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时刻人文·信用的承诺与风险:一个被遗忘的犹太金融传说与欧洲商业社会的形成
》
售價:HK$
103.0
《
同与不同:50个中国孤独症孩子的故事
》
售價:HK$
66.1
《
开宝九年
》
售價:HK$
54.9
《
摄影构图法则:让画面从无序到有序
》
售價:HK$
110.9
《
论僭政:色诺芬《希耶罗》义疏(含施特劳斯与科耶夫通信集)
》
售價:HK$
109.8
《
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
》
售價:HK$
109.8
《
传播与流动:移民、手机与集装箱(新闻与传播学译丛·学术前沿系列)
》
售價:HK$
109.8
《
大唐诡异录
》
售價:HK$
55.8
|
編輯推薦: |
本书尽可能全面地描述了西方翻译理论两千多年来的发展情况,并探讨了一些现当代翻译理论研究的热点和前沿话题。本书理论与应用兼顾,兼具学术性、前沿性和引领性,有助于翻译硕/博士研究生、翻译教师及研究者系统了解国外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脉络和代表性成果,也对翻译研究爱好者有一定参考作用。
|
內容簡介: |
全书共分为六章,主要涵盖了早期经验主义、阐释学派、语言学转向时期、文化转向时期和当前大数据技术与认知技术飞速发展背景下的翻译理论研究。章选取了西塞罗、昆体良、小普林尼、哲罗姆和奥古斯丁等代表性译者的思想展开讨论。第二章分别介绍了14—19世纪不同时代背景下意大利、法国和英国的代表性译者及其翻译理论。
|
關於作者: |
王东风,北京大学英语系博士,中美富布莱特学者,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首席专家,现任中山大学外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担任中山大学翻译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山大学外语教学中心主任、中山大学翻译研究中心主任,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翻译研究会副会长、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翻译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翻译协会副会长、广州外事翻译协会会长,《中国翻译》编委、《外语教学》特约编委、Forum编委。曾担任《广州英文早报》副总编、安庆师范学院讲师、华南理工大学副教授、南京大学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授、美国蒙特雷翻译学院兼职教授,应邀在中国和美国的一百多所高校讲授翻译和翻译理论。发表论文100多篇,翻译并出版长篇译著9部,出版专著2部、教材3部、论文集1部,主编词典1部,主持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广东省社会科学项目1项,获省级人文社科二等奖2次、三等奖1次、宋琪翻译纪念奖2次。
|
目錄:
|
目录
总序 ·王克非 xi
前言 · 王东风 xvi
第一章 翻译研究的肇始期:经验的沉淀? 1
1.1 黄金时代前期:西方翻译思想之发端 3
1.1.1 青年西塞罗:翻译与演说家的成长 4
1.1.2 精英西塞罗:翻译与文化征服 ·6
1.1.3 演说家西塞罗:翻译与自我捍卫 7
1.2 黄金时代后期:诗歌翻译之要义 ··10
1.2.1 翻译与模仿 ·11
1.2.2 文学翻译的功能 ··12
1.2.3 诗歌翻译的策略 ··13
1.3 白银时代:实用主义翻译思想 14
1.3.1 昆体良:翻译与修辞教学 14
1.3.2 小普林尼:翻译与素质培养 ··16
1.4 教父时代:翻译与宗教 ·18
1.4.1 哲罗姆的务实翻译观:寻根溯源,形意结合 ·18
1.4.2 奥古斯丁的神学翻译观:阐释与翻译 21
1.5 结语 23
第二章 翻译研究的启蒙期:法则的建构? 25
2.1 14 世纪民族语言的兴起与翻译 ·27
2.2 15—16 世纪新教的崛起与翻译 ·32
2.3 17—18 世纪欧洲翻译理论的形成 ·41
2.4 19 世纪英伦译诗观的延续 55
2.5 结语 59
第三章 翻译研究的成型期:哲思的凝聚? 60
3.1 赫尔德论翻译方法:宽松还是适应 62
3.2 歌德:翻译建构了世界文学 63
3.3 A. W. 施莱格尔:翻译是不完美的近似 ·67
3.4 洪堡:语言学意识的介入 ·70
3.5 施莱尔马赫:现代阐释学翻译理论的形成 71
3.6 本雅明:传统翻译思想的解构 75
3.6.1 解构读者取向的文学翻译传统 ··77
3.6.2 解构意义取向的文学翻译传统 ··78
3.6.3 可译性的意涵 81
3.6.4 译者的任务 ·83
3.6.5 译学影响 ·88
3.7 结语 89
第四章 翻译研究的成熟期:语言的转向? 91
4.1 翻译与等值 ·91
4.1.1 20 世纪 60 年代语言学视角的等值观 92
4.1.2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功能主义的等值观 ··96
4.1.3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社会文化视角的等值观 99
4.2 翻译与语境 ··101
4.2.1 卡特福德论语境与翻译 ··102
4.2.2 哈蒂姆和梅森论语境与翻译 104
4.2.3 奈达论语境与翻译 108
4.2.4 格特论语境与翻译 110
4.3 翻译与意义 ··112
4.3.1 奈达论翻译与意义 114
4.3.2 卡特福德论翻译与意义 ··116
4.3.3 纽马克论翻译与意义 ··116
4.3.4 拉森论翻译与意义 117
4.4 翻译与交际 ··119
4.4.1 奈达论翻译与交际 119
4.4.2 纽马克论交际翻译 122
4.4.3 其他有关译者交际能力的研究 123
4.4.4 德国功能学派论交际目的 ·124
4.4.5 跨文化交际 ··126
4.5 翻译与功能 ··128
4.5.1 语言学视角下的翻译与功能研究 ··128
4.5.2 德国功能学派的翻译理论 ·130
4.6 多模态翻译研究 ·136
4.6.1 多模态研究的不同途径 ··137
4.6.2 多模态翻译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40
4.7 结语 ·144
第五章 翻译研究的繁荣期:文化的反思? 148
5.1 多元系统理论 ··150
5.2 操纵学派与文化转向 158
5.3 翻译与政治 ··165
5.4 翻译与解构 ··175
5.4.1 福柯对主体的解构及其对话语秩序的思考 176
5.4.2 德里达翻译思想中的解构主义特质 ··180
5.5 翻译与社会 ··187
5.5.1 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与翻译研究 ··187
5.5.2 行动者网络理论、社会系统理论与翻译研究 ··192
5.5.3 西方翻译社会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195
5.6 翻译史研究 ··196
5.6.1 西方翻译史研究的缘起与发展 197
5.6.2 西方翻译史研究的范畴和领域 201
5.6.3 西方翻译史研究的范式和方法 202
5.7 翻译与形象 ··206
5.7.1 形象学与翻译学的历史渊源 207
5.7.2 翻译中的他者形象 209
5.7.3 翻译与自我形象 211
5.8 结语 ·213
第六章 翻译研究的未来:疆域的拓展? 215
6.1 翻译的产业化和专业化 ··215
6.1.1 翻译市场描写研究 216
6.1.2 翻译的专业社会学研究 ··217
6.1.3 翻译专业社会学研究的反思 220
6.1.4 翻译的产业经济学和项目管理 223
6.1.5 去专业化的忧虑与挑战:互联网时代非职业翻译
的兴起 ··224
6.2 语料库翻译研究 ·228
6.2.1 用于翻译研究的语料库类型 228
6.2.2 语料库翻译研究 231
6.2.3 发展与创新 ··237
6.2.4 反思与展望 ··238
6.3 本地化与全球化 ·239
6.3.1 本地化产业及相关概念 ··240
6.3.2 本地化与传统翻译活动的异同 247
6.4 翻译与认知 ··251
6.4.1 聚焦口译的发轫期 252
6.4.2 渐具规模的发展期 254
6.4.3 不断拓展的兴盛期 255
6.4.4 挑战与应对方法 259
6.5 翻译与技术 ··261
6.5.1 翻译技术的独立发展历程 ·262
6.5.2 翻译技术的融合发展历程 ·265
6.5.3 翻译与技术的互为关系 ··265
6.6 结语 ·266
参考文献 ..........................................................................................268
推荐文献 ..........................................................................................305
|
內容試閱:
|
前言一西方翻译理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的翻译理论不断涌现,推动了翻译学科的繁荣发展,也为中国的翻译研究提供了许多借鉴。目前,国内介绍国外翻译理论的图书不少,但大多未对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状况和当前的研究热点作系统梳理。有鉴于此,本书将尽可能全面地描述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情况,并探讨一些当代翻译理论研究的热点和前沿话题,供国内翻译研究者和爱好者参考。考虑到所讨论的内容较为烦冗且时间跨度较长,本书首先将西方翻译理论进行大致的分类,进而分别论述。正如苏珊· 巴斯内特(Susan Bassnett)(1980:50)所说,本书在介绍特定的翻译理论时,所遵循的只是一个”松散的时间结构”(a loosely chronological structure),并未试图在不同的理论之间确立泾渭分明的理论分界。因此,本书对翻译理论的范畴化在考虑这些理论产生的时间顺序的基础上,参照詹姆斯· 斯特拉顿· 霍姆斯(James Stratton Holmes)(1972/1988)对翻译理论体系的划分方法和翻译研究范式的变化情况,将西方翻译理论分为六章阐述。整体而言,全书的主要内容涵盖早期经验主义与阐释学派的翻译思想以及语言学转向时期、文化转向时期和当前大数据技术与认知技术飞速发展背景下的翻译理论研究。二据史料记载,西塞罗(Cicero)在公元前1世纪左右就提出了二元对立的翻译观 —— 自由译(freetranslation)与词语对词语的翻译(word-for-word translation)。学界一般认为,这一对概念的提出标志着西方翻译理论的萌芽。西方翻译理论的萌芽期大约为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5世纪左右。这一时期涌现出许许多多的翻译家,其中包括古罗马时期著名的译者西塞罗、贺拉斯(Horace)、昆体良(Quintilian)、哲罗姆( Jerome)和奥古斯丁(Augustin,亦写作Augustine)等,他们提出了许多朴素的翻译思想。古罗马时期,译者们主要翻译两大类著作:古希腊文学作品和《圣经》。在大量的翻译实践中,译者们根据自身的直接经验总结出尚未理论化的翻译思想,如昆体良的竞赛论等。本书第一章选取西塞罗、昆体良、小普林尼( Pliny the Younger)、哲罗姆和奥古斯丁等代表性译者的翻译思想展开讨论。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进入了长达一千多年的中世纪(公元5 — 15世纪),辉煌一时的古罗马翻译(无论是世俗文本的翻译,还是宗教文本的翻译)陷入了沉寂。其间虽偶有翻译活动发生,但都是宗教翻译,有关翻译的讨论寥若晨星,不复当年盛况。就在欧洲处于黑暗世纪中时,欧洲一侧的阿拉伯帝国迅速崛起,并在公元8— 10世纪掀起了一场长达二百多年的阿拉伯翻译运动,翻译了大量的古希腊文献。这些译作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最终又回到欧洲,被西班牙的犹太人发现。于是,以西班牙古城托莱多( Toledo)为中心,聚集了一大批译者,他们翻译了大量业已译为古叙利亚语的古希腊文学、哲学以及医学等方面的作品,并把这些译作带到了意大利的罗马。他们的翻译对后来的文艺复兴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可以说,这些翻译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西方文明的发展进程。14世纪末,发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吹响了西方文明复兴的号角,古希腊、古罗马文化重新回归时人视野,欧洲的译者们竞相翻译古典文献。此时,由于西方各地民族语言渐渐兴起,译者们热切期待通过自己的民族语言打破拉丁语一统天下和一统宗教的霸权地位,因此民族语言在当时的翻译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使用民族语言开展翻译活动的代表性译者包括意大利的但丁· 阿利吉耶里(Dante Alighieri)、科卢乔·萨卢塔蒂(ColuccioSalutati)、莱昂纳多· 布鲁尼(Leonardo Bruni),法国的让· 德· 默恩(Jean de Meun),德国的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以及英国的约翰· 威克里夫(John Wycliffe)和杰弗里· 乔叟( GeoffreyChaucer)。与此同时,新教也渐渐兴起,其目的同样是突破中世纪以来的宗教束缚。许多译者溯回希伯来语版《旧约》与希腊语版《新约》,重译和重释《圣经》。因此,这一时期产生了许多新的《圣经》版本。由于新旧译本间的差异,新旧宗教彼此间对于翻译的争执越来越多,随之兴起了有关宗教作品翻译的大辩论,代表性人物包括法国译者艾蒂安· 多雷(é;tienne Dolet)、雅克· 佩尔蒂埃(Jacques Peletier)、约阿希姆· 杜· 贝莱(Joachim du Bellay),德国译者马丁· 路德以及英国译者乔治· 查普曼(George Chapman)、托马斯· 莫尔(Thomas More)、威廉· 廷代尔(Willia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