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循序渐进Node.js企业级开发实践
》
售價:HK$
97.9
《
中国早期的星象学和天文学(海外中国研究)
》
售價:HK$
152.9
《
管道的力量(畅销美国30年的财富经典,销量超100万册)
》
售價:HK$
54.8
《
长安曾有少年郎
》
售價:HK$
43.8
《
何以为园:中国江南古典私家园林的经济解释
》
售價:HK$
74.8
《
漫画图解博弈论:段位经商谋略之道 赢家是怎样炼成的
》
售價:HK$
43.8
《
斯坦福高中校长给父母的6堂课
》
售價:HK$
87.9
《
人间来过:百岁医师的人生处方
》
售價:HK$
53.9
|
編輯推薦: |
《外国建筑史》是我国部、至今仍在刊并被广泛阅读的外国建筑史通史著作,全书有着清晰的建筑价值观,为我们搭建了时代-年代-人物-建筑-典型评价的完整框架,不仅可以作为了解西方古代建筑的入门读物,也可以进行精读。
本版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四版的《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为底本编校,更新译名,追本溯源,订正错讹。增入1962年初版的“编者小识”和“序言”,以及陈志华发表于《新建筑》1987年第2期的“阅读《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的辅助图初式”。并添加由赖德霖、李秋香、舒楠执笔的“陈志华小传”。
|
內容簡介: |
《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主要介绍了19世纪以前的外国建筑史的脉络,中国建筑界对西方古代建筑史研究的奠基之作。1950年代到2010年代的五十余年间,作者遍寻史料,详加论证,系统撰述,屡次修订,不唯风格论,不拘泥于建筑史自身,将建筑纳入整个历史学科,从建筑史的研究对象、建筑的创造过程、其与社会生态的大系统的对应关系和所反映的思想文化潮流,兼顾主流建筑和非主流建筑的发展层次等方面,全面呈现了建筑史的发展及流变,显示出作者在该领域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
關於作者: |
陈志华(1929— ),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并留校任教。长期从事外国建筑史、园林史、建筑学理论、文物建筑保护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著译了多种重要的建筑史和建筑理论作品。1989年开始,带领清华大学乡土建筑研究组从事乡土建筑研究,出版了大量有影响力的专著。持续撰写建筑评论文章,坚守建筑发展的科学观和民主观。
|
目錄:
|
陈志华小传
第四版前言
第三版前言
第二版前言
版前言
初版编者小识
初版序言
阅读《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的辅助图初试
篇 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的建筑
1 古代埃及的建筑
2 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的建筑
第二篇 欧洲“古典时代”的建筑
3 爱琴文化的建筑
4 古代希腊的建筑
5 古罗马的建筑
第三篇 欧洲中世纪建筑
6 拜占庭的建筑
7 西欧中世纪建筑
第四篇 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和君权时期的建筑
8 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
9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
10 欧洲其他国家16—18世纪建筑
第五篇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建筑
11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建筑
12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建筑
13 欧洲其他各国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上半叶的建筑
14 美洲殖民地和美国独立前后的建筑
15 19世纪中叶的欧洲与北美建筑
第六篇 亚洲封建社会的建筑
16 伊斯兰国家的建筑
17 印度次大陆和东南亚的建筑
18 朝鲜和日本的建筑
第七篇 美洲印第安人建筑
19 玛雅的建筑
20 阿兹特克的建筑
21 印加的建筑
|
內容試閱:
|
第四版前言(2009)
这本教材第四版的改动,主要有两点:,文字整理更准确、更精练;第二,换了一批插图,更清晰一些,也有少量补充。
文字的基本精神没有变,力求保持着清晰的历史观和建筑价值观,保持着对建筑史这门课程的基本任务的认识,就是,它应该有助于培养年轻人独立、自由的精神和思想,并以这种精神和思想去理解自己创作的时代任务,而不是技术性地提供一些资料,以便做设计的时候借鉴参考甚至搬用。
插图是个大难题,我不可能跑遍世界去摄影,更不用提去测绘了,它们都来自外国的资料。但这个困难并非我所独有,而是研究或介绍外国文化的著作普遍都有的,虽然这个困难出版界自有统一的措施,但我还是心中不安。
学术工作没有止境,只要还有可能,我会一遍又一遍地继续修正这本教材。所以,哪一位读者有批评或者建议,务请指教。编写教材,我的心理负担是很重的,它不像一般的学术著作,它直接面对年轻人,面对我们的未来。草率不可以,满足也不可以。
第三版前言(2003年)
这本《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现在出第三版了,其实,这是第四版,因为早在1960年就出过版。那一版篇幅很大,有几个学校的老师建议压缩掉一半,以适应同学们的购买力。同时,统一的教学计划上外国建筑史的学时也减少了许多,当时写教材,规定是要按照课程的学时数计算篇幅的,建筑史的计算方法和物理、数学的教材一样。所以,大量压缩篇幅势在必行。这压缩后的教材,大约是因为出版在“文化大革命”后“新时期”之初,以致被定为版。书籍内容可详可略,不过,对一位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学生来说,外国建筑史的知识总要有一个底线,不能知之太少,也不能太不成系统,而这本新版却因压缩过多,刀斧痕迹毕露,内容的均衡性也受到了伤害。于是,在第二版里做了些补救,但因为仍然受限于篇幅,所以虽有改进而还是有不少缺陷。这次的第三版,主要是在亚洲国家和殖民时代以前的美洲国家的建筑方面做了些补充,中、南美洲的部分重新写了,并且成为独立的一篇,放在后。以前的几版,因为过于固执地想把世界各国的历史纳入一个统一的社会发展史的阶段式框框里,所以把中、南美洲的古代建筑放进篇,总是不顺畅。但放到后一篇,也是无奈的安排,好在它本来就是一个独立的体系,还说得过去。这类问题还有几个,例如西班牙和印度的伊斯兰教建筑放在哪里讲更合理,俄罗斯建筑是不是应该从拜占庭时代一直到19世纪接续写成一章而不要分开成两段等。看看别人写的世界建筑史,也都没有能妥善地解决这些问题,这是因为一部外国建筑史头绪多,历史事实错综复杂,而书却只能一笔一笔往下写,所以,所谓的统一地“妥善解决”恐怕并不可能。这就希望读这部教材的同学们在阅读的时候多注意一种文化和它前后左右的关系。
有一些建筑史学者不带褒贬地说,19世纪末叶以前的外国建筑史就是一部“风格史”。有些学者则对这种样子的建筑“风格史”著作颇有批判。实际上,两种看法都不很确切。建筑史,是一种专业史,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历史科学。历史学要讲的是历史的运动,是各个领域的发展变化。要讲发展变化,就得着眼于一个时期的各种倾向。而要抓住各时期的倾向,就得找出对时代的各方面变化反应灵敏、有综合性的东西。这东西在建筑的发展历史中,通常就是建筑的“形制”和“风格”。建筑的“形制”和“风格”对历史的变化,从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大变化,到专业范围内的变化,如有影响力的业主、居主导地位的建筑品类、结构和材料等,都有很灵敏、很综合性的反应。外国建筑史,尤其是文艺复兴时期以后,“风格”的变化格外抢眼,所以常常把它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从风格的解剖下手,力求全面地、综合地写出建筑在各个时代的发展变化和变化的原因。这就是说,写建筑史,方法之一是从风格写倾向,通过倾向,探究历史运动变化,但不是以只写风格本身的演变为有限的目的。如果把发展变化的深层原因挖掘得不够,那么,19世纪末叶以前的外国建筑史就会写成了风格史,这就片面而浅薄了。同时,并不是建筑史上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从解剖风格下手去认识,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把建筑的某些方面着重当作一种社会现象或技术现象来研究更为合理。所以,一部建筑史实实在在并不是“风格史”所能包容得了的。但风格演变是建筑史中强度很大的显性因素,所以总是很抢眼,容易造成误解。
近年来,有一种说法比较流行,这就是要求建筑史的教学和市场经济“接轨”,要“学以致用”,把建筑史的教学直接跟建筑设计联系起来。和一些过去的极“左”思想现在忽然变成了“改革”的思想一样,这种立竿见影的学习思想过去也曾经很流行,当时的理论依据是被歪曲了的“理论联系实际”“历史为现实服务”,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思想。其实,学建筑史,是为了提高建筑系学生的素质,不必要求学了马上就能用于生产实践。不能把生产实践当作一场人生考试,而把大学教育当作“应试”教育来办。大学的任务不仅仅是把学生培养成专业的技术人员,更要把学生培养成人格健全、精神独立、思想自由、有创新的自觉性和能力的高层次人才,能够和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成就接轨。学习建筑史的根本目的是丰富知识、开阔眼界、活跃思想、提高品位,是培养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这些都不会“没有用处”。这本教材就是按照这样的理念编写的。
还有一种意见说,这本教材初稿写于20世纪50年代之末,以后经过几次修改,到了现在这一版,对历史的基本观点还是没有改变,是不是不合时宜了。确实,近二十几年,中国发生了体制上的大改革,但是,对历史的基本观点是学术性的问题,学术观点是不必一定随着体制的改革而变化的。有人说,现在学术民主了,学者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了,因此20世纪下半叶的学术观点都可以抛弃了。其实这是因人因事而异的。如果有人在20世纪下半叶在学术上是违心写作的,那么现在他可以另有选择。如果在20世纪下半叶是认真地从事学术工作的,那么,现在不一定有什么原因要另起炉灶。当前世界上有许多种历史哲学和历史学的学派,各有主张和方法,但好像未必有哪种主张和方法比真正的、客观的而不是片面的、扭曲的历史唯物主义有更多的真理性。沿着真正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学术道路走,还有很宽广的远景。当然要警惕简单化、庸俗化、公式化,不过,这对任何一种学术流派都是一样的,不只历史唯物主义有这样的可能。我当然要时时注意历史哲学和历史学的发展,但我也不会轻易趋时,我认真而严肃地写我所知和所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