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不止江湖
》
售價:HK$
101.2
《
天才留步!——从文艺复兴到新艺术运动(一本关于艺术天才的鲜活故事集,聚焦艺术史的高光时刻!)
》
售價:HK$
158.7
《
双城史
》
售價:HK$
110.9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不是问题的问题(哲学大师冯友兰和年轻人谈心,命运解读)
》
售價:HK$
57.3
《
月与蟹(青鲤文库)荣获第144届直木奖,天才推理作家经典作品全新译本。一部青春狂想曲,带你登上心理悬疑之巅。
》
售價:HK$
51.8
《
索恩丛书·盛清统治下的太监与皇帝
》
售價:HK$
88.5
《
透过器物看历史(全6册)
》
售價:HK$
503.7
《
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读名画
》
售價:HK$
112.7
內容簡介:
在当今日益撕裂的公共空间中,自由主义俨然成了一些人的战斗口号,也成了另一些人嘲讽批判的对象。自由主义真是很多人认为的那样,仅是英美特有的政治传统,核心便是个人权利吗?
海伦娜罗森布拉特通过梳理自由和自由主义从古罗马时期到当代的词义演变,以及历史上围绕这一词义展开的各式论战,破除了这一流传甚广的错误认识。在她看来,自由主义者起初在内心里都是道德主义者,他们从不抛开公民义务空谈个人权利。自由主义被人为地塑造成了一种只关注个人自由的美国意识形态是冷战和美国全球霸权扩展的产物。这本著作为重新思考自由的价值,以及对自由、民主展开更加富有建设性的讨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關於作者:
海伦娜罗森布拉特(Helena Rosenblatt),纽约城市大学研究生中心历史学教授,是18世纪到19世纪欧洲学术史研究领域的专家,研究兴趣还包括自由主义、共和主义、基督教思想和启蒙运动等。她著有《自由价值观:邦雅曼贡斯当和宗教政治》(Liberal Values: Benjamin Constant and the Politics of Religion),《与卢梭一起思考:从马基雅维利到施密特》(Thinking with Rousseau: From Machiavelli to Schmitt)等。
译者简介
徐曦白,牛津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博士候选人,澎湃新闻等媒体欧美政治专栏撰稿人,从事公民社会、国家与社会关系方面的研究。译有《资本主义还有未来吗?》《瓶颈:新的机会平等理论》等。
目錄 :
示意图列表作者按
致谢
绪论
第一章 自由的含义从西塞罗到拉法耶特
第二章 法国大革命与自由主义的起源,1789~1830
第三章 自由主义、民主和社会问题的浮现,1830~1848
第四章 品格问题
第五章 恺撒主义与自由民主:拿破仑三世、林肯、格莱斯顿和俾斯麦
第六章 争取教育世俗化的斗争
第七章 两种自由主义旧与新
第八章 自由主义成为美国的理念
后记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致谢
內容試閱 :
绪 论
研究一个单词的历史绝不是浪费时间。
吕西安费弗尔(Lucien Febvre)
1930年 自由主义(liberalism)是我们的语言中一个无处不在的基本词语。但自由主义也是一个备受争议、引发激烈论战的概念。一些人认为它是西方文明对人类的馈赠,另一些人则认为它是西方衰落的原因。批判和捍卫自由主义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却鲜有人能在论述中保持中立。批评者认为它带来的恶劣影响罄竹难书,他们说自由主义破坏了宗教、家庭和人类共同体,是道德水平松懈和享乐主义的思想,甚至带有种族主义、性别歧视或帝国主义色彩。捍卫者则当仁不让地认为人类最好的一面都是拜自由主义所赐比如我们关于公平、社会正义、自由和平等的观念。
然而,事实是我们对自由主义的理解相当混乱。人们对这个名词的用法各不相同,通常是无意识的,有时则是刻意为之。结果是鸡同鸭讲,完全不可能展开理性讨论。在谈论自由主义之前,最好先搞清楚我们在讲什么。
在这方面,业已出版的自由主义史对我们裨益甚少。首先,这些研究常常相互矛盾。比如最近出版的一部著作认为自由主义源于基督教。另一部著作则认为自由主义源于对基督教的反抗。其次,自由主义的谱系学将其源头和发展归功于一些大思想家,上榜者却不尽相同。约翰洛克(John Locke)常常被誉为自由主义的奠基人之一。但也有人将这个殊荣授予霍布斯(Thomas Hobbes)或者马基雅维利;还有人认为应当上溯至柏拉图甚至耶稣基督。有些人把亚当斯密(Adam Smith)和一些经济学家列入榜单,其他人则不将其列入。应当说明的是,这些早期思想家都不认为自己是自由主义者,也不信奉任何以自由主义为名的理念,因为这个词语和概念当时还不存在。我们对自由主义的理解取决于如何选择并解读这些重要思想家,这也是不言而喻的。从马基雅维利或者霍布斯谈起的通常是自由主义的批判者,而从耶稣基督谈起的往往是自由主义的捍卫者。
在本书中,我无意对自由主义进行批判或者辩护,我旨在查明自由主义的含义并勾勒出其变迁的历史脉络。我会说明当时的人在谈及自由和自由主义时是什么意思。我会阐明自由主义者如何界定自己以及他们在谈论自由主义时意指何物。这是一段从未被讲述过的历史。
大多数学者承认自由主义的定义是个问题。他们著书开篇就会坦言自由主义是一个难以解释、难以把握的概念。然而奇怪的是,他们中的大多数又会自己给出一个定义,然后建构出一套支持这个定义的历史。我认为这样的论述颠倒了逻辑次序,在本书中,我将厘清我们的思想,并还原真实的历史。除特别标明外,所有翻译都属作者自译。
此外,还有一些谜团和奇事。在现今法国等地的口语中,自由主义意味着崇尚小政府,而在美国却意味着崇尚大政府。当代美国的自由至上主义者(libertarian)声称他们才是真正的自由主义者。然而,所有这些人又似乎是同一个自由主义传统的一分子。为何如此?又是如何演变至此?我会一一作出解释。
因而,从根本上说,笔者要写的是一部自由主义的词语史(word history)。我很肯定,如果不留意词语的实际使用情况,那么我们讲述的历史将不可避免地大相径庭,甚至相互冲突。这样的历史将缺乏史实根据,并充斥着各种张冠李戴。
我的研究方法让我获得了一些意外发现。其一是法国在自由主义的历史中占据的核心地位。不谈法国和历次法国革命,就无法讲述自由主义的历史。我们也不能忽略这一个事实,在自由主义的发展历程中,许多最深刻、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来自法国。其二是德国的重要性,德国对自由主义的历史贡献就算没有被完全忽略,也被大大低估了。事实上,法国在19世纪早期创造了自由主义,德国在半个世纪后重塑了这个概念。直到20世纪初,美国才将自由主义据为己有,也是从那以后,自由主义才成为美国的政治传统。
读者将会发现,许多如今不那么知名的人物曾为自由主义作出重要贡献。德意志神学家约翰萨洛莫塞姆勒(Johann Salomo Semler)创立了宗教自由主义。法国贵族夏尔德蒙塔朗贝尔(Charles de Montalembert)很可能是自由民主(liberal democracy)一词的发明人。还有一些关键人物向美国的《新共和》(New Republic)杂志投稿,才将这个概念引入美国并传播开来。
通常被视为权威经典的自由主义者,比如约翰洛克和约翰斯图尔特密尔(John Stuart Mill),在我的叙述中确实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是读者会发现,他们沉浸于他们那个时代的论战中。他们与法国和德国的思想家保持交流,并受到了后者的启发。他们的作品是直接写给当时的读者的,不是写给我们的;他们讨论的问题是他们那个时代的问题,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问题。此外,我还会特别提到一些无意中推动了自由主义发展的人物,比如拿破仑一世、拿破仑三世、奥地利首相克莱门斯冯梅特涅(Clemens von Metternich),以及不断迫使自由主义者打磨并发展其理念的各式反革命人士。
最后,我将努力讲清一个在我看来被历史遗忘的重要事实。大多数自由主义者在内心深处是道德家。他们的自由主义和我们今天听到的原子式的个人主义风马牛不相及。他们在谈论权利时一定会强调义务。大多数自由主义者相信,人们之所以享有权利是因为他们要承担义务,大多数对社会正义的问题也抱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始终不认为可行的人类共同体能够仅仅建立在自利 (self interest)之上。他们不断告诫人们要警惕自私的危害。自由主义者孜孜不倦地倡导慷慨、德行和公民价值。当然,这不代表他们都能以身作则或者完美地实践这些价值。
我还希望能够呈现一点,那就是将自由主义视为主要致力于保护个人权利和个人利益的英美传统,这在自由主义的历史中是一个相当晚近的现象。它是20世纪的历次战争,特别是冷战期间对极权主义的恐惧的产物。在此前的几百年中,自由的含义完全不同。那时自由的含义是成为能够给予并且具有公德心的公民,意味着理解公民之间的相互联系并通过自己的行为促进共同利益 (the common good)。
从一开始,自由主义者就对道德改良的必要性抱有近乎痴迷的态度。他们将其视为一项伦理工程。这种对道德改良的关注有助于解释自由主义者对宗教的持续关注,本书的另一个目的就是重新校正我们的讨论,为这一重要事实提供空间。我将展示宗教思想和争议如何从一开始就驱动围绕自由主义的争论,并如何将人们分化到互相敌视的阵营之中。对自由主义最早的攻击之一就是称其为宗教政治异端,这为后来几百年的争论定下了基调。时至今日,自由主义仍然要在无休止的指控面前为自己辩护,这些指控称自由主义是非宗教化和不道德的。
自由主义者自视为道德改良者,这不意味着他们就没有罪过。近期有大量著作揭露了自由主义的阴暗面。学者们揭示了许多自由主义者内心的精英主义、性别主义、种族主义和帝国主义思想。人们不禁要问,一个致力于平等权利的意识形态为何会支持这些邪恶的行径?我当然不否认自由主义有比较丑恶的一面,但是我会将自由主义的思想置于当时的语境中,讲述一段更加微妙和复杂的历史。
本书自然不可能无所不包。尽管我会提到世界各地的自由主义,我的论述重点将是法国、德国、英国和美国。这个选择在一些人看来可能是随意和局限性太强的。当然,其他国家对自由主义的历史也有所贡献,但是我确信自由主义诞生于欧洲,并由此向外扩散。更具体地说,自由主义源于法国大革命,之后无论扩散到哪里,自由主义都与法国的政治发展保持密切联系并深受其影响。
开篇的一章讲述自由主义的史前史。在始于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终于法国贵族拉法耶特侯爵(Marquis de Lafayette) 的第一章里,我将解释自由主义这个词出现之前,自由(liberal)作为形容词对应慷慨(liberality)这一名词时是什么意思。自由一词的这段上古史很值得了解,因为在此后的数百年中,凡是号称自由主义者的人都会认同这一古老而具有道德意味的理想,词典也一直沿用这种对自由的传统定义。直到20世纪中期,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仍然坚持认为,自由主义指的是慷慨和大方,特别是精神和品格上的慷慨和大方。他说,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的信条毫不相干。第一章将讲述这个起初指代罗马公民理想品质的单词是如何被基督教化、民主化、社会化并政治化的,以至于到了18世纪末,人们已经用它来形容美国宪法了。
接下来,本书的主要部分将聚焦法国与自由主义交织的历史中的四个重要事件,即1789年、1830年、1848年和1870年的革命,以及这几次革命引发的跨大西洋论战。自由主义的故事实际上要从第二章讲起,这一章讲述这个名词的诞生以及围绕自由主义的各种争议。讨论的话题包括自由主义与共和主义、殖民主义、自由放任主义(laissez faire)和女权主义的关系,这些都是本书后续章节将会展开讨论的话题。其中最重要的话题大概是自由主义与宗教之间的紧张关系,这源于法国大革命的激进政治,本章将会详述。第三章讲述从1830年到1848年革命前夕自由主义的演进,重点考察社会主义和保守主义等新型政治意识形态的兴起,以及在法国走向另一场大革命的过程中,这些意识形态如何打击了自由主义。第四章讲述的是:自由主义在1848年的动乱中似乎失败了,自由主义者是如何应对这种失败的。他们将几乎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到家庭、宗教和共济会等制度的建设上,将其视为一项本质上关乎教化和教育的工程。第五章转而讨论自由主义治理的话题,重点是拿破仑三世、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威廉格莱斯顿(William Gladstone)和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讲述他们的领导如何引发了有关道德、自由主义和民主之间相互关系的新思维。自由民主的理念自此诞生。第六章探讨1870年第四次法国革命及其影响,描述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在建立共和派眼中全世界最自由的教育体系的过程中,与天主教会展开的斗争。第七章讲述一种对社会主义理念较为友好的新自由主义是如何在19世纪末期诞生的,以及另一种古典的或者正统的自由主义是如何针锋相对地被创造出来的;新、旧自由主义哪一种才是真正的自由主义的问题引发了一场大论战。结尾的第八章讲述自由主义如何在20世纪初进入美国的政治语汇,并逐渐被视为一种美国特有的思想传统,最终与美国的全球霸权纠缠在一起。全世界的决策者现在都在争论:美国的自由主义在国内外事务中到底指的是什么。在后记中,我将尝试回答,我们现在为什么会认为自由主义的核心诉求集中在私人权利和个人选择上。我将讨论20世纪中叶自由主义的美国化是如何完全遮蔽了本书中所讲述的历史的,以至于很多人如今已经完全忘记了这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