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摄影构图法则:让画面从无序到有序
》
售價:HK$
110.9
《
论僭政:色诺芬《希耶罗》义疏(含施特劳斯与科耶夫通信集)
》
售價:HK$
109.8
《
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
》
售價:HK$
109.8
《
传播与流动:移民、手机与集装箱(新闻与传播学译丛·学术前沿系列)
》
售價:HK$
109.8
《
大唐诡异录
》
售價:HK$
55.8
《
《证券分析》前传:格雷厄姆投资思想与证券分析方法
》
售價:HK$
134.3
《
当我点击时,算法在想什么?
》
售價:HK$
78.2
《
服务的细节136:提高成交率的50个销售技巧
》
售價:HK$
65.0
|
編輯推薦: |
与弗洛伊德齐名的心理学大师必读之作 深度剖析自卑情结、抑郁症、强迫症、拖延症 实现个体自我超越的科学指南
1. 现代人不可多得的生活指南
为什么总是活得那么辛苦?
为什么自卑感总是挥之不去?
为什么不管怎样努力,还是改变不了眼前的生活?
如何寻求生活的意义,找到存在的价值,每天都过得充实而幸福?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告诉我们,生活不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更是对自我的不断追问和完善,若想活得美好,首先要打造一个美好的自我。
2. 家长、教师、心理学爱好者需要看的心理学励志读物
提出自卑、抑郁症、拖延症、叛逆、懦弱的解决方案
适合家长、教师、心理学爱好者的经典读物
|
內容簡介: |
阿德勒明确表示过,事物总是不同的。他强调个体的独一无二性,为我们的思考提供指导。它按照个体发展的时间顺序,结合大量临床案例和治疗经验,分析了儿童、青少年以及现代人所面临的各种社交、职业和婚恋问题,诸如自卑、忧郁、嫉妒、懦弱、叛逆等各种负面心理,本书都给出了专业的建议和治疗方法。《理解生命》1927年首次以英文出版,涵盖了个体心理学的主要原理,近百年来,对指导人们理解社会需求有重要意义。
|
關於作者: |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他是与弗洛伊德并驾齐驱的心理学大师,以自卑情结为核心的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倡导者和领袖。他修正了弗洛伊德泛性论的精神分析观,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
目錄:
|
目录
001介 绍
第一章
个体心理学生活的科学
003朝着一个目标努力
006看世界的方法
008父母的影响
010出生顺序
012探索童年记忆
013私人逻辑
015社交兴趣的重要性
016感觉和情绪
017一般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自卑情结
021意识和无意识
023社会关系
025语言和交流
026社交训练
027克服局限
032自卑感
第三章
优越情结
037优越的目标
038避免真正的解决
040优越情结和自卑情结
044自我兴趣
046夸大和自信
047健康的野心
第四章
生活方式
051认识生活方式
053正常的生活方式
055失调的生活方式
057诊断方法
059发展社交感
061克服抑郁和恐惧
第五章
早期记忆
067发现原型
069记忆的类型
072家庭成员的死亡
073娇生惯养儿童的记忆
075特殊记忆
078预测性分析
第六章
生活方式的表现
083肢体语言
086怯懦
088情绪
090个人特质的形成
091自己命运的主人
093嫉妒和妒忌
094男性反抗
第七章
梦
099梦中的生活
101梦的目的
103梦的逻辑
107解析方法
108做梦者和无梦者
110睡眠与催眠
第八章
问题儿童
115教育的原则
118理解父母与儿童
119问题儿童的优越情结
121问题儿童的特征
122天才儿童
124如何鼓励儿童
127出生顺序和家庭动力学
第九章
社会适应
135社会背景
136行为问题
140适应学校
141面对生活中的三大任务
144培养个性的必要性
第十章
社会性情感与常识
149社会效用
150隐藏的情结
152神经症的症状
154病例分析
158适当鼓励
第十一章
亲密关系
163准备的重要性
165男女平等
165魅力动力学
168被宠坏的孩子
170提供建议
171错误态度
173危险信号
175婚姻作为一项社会性任务
007
第十二章
性欲与性问题
179事实与迷信
180童年性欲
182生活方式和性欲
184犯罪案例
186纵欲
189结 语
191术语表
193参考书目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
个体心理学生活的科学
伟大的哲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说:只有与生活直接相关的科学,才是真正的科学。也可以这样说,在真正的科学中,理论与实践不可分割。所谓生活的科学,建模于生活动力学,是研究如何生活的科学。这种说法特别适用于个体心理学。
个体心理学尝试把个体生命看作一个整体,重视个体的每一个反应、每一个举动,它们是个体生活态度的表达。这样一种科学应该是实践性的和实用主义的,因为通过知识的帮助,我们能改变和纠正我们的态度。因此,个体心理学不仅预测将会发生什么,而且能像预言家约拿(Jonah)一样,通过未卜先知来避免某些可能发生的事情。
朝着一个目标努力
通过努力理解生命中神秘的创造力这种力量表达了一种追求、达到、获得另一领域的成功来补偿一个领域的失败的渴求个体心理学的科学得到了发展。这种力量是一种目的论它在于努力达成一个目标:在努力中,个体的身体和精神配合得十分默契。所以,不把个体当作整体、单纯研究身体或精神状况是荒谬的。因此,我们需要将二者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研究。
举个例子,在犯罪心理学中,我们通常把大部分注意力放在罪行而非罪犯上。但事实上重要的是罪犯,而不是罪行。无论我们怎么分析罪行,也不能理解它的本质,除非我们把它当作某个特殊个体生命中的一个章节。重要的是理解该个体的生活经历那些引导他产生行动和冲动的生活目标。知道了这些,我们也就能够理解行为举止背后所隐藏的含义,让孤立零散的信息成为有机的整体。当我们研究局部的时候,我们也能把它们当作整体中的各个部分,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整体。
以我个人的经历为例,我对心理学的兴趣始于我的医学实践。医学为目的论提供了论点,这对于理解心理学的表现形式是必要的。在人体中,所有器官都朝着特定的目标发展;个体成熟后,它们都能达到特定的形式。人类自身的天性会为克服身体缺陷做出努力,或发展其他器官的功能来取代有缺陷器官的功能。生命总是努力生存,生命力绝不会放弃挣扎而屈服于外界障碍。
现在,心理的发展与器官的发展类似。每个人都会形成一种有关目标的构思,即通过构建未来的目标来超越现状或克服现存缺陷和困难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个体能够思考并感觉到自己超越了现存的困难,因为他们的头脑中有未来的成功蓝图。没有了这种目标感,个体的活动将失去意义。
所有证据都指出,这种目标必须在生命的早期形成,即童年的成形阶段。成熟性格的模型就是在这个阶段开始发展的。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个过程如何发生。儿童是那么的弱小,他们会感觉自卑,发现自己生活在不能承受的情境中。因此他们努力发展,确定自己的目标方向。很难说儿童的目标是如何确定的,但这样的目标明显存在,它支配着儿童的每一次行动。的确,童年早期的冲动、理智、能力或无能很难理解,也没有必要理解,因为只有当儿童确定他们的目标之后,才会确定他们的发展方向。只有当我们看清一个孩子的发展方向之后,才能猜测他在未来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拥有目标可以理解为渴望像上帝一样。但像上帝一样当然是终极目标。教育者在教育儿童时须格外小心,因为儿童会去寻找身边最强的人来当自己目标的模特或化身。也许是父亲,也许是母亲,也许是其他任何人。当孩子怀着这样一个目标时,就会试图像这个强大的目标人物一样行事和穿戴,表现出与目标人物一致的特征。之后,为实现这个目标,他们会把医生或老师当作化身,因为后者能惩罚孩子,孩子容易对老师产生崇敬之情,觉得老师是强大的人;而成为医生的目标,是出于一种像上帝那样掌握生死的渴望。这个目标就这样被建立起来,因为它可以通过社会服务而实现。
看世界的方法
当原型蕴含着个体人生目标的早期个性形成时,人生的发展方向也就确定了。这使我们能够预测个体在之后会如何发展。从这时起,个体的统觉(Apperceptions)体系就开始服务于他的人生目标了。儿童会根据个体的统觉体系来感知环境,也就是说,他们会通过自己的兴趣和偏见来观察世界。
已经发现,有生理缺陷的孩子的发展方向都与有缺陷的器官有直接联系。例如,有胃病的孩子会对吃表现出异常的兴趣,视力不好的孩子会对一切可见的物体更加着迷。这些表现与个体的统觉体系相一致。因此,这意味着若想找出一个孩子的兴趣所在,只要确定他的哪个器官有缺陷。但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孩子对于生理缺陷的体验,并不一定按照外界观察者看到的方式,而是根据自己的统觉体系调整他们的体验。所以,虽然器官自卑是儿童统觉体系的一个元素,但我们并不能根据孩子的器官缺陷来推导出他们的统觉体系。
儿童从相关性体系中看待一切,这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我们谁也掌握不了绝对的真理。我们都会犯错,但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改正错误。在我们的个性形成的过程中,这种改正会比较容易;如果我们没有及时改正,日后再想改正就必须回想当时的情形了。因此,在治疗一个患者的神经衰弱时,我们的问题不是发现他得病之后犯的常规性错误,而是发现他人生早期形成原型时犯的根本性错误。如果发现了这些错误,我们就可以通过相应的治疗方法来对其进行纠正。
所以个体心理学并不强调基因遗传因素。重要的不是一个人遗传了什么,而是这种遗传让他早年做了什么也就是童年时期形成的原型。生理缺陷当然有遗传的原因,但我们只是治疗具体问题,尽可能排除孩子自身的不利因素。
有生理缺陷的儿童处于困难时会表现出更多的自卑感。原型形成的时候,他们对自己更感兴趣,而不是对他人,今后的生活中也会继续如此。器官自卑远不是原型错误的唯一原因,例如,被宠坏的或不被喜爱的儿童也可能会有原型错误。有生理缺陷、被宠坏以及不被喜爱是对儿童身心发展极为不利的三种情况。这三种类型的儿童害怕被攻击,永远学不会独立。这类情况会在本书后续章节中做进一步的探讨。
父母的影响
我们的下一个任务是找出阻碍个体发展的因素。在被宠坏的孩子的案例中,社会和家庭都不会永远对其纵容,所以被宠坏的孩子很快会面临生活的问题。在学校,他们发现自己处于新的社交环境中,面临新的社交问题:他们不想和其他孩子一起学习、一起玩耍。因为他们还没准备好迎接学校的社交生活。事实上,他们在原型阶段的经历使他们害怕此类情况,使他们总想寻找更多的纵容。这些个体的特征都不是遗传的,因为我们可以从他们的原型和目标的性质来推断。因为他们拥有朝向特定目标的特定性格,所以他们不可能拥有朝向其他方向的特征。
四五岁的时候,原型已经建立,所以为了理解它,我们必须寻找那个时期或者之前儿童所产生的印象。这些印象形态各异,与我们从成人的角度来想象的有很大不同。其中对孩子的头脑最有影响的印象之一就是父母过度惩罚或打骂带来的压力。这使得孩子努力寻找解脱,有时表现为心理上的排斥感。因此我们会发现那些拥有坏脾气的父亲的女孩会避免和所有男性接触,因为她们相信这些男人都是坏脾气。或者那些拥有严厉的母亲的男孩会排斥生活中的女性,这种排斥会有多种表现形式:当有女性陪伴时,孩子会变得羞涩,或者可能变成同性恋。这些过程都不是遗传的,而是由孩子早年的生活环境引起的。
儿童往往要为他们早期犯下的错误付出高昂的代价。尽管如此,他们却得不到指导。父母不知道或不愿向孩子承认他们为人父母的疏忽,所以孩子只能带着这些错误走完漫漫人生路。
不能过分强调惩罚、责备和说教对孩子都没有帮助。只是说,如果孩子和家长不清楚什么是错误的,以及应该做些什么来改正错误,那么什么效果也不会有。孩子不理解为什么会受到惩罚,就会变得顽皮和胆小,而且这些惩罚和说教改变不了他们的原型。生活的经历也改变不了原型,因为生活的经历总是与个人的统觉体系相一致。只有当我们接触到构建性格的根本因素时,我们才能做出改变。
出生顺序
需要注意的是,在同一个家庭出生的两个孩子,成长情况也不尽相同。即使出生于同一个家庭,围绕每一个孩子的氛围也是不同的。第一个孩子是唯一的,是注意力的中心。一旦第二个孩子出生,老大会发现自己失去了唯我独尊的地位,会不喜欢这种变化:他们曾有权力,但现在没有了。这种沮丧感会影响他们原型的形成,也会在他们成年后的性格中表现出来。案例显示,这样的孩子常在成年后遭受挫折。
还有一个发现,一个家庭抚养男孩和女孩的方式不同。通常男孩被过分重视,而女孩被认为难以成事。被这样对待的女孩长大后总会变得犹豫不决,自我怀疑。终其一生,她们都保持着一种只有男人才能功成名就的印象。
第二个孩子在家庭中的境遇也有其特殊性。他们与第一个孩子的地位完全不同,因为总是有别人为他们设定节奏。他们通常会赶超节奏设定者,我们发现原因来自老大在竞争中的气馁:年长的孩子害怕竞争,表现不好,在父母的评价中越陷越深,父母开始越来越欣赏第二个孩子。另外,第二个孩子因为有节奏设定者,总在赛跑,他们所有的性格特征都反映了家庭中这种特殊地位的影响他们有造反倾向,不把权力或权威放在眼里。
历史和传说中有很多非常强势的最小的孩子的故事。《圣经》中约瑟夫(Joseph)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想超越所有人。在他离家几年后,不认识的小弟弟出生了,但这个事实显然没能改变事情的局面,他还是坚称自己是最小的孩子。在童话故事中也有相同的例子:最小的孩子往往扮演领导者的角色。这些特征发源于童年早期,在没有获得更深刻的见解之前无法改变。为了帮助他们,必须让他们理解在他们的童年早期发生了什么,让他们认识到这些原型会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什么不利的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