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权力的图像——近代的中国海图与交流
》
售價:HK$
184.8
《
中亚民族史
》
售價:HK$
184.8
《
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概念与方法 [美]马苏德·索鲁什 [美]理查德·D.布拉茨
》
售價:HK$
140.8
《
中平:东汉王朝大崩溃(184—189)
》
售價:HK$
53.9
《
基于鲲鹏的分布式图分析算法实战
》
售價:HK$
108.9
《
中国历史研究入门(全二册)
》
售價:HK$
283.8
《
夺回大脑 如何靠自己走出强迫
》
售價:HK$
65.8
《
夏天,19岁的肖像(青鲤文库)岛田庄司两次入围日本通俗文学奖直木奖的作品 ,同名电影由黄子韬主演!
》
售價:HK$
49.5
|
編輯推薦: |
☆ 编年体西汉断代史:是除《史记》、《汉书》、荀悦《汉纪》、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之外*重要的记述西汉历史的史籍。
☆ 编排合理,史料详实:宽征博引,精心考辨,把西汉一代大事按年代顺序予以合理编排,史料详实,条理清楚,篇幅适中,繁简得当。《考异》附入正文之下,对史实多有补正。
☆ 标点准确,校勘精审:此次点校整理,以四库本为底本,以所引《史》、《汉》、荀《纪》、《通鉴》及其他古籍有关内容和《金华丛书》本作通校。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整理本。
|
內容簡介: |
南宋王益之所撰《西汉年纪》,是一部记述西汉历史的编年体史书,广泛参阅了《史记》、《汉书》、《汉纪》、《资治通鉴》、《通典》等诸多著述,体制完备,内容丰富,尤其是《考异》部分,对所参诸书进行了大量的匡谬补正,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是研究西汉历史的重要文献。收入中国史学基本典籍丛刊。
|
關於作者: |
王益之,字行甫,南宋人。著有《西汉年纪》三十卷(附《考异》十卷),《汉官总录》十卷,《职源》五十卷。
王根林,上海古籍出版社副编审,曾整理点校有《西京杂记(外五种)》、《癸辛杂识》、《虞初新志》等古籍。
|
目錄:
|
前言
西汉年纪序
卷一 高祖
卷二 高祖
卷三 惠帝
卷四 吕后
卷五 文帝
卷六 文帝
卷七 文帝
卷八 文帝
卷九 景帝
卷十 武帝
卷十一 武帝
卷十二 武帝
卷十三 武帝
卷十四 武帝
卷十五 武帝
卷十六 武帝
卷十七 武帝
卷十八 昭帝
卷十九 宣帝
卷二十 宣帝
卷二十一 宣帝
卷二十二 元帝
卷二十三 元帝
卷二十四 成帝
卷二十五 成帝
卷二十六 成帝
卷二十七 成帝
卷二十八 哀帝
卷二十九 哀帝
卷三十 平帝
跋
附录
四库全书总目西汉年纪提要
职源序
金华丛书本西汉年纪序
清史稿谢振定列传
|
內容試閱:
|
南宋王益之(字行甫)编撰的《西汉年纪》三十卷(附《考异》十卷),是一部编年体的西汉断代史。由于记述西汉历史的史籍,已有纪传体的史记、汉书及编年体的荀悦《汉纪》、司马光《资治通鉴》在前,致使《西汉年纪》未能广泛流传,没有受到史学界的应有重视。似乎至今还没有见到过一篇研究西汉历史或史籍编年体的论文,引用或提到过它。这是十分可惜和不公正的。其实,《西汉年纪》宽征博引,精心考辨,把西汉一代大事按年代顺序予以合理编排,史料翔实,条理清楚,篇幅适中,繁简得当,于中又对上述四书的疏误,作了大量补正。此外,它还具有保存失佚的珍贵史料、校正其他古籍等多方面价值。它和荀《纪》、《通鉴》同为编年史,又同样以《史》《汉》为主要素材。但荀《纪》是抄撰汉书、略举其要(荀悦《前汉纪序》)而成,只是班《书》的一个节略本。加之当时还没有形成史料考订的风气,所以错讹抵牾之处甚多。《通鉴》是一部体大思精的史籍巨构,但也存在着内容疏漏、系年失当、文字错讹等问题(明人严衍曾殚三十年精力对之进行全面辨正,纠误甚多)。前修未密,后出转精,《西汉年纪》可以吸取《通鉴》之长而纠正其短。《通鉴汉纪》的西汉部分,与《西汉年纪》同为三十卷,而二书在内容重点、史料的取舍和剪裁等方面,颇有不同。故《西汉年纪》的文献价值,并不在《通鉴汉纪》之下,二书正可互为补充,参照研读。《西汉年纪》也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人们学习、研究西汉历史的主要文献之一。
我国古代史书的体裁,经历了自初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春秋战国时代,是编年体的独盛时期。自司马迁首创纪传体通史《史记》,后代史家相踵仿作,于是纪传体逐渐取代编年体,成为记史著作的主流。到北宋司马光撰成《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在史学界又掀起一股编年热。当然,这并不是简单的复古或周而复始,而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拿以《通鉴》为代表的编年史与先秦时期的编年史相比,形式虽然相同,却实现了质的飞跃。《西汉年纪》就是在这种形势下诞生的。王益之对纪传体与编年体的优劣,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在《西汉年纪》的自序中,他写道:
王仲淹(即王通)曰:史之失,自迁、固始。或问荀悦,曰:史乎,史乎!余三复斯言,未尝不废卷而叹也。盖自黍离降而为国风,国异政,家殊俗,天下不复有周矣。《诗》亡然后《春秋》作,夫子冠王于正,以示一统,所以立万世君臣之大法也。迁、固易编年以为纪传,事之大较虽系于纪,而人臣之议论功勋自见于传。殊不知孔子当列国纷纭之际,首王纲以明大义;迁、固于大汉一统之时,顾使人自为传,臣自为功,毋乃非春秋之旨欤?
或病余曰:纪传之作尚矣,子顾欲废之,可乎?答曰:不然。纪传存一人之始末,论人物者有考焉;编年著一代之升降,观治乱者有稽焉。以一人之始末视一代之升降,重轻何如也?
这里,体现了作者这样两个观点:一是维护国家大一统的思想。他是从政治角度来评判编年体与纪传体的。他推崇孔子于列国纷纭之际,冠王于正,以示一统;批评司马迁、班固于汉朝一统之时,反而用人自为传,臣自为功的纪传体,是有违春秋之旨的。作者生活在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于此可能寄托了他收复故土、统一全国的愿望。当然,由于缺乏有力旁证,这只能作为一种推测而已。二是从总体观察历史的观点。认为纪传体擅长记述人物,编年体擅长表现整个朝代的发展脉络,于中可以考察国家兴衰、社会治乱。而任何个人,都不过是社会肌体的细胞,孰轻孰重,不言而喻。这些观点,都颇有见地。但他为充分肯定编年体而激烈批评纪传体,则有失偏颇。
在序言中,王益之介绍了该书的体例:
史传互载,不无抵牾,因为订正,为《考异》十卷;诸儒之议,多所发明,因为诠次,为《鉴论》若干卷。考诸年纪,一代之升降著矣;求诸《考异》,一时之去取见矣;参诸《鉴论》,当时之事情得矣。
可知这是一个以年纪正文为中心,又配备考据和评述两部分附件的系统工程。这种作法,始创于《通鉴》。王益之根据《年纪》的具体情况,编写了《考异》和《鉴论》两部分辅翼之作,从史料考证和历史评论两个方面,加强了此书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值得指出的是《鉴论》的编制。由于它已散佚,具体内容已不得而知。据其序所云,可知它是按一定原则辑集历代学者对西汉历史的评论而成的,目的是为后代提供借鉴。此举为《通鉴》所无,体现了王益之在学术上的独创精神。《考异》和《鉴论》原是各自为书的,今本《考异》则一遵胡三省注《通鉴》时将《考异》附于正文之下的做法,分别附于有关正文之下,估计乃后人予以组合。
现在所见最早的《西汉年纪》,是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中辑出之本。它脱佚颇多,作者序言云起于高祖,终于王莽之诛,但此本仅止于平帝之死。《鉴论》已全部散佚。卷四吕后仅存三千余字(其他各卷皆一万多字),其中吕后三年全年缺载。至于零星的字句缺佚,就更多了。估计它在辑入《永乐大典》以前,已自残缺不全。
《年纪》内容的次序是:正文,资料出处,考异,按语。正文以外三项皆为小字双行。其中数据出处,为注明《史》、《汉》、荀《纪》、《通鉴》或其他被引之书的具体章节。这较同样辑自《永乐大典》的《旧五代史》只注被辑之类书的卷次,更便于读者检核原文。按语内容,大致有四类:一、据《史》、《汉》、荀《纪》。《通鉴》指出该段疑有脱漏,但不作补录。二、补缀正文脱漏。三、调整正文的次序。四、发表与《考异》的不同意见,形成对考异之考异的格局,不啻是一篇反复驳难的考证短文。这一类的学术价值较高,其中不乏精辟之见。按语的作者,应该是负责从《大典》中辑纂《年纪》的四库馆臣。但是此书没有明文标出辑纂者姓名,如《旧五代史》明确指出由邵晋涵辑纂的那样,只在部分卷首镌有详校官编修臣谢振定侍读臣孙球覆勘字样。估计主持辑纂工作的,可能就是谢振定。即使他不是主持者,但参与辑纂工作,大概是没有问题的。然而,在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首所开列办理四库全书在事诸臣职名的校勘永乐大典纂修兼分校官一栏三十九人中,却无谢振定之名。而负责从《大典》辑纂《旧五代史》的邵晋涵及详校官编修黄寿龄及覆勘王坦修,则皆有之。但在缮书处分校官一栏中,却有《西汉年纪》覆勘孙球之名。《四库全书》修成进呈时是否会把谢氏之名遗漏了呢?这种可能性似乎是很小的。究竟是什么原因,尚待考证。谢振定,字一斋,又字芗泉,湖南湘乡人,清史稿有传。乾隆四十五年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五十九年,考选江南道监察御史,六十年,迁兵科给事中。为人耿直敢为。一次,权贵和珅妾弟乘违制车骋于衢,谢振定执讯而痛笞之,并焚其车,人称烧车御史。
《考异》十卷,是《西汉年纪》的精华所萃。《通鉴》二百九十四卷,《考异》三十卷,约为十比一;《年纪》三十卷,《考异》十卷,为三比一。这说明王益之治史认真细心,善于发现问题。他对考异工作,既十分积极,又非常审慎。对某些有疑问而又难以遽定的内容,宁可付之阙如。其考辨手段,除本证、他证外,还充分运用了版本校。他参校的《汉书》版本,有川本(蜀本)、监本、两浙钱王写本、南唐本、唐本等多种。这为研究《汉书》版本的嬗递流传,提供了新的线索。另外,王益之还注意吸收当代学者对西汉史的研究成果。以司马光修《通鉴》为契机,宋代对汉史的研究出现过一股小小的热潮,其中最著名的学者是所谓三刘,即刘敞、刘攽、刘奉世,还有吴仁杰、胡寅、吕祖谦等,他们对汉史研究都颇有成就。对此,王益之皆多所借鉴。甚至连他们在通信中研讨汉史的内容,也被采撷入《考异》之中(见《年纪》卷二高帝十一年)。
《考异》的内容十分广泛,举凡史实系年、职官置废、地名演变、人物事迹、文字讹误,都包括在他考辨的范围之内。由于他治学严谨,悉心以赴,考异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下举其订正汉书疏误三例,以见一斑。
......
关于王益之的身世,现在所能见到的数据实在太少了。王益之及其父王师古,《宋史》皆未列传。王益之的名字,在《宋史》仅一见,即《艺文志》史部职官类:王益之《汉官总录》十卷,又《职源》五十卷。王师古则一次也未见。只有元吴师道《敬乡录》(收入清胡宗楙所编《续金华丛书》)卷十二,为我们留下了有关王益之生平、家世的点滴史料。据此得知:王师古,字唐卿,金华人,绍兴甲戌进士。尝为南剑州学教授,后守九江,除广东提点刑狱,卒。有文集及《资治通鉴集义》八十卷。有子七人:谦之、恭之、益之、观之、有之、涣之、节之。王益之,字行父(甫),淳熙丁未进士,仕至大理司直。据《敬乡录》所附王益之《职源序》顷予尉分水县句,知他曾为分水县县尉的小官。另外,据益之弟观之所撰《西汉年纪跋》嘉定辛巳锓木于夔漕治所句,知益之晚年曾主夔州漕司。《宋会要辑稿》的选举和刑法部分,也载有王益之的两条史料,得知他于开禧三年二月二十五日,被任命为朝廷诠试公试类试的考校;同年三月二十六日,他以大理司直兼评事的身份,被命与羣臣集议吴曦谋反应得刑名罪状。以上就是我们现在所能了解的有关王益之生平、家世的大致轮廓。
王益之的著作,共有三部,即《西汉年纪》三十卷,《汉官总录》十卷,《职源(原)》五十卷。《汉官总录》,据王观之《年纪跋》,大约是益之中年时撰。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六介绍此书云:大较亦如前书。所谓前书,指徐筠《汉官考》,陈氏介绍此书云:以百官表、官制为主,而纪传及注家所载,皆辑而录之。这也是《汉官总录》的内容梗概。《职源》五十卷,据其序,除了主要编撰人王益之,还有四个人也分任其事:徐澄(清伯)、官质(仲文)、倪瑀(秀叔)、王观之(中甫)。陈氏《书录解题》介绍此书云:亦简牍应用之书,而专以今日见行官制为主。盖中兴以后,于旧制多所并省故也。
关于《西汉年纪》的版本,据王益之弟王观之在《年纪跋》语中述,最早是于南宋嘉定辛巳(一二二一)锓木于夔漕治所。明初尚有传本存世,被辑入《永乐大典》。清乾隆中编修《四库全书》,又自《大典》中辑出此书。是为今日所见之最早的版本。其文渊阁藏本,半页八行,行二十一字,部分卷首钤有文渊阁藏书印,部分卷末有乾隆御览之宝印。书中用改字和缺笔两种方法避讳。清同治十二年(一八七三),浙江永康胡凤丹由友人徐小云自京都购得武英殿聚珍版《西汉年纪》,为校勘而重锓之,作为《金华丛书》的一种刊行。其书半页九行,行二十字。一九三六年六月,商务印书馆又将《金华丛书》本《西汉年纪》编入《丛书集成初编》,加句读排版印行。如此,现今可见的《西汉年纪》,就有《四库全书》本、武英殿本、《金华丛书》本和《丛书集成》本四种。武英殿本当出自《四库》本无疑。《丛书集成》本出自《金华丛书》本,且排印错误甚多,不足为据。
《金华丛书》本经过胡丹凤的校勘,改正了《四库》本的不少错误。虽然还存在漏校、错校的情况,但仍具有校勘价值。
这次点校整理,以《四库》本为底本,以所引《史》、《汉》、荀《纪》、《通鉴》及其他古籍有关内容和《金华丛书》本作通校进行的。校改原则:凡原本误而他书不误者,据改,出校记。凡原本与他书文义不同而不能遽定是非者,不改,出异同校;文异而义同者,不改,亦不出校。对避讳文字的处理,凡改字避讳,即弘改作宏(避清高宗弘历讳),玄改作元(避清圣祖玄烨讳),丘改作邱(避孔子讳),一律回改。凡缺笔避讳,即带偏旁的玄(弦、弦、眩)缺最后一点;储缺最后一竖,皆避玄烨嫌名,一律补上最后一笔。原本以一年作为一个自然段落,嫌太长,整理中按其内容作了更细的分段。对这次点校整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热切期望专家及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王根林一九八六年十月十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