“吃饱了”,不会回说:“没有吃饱。”

《大戴礼记·曾子大孝篇》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孟子认为曾子能尊亲,而曾元能养亲。孟子在此章说曾子养曾晳、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可以想象曾子收徒一定很多,可以酒肉不缺。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