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茶之书(日本美学大师冈仓天心传世经典 诗意盎然地展现东方的智慧和美学 收录《卖茶翁茶器图》《茶具十二先生图》《煎茶图式》《历代名瓷图谱》等86幅精美茶室器物图)
》
售價:HK$
65.0
《
云冈:人和石窟的1500年
》
售價:HK$
72.8
《
淡水鱼类营养生理与饲料
》
售價:HK$
333.8
《
人体结构绘画重点
》
售價:HK$
143.4
《
中国妖怪故事(全集·增订版)
》
售價:HK$
221.8
《
于胥斯原 乡族、风水与地方记忆
》
售價:HK$
177.0
《
以经治国与汉代社会
》
售價:HK$
98.6
《
我真正想要什么?:智慧瑜伽答问/正念系列
》
售價:HK$
58.2
|
編輯推薦: |
1.著名史学家来新夏先生逝世前曾二次撰文,呼吁以本书为教材增设大一国文课。
2.本书繁体直排,不加标点,字距、行距偏大,便于读者自行句读,为传统古文训练之良法。
3.本书排序,相同主题文章对比异同,便于读者在比较中学习写文章。
|
內容簡介: |
“大一国文”顾名思义是指大学一年级的国文课,是公共必修课。辅仁大学对“大一国文”似乎比其他学校重视得多,陈垣先生还亲自主持,共同研究选文,自编铅排线装教材。这本《大一过国学读本》正是教材之一。其内容主要取自《左传》《史记》等书,而所附的《论孟一脔》则糅合《论语》、《孟子》的部分章节,可谓经史并重。
|
關於作者: |
陈垣(1880.11.12—1971.6.21),中国历史学家?p宗教史学家、教育家。他曾任国立北京大学?p北平师范大学?p辅仁大学的教授?p导师。1926~1952年,任辅仁大学校长;1952~1971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1949年,他还担任过京师图书馆馆长?p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1949年后,还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主要著述有《元西域人华化考》《校勘学释例》《史讳举例》《南宋河北新道教考》《明季滇黔佛教考》《清初僧诤记》《中国佛教史籍概论》及《通鉴胡注表微》等,另有《陈垣学术论文集》行世。陈垣先生在史学界声望极高,与陈寅恪先生有“南北二陈”之誉。
|
目錄:
|
目 錄
一元年春王正月春秋魯隱公一
二西狩獲麟哀十四年春三
三紀侯大去其國荘四年夏四
四宋萬弑其君接及其大夫仇牧莊十二年八月五
五齊師宋師曹師次于聶北救郉僖元年正月六
六虞師晉師滅夏陽僖二年夏七
七楚屈完來盟于師盟于召陵僖四年夏九
八楚人使宜申來獻捷僖廿一年冬一一
九左傳秦晉殽之戰一二
一〇晉趙盾弑其君夷皋宣二年九月一四
一一晉趙盾衛孫免侵陳宣六年春一六
一二宋人及楚人平宣十五年五月一八
一三齊侯使國佐如師己酉及國佐盟于袁婁成二年七月一九
一四呂相絶秦成公十三年二一
一五吳子使札來聘襄廿九年夏二三
一六曹公孫會自鄸出奔宋昭二十年夏二五
一七蔡侯以吳子及楚人戰于伯莒楚師败績定四年十一月二六
一八齊陽生入于齊齊陳乞弑其君舍哀六年七月二七
一九禮記檀弓二八
二〇禮記學記二九
二一禮記儒行三一
二二孟子齊宣王章三三
二三孟子許行章三六
二四莊子馬蹄三八
二五戰國策魯仲連說辛垣衍四〇
二六荀子勸學四三
二七韓非子定法四六
二八賈誼過秦論四八
二九鼂錯論貴粟疏五〇
三〇東方朔答客難五二
三一魏弱翁諫伐匈奴書五四
三二李陵與蘇武詩三首五五
三三蘇武詩四首五六
三四司馬相如難蜀父老五七
三五史記項羽本紀贊五九
三六史記孔子世家贊六〇
三七史記外戚世家序六一
三八史記伯夷列傳六二
三九史記信陵君列傳六四
四〇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六九
四一史記荆軻列傳七二
四二史記欒布列傳七七
四三史記儒林傳序七八
四四史記酷吏傳序八〇
四五太史公自序八一
四六司馬遷報任安書八三
四七楊惲報孫會宗書八七
四八劉向戰國策序八九
四九劉歆移讓太常博士書九一
五〇朱浮與彭寵書九三
五一漢書異姓諸侯王表序九四
五二漢書蘇建傳九五
五三漢書儒林傳序九八
五四漢書陳遵傳一〇〇
五五後漢書戴就傳一〇二
五六後漢書范式傳一〇三
五七後漢書李固傳一〇五
五八後漢書張綱傳一一一
五九後漢書陳蕃傳一一三
六〇後漢書黨錮李膺傳一一八
六一後漢書黨錮范滂傳一二〇
六二後漢書孔融傳一二二
六三後漢書逸民傳論一二五
六四後漢書趙苞傳一二六
六五後漢書臧洪列傳一二七
六六後漢書左雄周舉黄瓊傳論一三一
六七諸葛亮出師表一三三
六八魏文帝與吳質書一三五
六九魏文帝典論論文一三七
七〇曹植與楊德祖書一三九
七一曹植求通親表一四一
七二嵇康與山巨源絶交書一四三
七三王羲之蘭亭宴集序一四六
七四阮元蘭亭秋禊詩序一四七
七五世說新語選錄一四八
七六范曄獄中與諸甥姪書一五一
七七邱遲與陳伯之書一五三
七八庾信哀江南賦序一五五
七九吳均與宋元思書一五七
八〇陳後主與詹事江總書一五八
八一牛弘請開獻書之路表一五九
八二史通自敍一六一
八三史通點煩一六四
八四韓愈柳子厚墓誌銘一六七
八五韓愈殿中少監馬君墓誌銘一六九
八六韓愈張中丞傳後敍一七〇
八七韓愈與崔羣書一七二
八八韓愈師說一七四
八九韓愈爭臣論一七五
九〇柳宗元封建論一七七
九一柳宗元與韓愈論史官書一八〇
九二柳宗元與李翰林建書一八二
九三柳宗元寓言三則一八四
九四白居易與元微之書一八六
九五李覯袁州學記一八八
九六新五代史梁太祖論一八九
九七五代史一行傳序一九〇
九八五代史伶官傳序一九一
九九歐陽修江鄰幾文集序一九二
一〇〇歐陽修瀧岡阡表一九三
一〇一歐陽修峴山亭記一九五
一〇二曾鞏與歐陽舍人書一九七
一〇三曾鞏徐孺子祠堂記一九九
一〇四司馬光訓儉示康二〇一
一〇五司馬光答劉蒙書二〇三
一〇六通鑑赤壁之戰二〇五
一〇七通鑑論曹操不敢廢漢自立二〇九
一〇八通鑑淝水之戰二一一
一〇九蘇洵六國論二一四
一一〇蘇軾六國論二一六
一一一蘇轍六國論二一八
一一二蘇軾留侯論二一九
一一三蘇轍武昌九曲亭記二二一
一一四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二二二
一一五王安石答韶州張殿丞書二二三
一一六李清照金石錄後序二二五
一一七胡銓戊午上高宗疏二二八
一一八陸九淵白鹿洞講義二三〇
一一九陸遊入蜀記選錄二三二
一二〇馬端臨文獻通考序二三五
一二一元好問送秦中諸人引二三八
一二二劉因輞川圖記二三九
一二三歸有光筠溪翁傳二四一
一二四歸有光項脊軒志二四二
一二五歸有光見村樓記二四四
一二六侯方域去金陵與阮光祿書二四五
一二七侯方域爲司徒公與寧南侯書二四七
一二八顧炎武廣宋遺民錄序二四九
一二九日知錄廉恥二五一
一三〇十駕齋養新錄廉恥二五二
一三一日知錄文章繁簡二五三
一三二日知錄文人求古之病二五五
一三三日知錄論正始風俗二五七
一三四顧炎武與友人論學書二五九
一三五黃宗羲原君二六一
一三六潘耒日知錄序二六三
一三七于成龍與友人荆雪濤書二六五
一三八明史刑法志東廠二六七
一三九錢大昕廿二史劄記序二七〇
一四〇汪中先母鄒孺人靈表二七二
一四一洪亮吉與孫季逑書二七四
一四二洪亮吉與崔瘦生書二七五
一四三洪亮吉戒子書二七七
一四四論孟一臠二七九
附錄
說說大一國文二九六
再說大一國文讀陳垣師親編《國文讀本》二九八
|
內容試閱:
|
《大一國文讀本》導言
陳智超
這本《大一國文讀本》是陳垣先生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担任輔仁大學校長以後爲文理科全體大學一年級新生開設和講授大一國文課而選的。要了解他的這門課程,首先要了解他對敎育的態度。一九五九年五月,他在《敎師工作使我永遠年青》這篇文章中深情地寫道:假如我現在還是青年,正在選擇學習志願的時候,我將會毫不猶疑的告訴我的老師:我仍要選擇敎師工作,作爲我的終身事業。當時他已經年近八旬,對敎師工作的熱愛和對敎師稱號的自豪,是他對敎育事業全身心投入的出發點。根據當年受過他敎育的學生的回憶,以及他的家書和留下的敎材,可以將他的敎育特點歸結爲:高度認真和負責的精神,對學生嚴格要求又以鼓勵爲主,不斷總結實踐經驗又用以指導實踐。
這些特點也同樣體現在他的大一國文課中,體現在這門課程的各個環節中。
第一,選材:以本課程要達到的目的爲標準,而不是以敎師個人的喜好爲標準。陳垣校長對文章有個人的喜好,他在一九三二年十一月廿八日給次子約之先生的信中説,《論語》《孟子》《莊子》《史記》之文皆可背誦,《離騷》、陶淵明則純文學而已,歸有光等則瀏覽足矣。《韓非》《商君書》不可不讀(論嚴謹,韓勝于莊),其文深刻謹嚴,于汝學文有益。余生平喜閲雍(正)、乾(隆)上諭,其文皆深刻入裡,法家、考證家均不可不閲也。這種喜好可能同他是史學家有關。但他在《大一國文讀本》中,並沒有選雍、乾上諭,卻收入了歸有光的兩文,所以他在一九三六年八月廿六日對約之來信的批復中又説:文章好醜,各有所好。非如算學之答數,萬人所同也。
第二,選人:陳垣校長雖然多年來都親授大一國文課,但輔仁是文理科綜合大學,各系一年級的國文課顯然不是他一人能全部承擔的。爲此他從輔仁選了一批優秀的中青年敎師擔任這一課程,並指導他們敎好這一課。一九七一年六月廿一日老校長去世,遠居香港的牟潤孫敎授在一九七一年十月的《明報月刊》上發表《敬悼先師陳援庵先生》一文,寫道:最應當提出來的,先師自己主持輔仁大一的國文的敎學,敎員由他聘定,課本由他自選。每年暑假前全體一年級學生國文考試由他自己出題,指定幾個人分閲,然後他老人家親自校閲一遍。一本大學國文選之外,還有一本《論孟一臠》,均由先師自己選定。這些辦法和後來傅斯年主持臺灣大學大一國文的敎學一模一樣,不過傅氏選的是一本《孟子》一本《史記》而已。一九八〇年十一月,潤孫敎授爲紀念老師誕生百年,又寫了一篇《勵耘書屋問學回憶》,憶起一九三二年(當時他廿五歲),他在老師任所長的燕京大學國學研究所完成學業,老師認爲他還年輕,還不可以敎大學,先介紹他到輔仁大學附中做了四年國文敎員,在老師的訓誨下,對於要講的文章,每個字的讀音、訓詁以及文章的結構組織,都仔細用功夫去追求,它的效果真是很大,自己因此改變了囫圇吞棗、不求甚解、匆匆翻書的壞習慣。這樣過了四年之後,才聘他爲輔仁大學大一國文課的敎員。啓功敎授也經歷了先敎初中國文到敎大一國文的過程。根據他的《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和《口述歷史》,一九三四年他廿二歲的時候,陳垣校長安排他到輔仁附中敎一年級國文,但一年多以後,主管附中的輔仁大學敎育學院院長,以他中學都沒有畢業爲由,把他解聘了。陳垣校長又安排他到輔仁大學美術系任助敎,一年多以後,又被那位院長再次以資歷不够爲由解聘了。一九三八年九月,校長第三次把他安排回輔仁大學,讓他跟老師一起敎大一國文,從此直到二〇〇五年逝世,七十三年一直沒有再離開輔仁和北京師範大學。啓功敎授把老師的敎導總結爲九條上課須知,並説:老師對各班國文課一向不但是親自過問,每年總還自己敎一班課。各班的課本是統一的,選哪些作品,哪篇是爲何而選,哪篇中講什麽要點,通過這篇要使學生受到哪方面的敎育,都經過仔細考慮,並向任課的人加以説明。學年末全校的一年級國文課總是會考,由陳老師自己出題,統一評定分數。現在我才明白,這不但是學生的會考,也是敎師們的會考。
第三,點句、作文和改作文:陳垣校長大一國文課的第一步是讓學生點句。一九三三年三月廿一日,他在給敎初中國文的次子約之先生信中説,打算把選出的十餘篇古文寄給他,每篇兩份,一份點過後寄回,看你點得對不對,卽知你國文程度。點句是提高國文程度的基本功之一,所以他發給學生的《大一國文讀本》,都是沒有句讀的白文。現在我還留存一份他在一九五一年一月親筆登記的輔仁大學一個班四十二人的點句成績,最高者八十五分,點錯六至十五處不等,最低者六十五分,錯廿五至四十五處不等。他的大一國文課的作業和考試,都是作文。敎學生寫好文章是大一國文課的目的。他如何通過講授《大一國文讀本》來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呢?就是如潤孫敎授所説的,對所選範文,每個字的讀音、訓詁,以及文章的結構組織,都仔細用功夫去追求。又如他在一九四一年五月七日給長子樂素敎授的家書中所説的:欲作文言(文),只有熟讀《論》《孟》,亦一捷徑。能多讀熟讀,則出筆成文言。爲了使敎師便於檢查學生的進步程度,也便於學生自己了解學業的進度,他還規定:學生作文須用薄本,預計一學期作幾回文,用若干紙,卽可訂成一本(不可厚)。每課文必另紙起,不可連前文寫,必點句,但不必一篇相連,每文可分幾段,另行起寫。如此則敎習可檢查其舊作及舊錯而告誡之,若散篇則不可檢查也。又敎習須自有日記,記某生佳,某生劣,某生有何毛病,某字錯若干回,有可檢查,方能得益。見一九三三年九月十四日致約之先生函。現存材料可以證明,對這些規定,他確實是身體力行的。需要强調的是,敎授大一國文課,僅僅是陳垣先生作爲輔仁一校之長的工作的一小部分,他同時還取得了重大科研成果。這一點似乎可以爲今天的大學校長們提供借鑒。作爲大一國文課的敎師,學生完成作文後,還有一個重要的工作,就是爲學生批改作文。在這方面,陳垣校長也有精闢的論述和經驗。他在家書中説:因爲敎書,卽要改文,如何改法,非下一番功夫不可。批與改均不必多,以扼要實在爲上,尤以順原文稍改易其字句,不可大改也。凡學生文可以不改卽不改,改以少爲好,令其易記爲要。多改滿改,徒費心力,學生不高興,亦不易領受也,切切。眉批以少爲貴,要切實指點,容易記爲度。尾批是批全文,字亦不宜多。宜奬飾、勸勉,使其有興趣。見一九三六年四月至五月與次子約之先生家書及批復。他還指示中青年敎師將《史記》與《漢書》同有之傳和《後漢書》與《三國志》(《三國志》成書於《後漢書》之後)同有之傳,精心對照,卽可悟作文及改文之法。陳垣先生如何爲學生批改作文,因爲都發還給學生,我至今沒有看到實例,但他對約之先生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廿三日來信的批改可以作爲實例。來信説眼見如許多心愛品物,自然樂極。陳垣先生批:多字删,若留多字,則去如字,因如許卽許多也。改爲眼看如許心愛品物或眼見許多心愛物品。、來信説:爲文便苦難去渣滓,陳垣先生改爲爲文苦渣滓難去,並指出讀法:爲文苦渣滓難去。。來信説:如此則非多讀書不爲功。陳垣先生沒有改動,卽肯定此句寫法,並指出讀法:如此則非多讀書不爲功。來信説:則明白終是外國語,究非數月能有成就。陳垣先生批:終字删,終與下句究同意,不能同用。並指出讀法:則明白是外國語。來信説:是以雖未至灰心。陳垣先生將是以圈改爲現,並批:是以二字累贅。並指示讀法:是以雖未至灰心或現雖未至灰心。並寫道:句之組成,有如此圖。明乎此,則所删去之字,想再加入,無地可容。第一第四句更顯,第五第六句尤應玩味。讀者如果能細心鑽研這個寶貴的改文實例,對自己作文必有裨益。
第四,敎學日記舉例:陳垣校長關於點句的敎學日記,前文已經舉例,現在再舉兩份他講授大一國文課的敎學日記。(略)
此外,我還找出陳垣校長在司鐸書院講授與大一國文課性質相近的校讎略課時的敎學日記,從中可以看出,他對學員作業批閲得多麽用心,多麽仔細。因爲文字太多,我在這篇導言中就不作釋文了,請讀者參閲圖版。
第五,作文的基本要求:陳垣校長對作文的基本要求有過如下的表述。他説,國文課要使學生能執筆達心所欲言,用虚字不誤,又説:説話及寫信,均要替對方設想,不能因自己明白,以爲人亦明白。(見一九三三年九月十四致約之家書及一九三六年九月十三日對約之來信的批復)到了一九六一年一月廿三日,他又説:我以爲,發表的文章,最低要求應當:理要講清楚,使人心裏服;話要講明白,使人看得懂;閒話不説,或者少説。(見一九六一年三月十六日《光明日報》,題爲《談談文風和資料工作》)多年來,我一直按照這個要求努力,自知還有不小差距,我這篇導言就是明证。可見作文要達到他提出並率先垂範的基本要求,並不容易。可能有人會提出疑問:當年陳垣校長大一國文課敎的是怎樣做文言文,今天的大學生要作的是白話文,現在出版這部《大一國文讀本》,究竟有什麽意義?
第一,他在淪陷區的北平,面對侵略者推行奴化敎育,要滅我中華之歷史、摧殘我中華之文化,毅然在學生中講授大一國文,在中國敎育史上寫下濃重的一頁,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遺産。
第二,他所選的課文,都是旣有高超的寫作技巧,又有豐富思想内容的散文,是中國文化經典的一部分。學生通過敎師講授、自己朗讀、背誦,沉浸其中,對他一生的積極影響是巨大的,而青年是祖國的未來。
第三,文言是以古漢語爲基礎的書面語,用文言寫的文章就是文言文。白話是現代漢語的書面形式,用白話寫成的文章就是白話文。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是一脈相承的,白話文的大家無一不有深厚的文言文基礎。陳垣校長新中國成立前的著作雖然都是用文言文寫的,但他並不排斥白話文,新中國成立後他也寫過不少漂亮的白話文。他關於文言文和白話文,以及兩者的關系,有很多精彩論述,現選擇一些與讀者分享。他説:白話必要乾流利,閑字少,的字、呢嗎等字越少越好。文言至要句法,講文時必要注意造句及用字。(一九三三年九月十四日與約之家書)
他説:《孟子》《論語》宜熟讀,文氣自暢;曾讀過之古文,亦宜常温。此古文也。至於今文,吾極
欲汝看一家好論説之報紙。天津有《大公報》,其社論極有法度。(一九三三年九月十八日批復約之家書)他説:白話最要緊是簡净、謹嚴,閑字閑句少,時人白話當先閲胡適論著。(一九三六年批復四月十一日約之來函)一九三六年八月十四日約之來函,請敎關於文言文與白話文之意見。他在八月廿六日批復:白難得簡,文難得真。同年九月十三日批復約之九月六日來函,解釋白難得簡,説:去重複枝節,並少用吧嗎等字,謂之簡。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九日致約之信説:文言白話之争,今已過去,各有長處,各有用處。白話文亦不易作,必要有意思乃能説出,文言文則可以無意思,用詞句掩飾,敷衍成篇。如果持此等文言文翻譯成白話,必定像一個瘋子説的話了。但從帝制時代,極需要此等文。有如作一篇皇太后萬壽頌,非用詞句堆砌,哪能成一篇文章?若用白話,三兩句最多説完了。所謂各有用處者如此。
前面提到的《談談文風和資料工作》一文中,他還説道:現在有些學術性的論文,空論太多,閒話不少。文章不怕長,但要有内容,沒廢話,能够讓人懂。毛主席的文章,理論深,文字簡練,通俗易懂,卽所謂深入淺出。當然,寫文章要學到毛主席那樣爐火純青的地步是不容易的,但總是要使更多一點的人能看懂,才能達到應有的效果。
陳垣校長的這些話,對於讀者了解這部《大一國文讀本》的意義很有幫助。
最後,我要介紹這部《大一國文讀本》出版的情况。它是由陳垣校長自選、自編、自校的《國文讀本》付印本和鉛印的四種七部輔仁大學民國廿五年度、廿八年度、廿九年度、三十年度《國文讀本》以及所附《論孟一臠》合併而成的。用勵耘書屋稿紙鈔寫的《國文讀本》付印本應該是各種鉛印本的源頭之一,上面有陳垣先生紅鉛筆批語:各自爲頁,不相連,不點句。指示排印者照辦。因爲原鈔本各文連寫而且有他點讀痕迹。顯然,這樣做是便於隨時抽取所需單篇或多篇文章付印。輔仁大學各年度《國文讀本》及《論孟一臠》,有四本在正文第一頁鈐有北京圖書館藏陳垣同志遺書印,而我正是一九七一年六月陳垣先生逝世時將四萬四千餘册遺書交公的經手人之一。《輔仁大學廿八年度國文讀本》,是由陳垣校長親自題籤的。南開大學來新夏敎授是輔仁大學史學系一九四六年的畢業生,聽過校長講授的大一國文課,多年來熱心發揚老師之學。去年又接連寫了《説説大一國文兼説論孟一臠》和《再説大一國文讀陳垣師親編〈國文讀本〉》兩文,呼籲重印《大一國文讀本》,特别是《論孟一臠》。他説《論語》《孟子》是傳統文化的精華所在,而《孟子》更爲散文的典範,老師從《論》《孟》經典中摘取一點精華,希望後輩能由此進窺堂奥,足以見老輩的苦心孤詣。文章寫成不久,新夏敎授去世。本書出版,將新夏敎授文章列爲附錄,也是對他的紀念。中華書局柴劍虹編審積極幫助我們與國家圖書館聯繫,提取館藏的輔仁大學《國文讀本》供我們錄入,商務印書館文津公司總編輯丁波果斷决定出版本書。趙宇翔和郭玉春編輯具體負責本書各文錄入、校對、删重、排序的繁重工作。他們的排序方案,總的原則是按各文創作時間先後,但少數文章陳垣先生用以對比異同者,則保留原樣。正是由於各方的努力協作,才使得本書得以順利出版,在此謹向他們致以衷心的謝意。
二〇一四年九月於北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