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
》
售價:HK$
109.8
《
传播与流动:移民、手机与集装箱(新闻与传播学译丛·学术前沿系列)
》
售價:HK$
109.8
《
大唐诡异录
》
售價:HK$
55.8
《
《证券分析》前传:格雷厄姆投资思想与证券分析方法
》
售價:HK$
134.3
《
当我点击时,算法在想什么?
》
售價:HK$
78.2
《
服务的细节136:提高成交率的50个销售技巧
》
售價:HK$
65.0
《
变法与党争:大明帝国的衰亡(1500—1644)
》
售價:HK$
96.3
《
大学问·中国的现代化:1850年以来的历史轨迹
》
售價:HK$
105.0
|
內容簡介: |
1813年的八卦教起义是由信奉千年末世思想的白莲教不断发动的起义中的一次。《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千年末世之乱:1813年八卦教起义》详细探讨了白莲教的信仰、其内部组织和教派活动。作者描绘了这些通常只是关注日常宗教事务的孤立小教派是如何转变为一场宣称千年王国到来的反叛运动的,以及他们如何竭力挑战现存的政府,宣布一个“无穷富贵”时代的降临,而最终归于失败。
韩书瑞之所以能对这次起义一幕幕地再现,靠的是她利用了四百多被俘反叛者的供词。这些材料以难得的详尽揭示了具体人的个性、宗教信仰以及清朝时期的日常生活。此外,靠这些材料才能首次从参加者的视角描绘出一次中国的反叛。作者使用了新的材料以及精湛的叙事技巧给了我们一个社会史的优秀成果,还*次全面研究了尚有影响的中国传统的千年末世思想。
在这*本以明清时期欲文化为研究重点的学术书中,作者认为只有全面探索那个时期有关欲望的种种新观念的情况下,才能就明清小说作为一个特殊叙事文体作出深入地探讨。《千年末世之乱:1813年八卦教起义》将这一重要文体的成熟和发展与那一时期有关欲望日益复杂的话语紧密联系在一起加以研究。书的前三章是有关欲望这一社会文化现象的背景性历史和理论的勾略。后七章则是一系列明清小说具体作品的细读,试图描绘出“欲”到“情”这一在明清小说中极其复杂的发展轨迹。
|
關於作者: |
韩书瑞(Susan Naquin),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主任、历史系教授,师从史景迁。在清史研究方面的成就卓著,她的著作《山东叛乱:1774年的王伦起义》、《北京:庙宇与城市生活》、《千禧年之乱:1813年八卦教起义》等在学术界均有着广泛的影响。
|
目錄:
|
译者的话1
地图目录1
致谢1
导言1
部分 神启:白莲教的组织与观念1
宇宙观与历史4
教派经卷15
八字咒语22
教派成员31
内部组织42
良好品行50
钱财与聚会52
郜家的离卦教59
第二部分 巩固:八卦教的形成65
造反的前辈65
构建组织68
林清羽翼渐丰75
李文成及其徒众87
坎卦教的拓展99
新教派加入八卦教107
道口会议117
第三部分 动员:官府追查与反叛起义127
金乡出事128
直隶中部的准备132
河南和直隶南部的叛乱136
山东的突然袭击142
金乡挫败149
准备攻打紫禁城152
泄露164
进入北京173
攻入紫禁城184
余波192
第四部分 求生:争取民众支持201
争取支持者202
改变战略220
新的生活231
清政府反击245
陷入重围262
结语281
附录一:供词样本289
附录二:对八卦教的捐献297
附录三:1810年代的生活花费300
索引303
|
內容試閱:
|
本书是美国学者韩书瑞根据她的博士论文修订充实而成的,原书出版于1976年。当年韩女士是一个刚获得博士学位不久的青年学子,而现在她已渐近老年,在“耳顺”和“古稀”之间游移。真是岁月无情,虽没有白驹过隙般迅疾但也流逝得不慢,然而可幸的是韩女士一向惜时如金,嗜学深思,勤于著述,已写出好几本厚重的中国学研究专著,全都在美国有名的大学出版社出版,算得上是成果斐然。若说句褒扬的话,她的光阴没有虚度,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韩女士的著作不少,不过要是排起队来本书有资格当排头兵。一则出版早,万事靡不有初,这的头衔是免不了的;二则本书的蓝本是她的博士论文,对博士论文作者总是会精雕细琢,其中当耗费了她不少心血,说是代表作估计她本人也会首肯。正因为如此,韩女士希望本书能有机会译成中文,在中国的学者、读者中流传。她对我从事这一译事颇为关心。我所用的翻译底本就是她寄来的,在书的扉页还附有签条,感谢我做这件事。受到这一远在万里之外的嘱托,我也欲不辱使命,想要按时保质做好本书在不同语言间的转换。翻译进程中,隐约听到韩女士的身体欠佳,我则在遥祝她早日康复的同时加快了翻译进度,希望能以译本新书对她稍有慰藉。可喜的是,就在我即将完成译事的当下传来好消息,韩女士已战胜病魔,又可继续全身心地授徒撰述了,真是天佑良善,斯文永延。
韩书瑞是她的汉文名,英文名为Susan Naquin。据她介绍,这一名字与法语有关,许多人在读她名字时不按法语发音,常会念错,或许她若干代前的祖先是法国人。她在上中学时曾迷上了女作家赛珍珠(Pearl S. Buck)的小说。赛珍珠是一个在华传教的美国教士的女儿,出生在中国,所写小说也多以中国为背景,其中有名的是《大地》,1938年赛氏为此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在读了这些小说后,韩书瑞对中国产生了兴趣,萌发了“一定要到教中文的一个大学”去读书的念头。后来她进了斯坦福大学,学习历史,其间曾获得前往台湾学中文的机会。后来她又进入耶鲁大学,师从著名史学家史景迁(Jonathan Spence),获得博士学位,而本书则是她这段求学经历的终成果。其后,她先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任教,1993年去普林斯顿大学,现任历史系教授和东亚系执行主任。
在本书的“致谢”中,韩书瑞首先感谢的是她的导师史景迁:“本书即从他的帮助、敏锐洞察力和准确判断中获益良多。”“他还教导我要把书写得有故事性,且还示范我如何做到这一点。”对如何“把书写得有故事性”,史景迁不愧为行家里手。他写的书尽管都是历史著作,却本本畅销,这与他擅长讲故事有很大关系。据说,史教授在耶鲁校园开中国历史公选课是一道奇景,每次都有几百上千的学生选修,连带着使得在耶鲁学历史的众多中国留学生有了当助教的机会。与乃师相比,韩女士似乎没有这样讲故事的能力,她更多的是依据丰富的史料复原历史场景,旁征博引,丝毫也不回避史学考证的精细繁缛,本书就是一例。带有这一学术风格的个人专著还有《北京:寺庙和城市生活,1400—1900年》,这是她的著作,出版于2000年,篇幅厚达800多页,研究北京寺庙与民众生活、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依据的史料主要是北京首都图书馆收藏的寺庙碑刻材料。
与她的导师每有著述即有中译本不同,韩教授的著作起初很少被译成中文。她对此的解释是其著作涉及的内容“太复杂”,也就是专业性强,这样有兴趣翻译的人就不会多。而这种状况近来有了变化,除本书外,译者还曾翻译了她与罗友枝(Evelyn Raskwi)合著的《十八世纪中国社会》。前几年,她的《山东叛乱——1774年王伦起义》已译成中文出版。听说《北京:寺庙和城市生活,1400—1900年》也有人正在翻译。这样她的主要著作很快就能以全貌展现在中国读者面前,人们并没因其表面的“太复杂”而忽略其精彩的内核。
本书的中文译名为《千年末世之乱——1813年八卦教起义》,以前有人按字面译为《中国的千禧年叛乱——1813年八卦教起义》。译者以为“千禧年”一词多在基督教文献中使用,而在中国大众宗教中表达相近意思用的多是“末世”、“末劫”、“劫变”一类词汇。在许多民间宗教经卷中描述当时的社会是动乱不已的“劫变世界”,只有救世主降临,大劫过后才能获得永恒的幸福和安宁。到清代,八卦教将这种劫变观念发展为三劫应世说,认为有青阳期、红阳期、白阳期三个劫期,此后无生老母要派弥勒佛下凡应劫,救度世人。而在基督教的教义中是以“千禧年”表示在世界末日到来前上帝国(天国)在世上统治的时期。两者之间意蕴可相比附而又有差异,在用词上显有中西之别,故而作此更动,以求回归原本的语境。
就韩书瑞教授的学术历程论,她是以宗教作为切入点研究中国的政治史和社会史,范围主要在明清时期,即西方学者所说的近代早期。本书是她学术路径的起点,在形成其学术风格上有着重要作用。译者耗费数年时光翻译此书,早晚翻阅,孜孜不弃,前后通读不下十遍,对其特点也略有所知,现归纳为以下几点:
小切口而大纵深1813年的八卦教起义在历史上是件不大不小的事。说其小也不小,八卦教教首林清策划,命人分两路攻打皇宫紫禁城,弄得嘉庆皇帝大惊,下《遇变罪己诏》;说其大也不大,正史上是点到为止,除当时人写的《靖逆记》外,至今还未见有人为这次起义单写一本书。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起义等大事相比,这又要算是一桩小事。本书作者竟“小”题大作,先将之作为博士论文选题,后又扩为数十万字的大书。就是将其放在中文语境的学术著作阵列中,本书也要算专而深的一类,在学术上自有其显微昭彰的追求。不过外表的切口虽小,内里却是五脏俱全。由这次起义向里深探,向前可追溯大众宗教主要是白莲教(八卦教是白莲教的一个分支)的缘起,其教义、教规、活动规律等,向四周可考察这次起事的组织特点以及官方的镇压手段等,后还可与其他教派活动甚至其他有影响的事件进行比较。作者的视野还不止于此,她提到:“因为本书的研究只是列举了白莲教组织的一个个案,所以它仅描绘了多样而变化的白莲教义内容的一部分,叙述了一次由教派领导的起义。对这一宗教的信仰的活动的进一步研究可揭示其是如何产生、发展,并在先是面对清朝征服,后面对安定、繁荣岁月,以及19世纪的剧变、外国人和外来宗教的来临,和20世纪的混乱和新正统观念出现时所产生的反应。”正是从这一视野着眼,“1813年的八卦教起义也必须置于一长串由教派发起的起义的场景中来考虑”。这就使其学术视野有了限度的纵深感。
搜寻史料竭泽而渔韩女士研究中国清代史和我们研究罗马史一样,研究的对象都是域外文明。研究域外文明,对研究者来说比视野开阔更难做到的是掌握丰富的史料。由于地域的相隔加之非母语的疏离,研究域外文明在史料的搜集和使用上总会有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掌握史料难得如意。而本书是个例外,作者对相关的史料可谓搜集殆尽,几达竭泽而渔的地步。书中所用的主要史料,印本有《靖逆记》、《啸亭杂录》、《钦定平定教匪纪略》、《清实录》、《那文毅公奏议》、《破邪详辩》、《林案供词档》等,档案有《宫中档》、《上谕档》、《剿捕档》等。尤其是后一类史料更为珍贵,这些清朝档案都收藏在台湾的故宫博物院。韩书瑞是早前往台湾利用清朝档案的美国学者之一。这批档案对她完成本书十分关键。后来她能写成《山东叛乱》一书,也主要得益于对清朝档案的继续利用。这样深层次地利用史料,别说是外国学者,即使是中国本土的学者做到如此程度也不容易。再说,作者还能利用她对海外学者研究成果的了解,大量引证各种外文文献,对中国学者更有参考旁通的价值。
考证精详翻开本书,会发现这是本考证精详的学术著作。除正文有内容的考实外,书中的注释十分详尽,整个注释的篇幅几乎与正文相等,有的地方甚至多于正文。这种著述的风格不像是美国学者通常的做法,倒与几十年前老派德国学者的研究旨趣相近,或是与中国清代乾嘉学派的考据之风合拍。究其注释有两类:一是出处的注释,某一活动、某一事物在档案、文献中某处出现,不厌其烦,一一列出,以示所言不虚;另一是内容的注释,对某一现象详加考证,何人在何书提及,情形如何,有何变化,不厌其详。现在的学界已少见这样的著述,刊印一两本,让大家知道曾有人如此治学,或有厚重学风的效果。
好话说了三点,是否也有不足。归结起来似也有两点:一是在史料引用时因理解有误,有些地方意思翻译不确,译者在核对原文时都做了改正,好在这样的讹误不多。二是在义理上有的地方分析不够深入,这在书的“结语”中可见出,有些问题在提出后未能展开论述。但这些不足与其显赫的成功相比是不必苛责的。
译者对本书尽力想译得好一些,在用语上尽可能贴近事件发生的时代,以回归历史场景,有时一个地名的翻译也得用上福尔摩斯的侦探技法,反复考量。书中能查核的原文都进行了回译,有少数地方在遍查无着的情况下则酌情试译。有人称“电影是遗憾的艺术”,以示其有改之不尽难得完善的特点。而译作与电影一样似乎也是遗憾的艺术,本译作想来也会有不当之处。读者若是在赏目阅读时发现了问题,径请告知译者。好在译作的改动要比电影容易,在再版重印时就能正误。经过反复修订,译作的质量或能差几与原作相配,以对得住原作者的辛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