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俄国社会阶层与历史变迁(1700—1900)(通过本书可更加深刻地理解以贵族为代表的俄国社会各阶层的历史意义)
》
售價:HK$
96.8
《
博弈与平衡:奥格斯堡城市宗教改革研究(1518-1537)
》
售價:HK$
118.8
《
古代中国与南亚文明论丛
》
售價:HK$
60.5
《
法医冷知识——尸体是一本无声的书,推理破案必知的92个冷知识 法医门徒 著
》
售價:HK$
65.8
《
东方园子:中国古典园林现代应用 园冶 禅庭 东方美学 造园 庭院造景施工 国风 作庭记 景观设计
》
售價:HK$
316.8
《
Hygge Home(为什么我只想待在家)
》
售價:HK$
96.8
《
思想会·诺曼底1944:登陆日与史诗般的77天法国战役
》
售價:HK$
196.9
《
黄金定律:智慧泥板与巴比伦最富有的人(全球畅销书!来自古巴比伦的财富课,教你摆脱贫困,智慧管理财富,实现财富持续增长!)
》
售價:HK$
52.8
|
編輯推薦: |
《外国造园艺术》的写作始于1978年,各章系分篇写就,各自独立,陆续刊登,集结出版并不断增补,曾获“第二届建筑图书奖”。本版以2013年版为底本重新编校设计排版。作者以大家笔触,对外国造园艺术的主要流派及其思想精髓进行了梳理与讨论,并在探讨造园艺术内在规律的同时,为我们解释了园林其实就是人类对于建造理想的生活场所的模型所付出的不懈努力,这种理想背后,不仅有其历史和文化背景,有对自然美的认识,更蕴含着人类理想的极致追求。
|
內容簡介: |
《外国造园艺术》根据作者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讲授西方造园艺术史的内容整理成文,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外国造园艺术的四个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作品: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园林(附古罗马园林),法国的古典主义园林,英国的自然风致式园林及伊斯兰国家的园林,阐明了它们所赖以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深入分析了各种造园艺术的内在规律,并对中国造园艺术在欧洲的影响作了开创性的穷根究底的研究。
|
關於作者: |
陈志华(1929— ),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并留校任教。长期从事外国建筑史、园林史、建筑学理论、文物建筑保护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著译了多种重要的建筑史和建筑理论作品。1989年开始,带领清华大学乡土建筑研究组从事乡土建筑研究,出版了大量有影响力的专著。持续撰写建筑评论文章,坚守建筑发展的科学观和民主观。
|
目錄:
|
序
自序
一 外国造园艺术散论 1985
二 意大利的造园艺术 1983
三 法国的造园艺术 1982
四 勒瑙特亥和古典主义造园艺术 1984
五 英国的造园艺术 1987
六 伊斯兰国家的造园艺术 1983
七 中国造园艺术在欧洲的影响 1978
八 《中国造园艺术在欧洲的影响》史料补遗 1989
后记
|
內容試閱:
|
序
近来似乎开拓风景区和造园之事很受重视,这应该是属于一种国家兴旺的现象。既说是“开拓”“造”,当然免不了是人的愿望,或社会的意志、时代精神的表达。自然的青山绿水原无送情的意思。好友周仪先毕业后(1941)冬季在峨眉山读书,得句“青山有情皆白头,绿窗无刻不黄昏”。一般说来是触景生情。然而,并不是任何自然景色都能感人,也不是任何人在任何状态中都会被感。毋宁说这是一种双向的、有条件的情境。文化传统修养在这里起着极为重要的丰富或阻碍的双重作用。现实生活是多彩的且充满着矛盾,一厢情愿只能是画饼充饥。
中国造园艺术固然是独树一帜为世人所赞美,但因此而满足于过去的成就,墨守成规孤芳自赏,总不能称作有志气的一代吧!长期以来和建筑很不相同,难得见到有介绍外国造园艺术的论著,陈志华的这几篇文章,借用科技界爱用的评语来说“填补了空白”。希望能起点促进作用。
用“人工”或“自然”来分辨过去的园林,是常用的且清楚明了的方法,其实所谓古典自然园林也都是人“造”出来的,其拙劣者不免有“矫揉造作”之讥(见陈文)。草地、花圃、雕像、喷泉……那些作为西方造园艺术的要素,在我国也已为“屡见不鲜”。有些看起来有些不顺眼,恐怕不是学派问题,是本领和修养还没有到家。今后风景区和园林的群众性将要迫使\门户之见”退让。现在学术上都提倡开放体系,造园艺术自不例外吧!
汪坦
1987年夏
后记
世界上的造园艺术,除了中国、日本的以外,还有意大利的、法国的、英国的和伊斯兰国家的四种主要类型。这本书里的几篇文章把这四种主要类型都写到了,外加两篇关于中国造园艺术在欧洲的影响的文章,合起来就叫《外国造园艺术》。欠缺的是没有细写近现代的外国城市公园,好在它们的主流仍然是英国式的自然风致园,不过更功能化罢了。按照惯例,不妨还用这个书名,比如,通常说“中国造园艺术”,一般也不包括现代城市公园。
这几篇文章写作的顺序跟现在编排的顺序不同,所以里面一些前后照应的话有点颠三倒四,而且有几处史料和论证重复,为了保存工作的历史面貌,为了保持各篇的独立完整,就不改动了,反正没有什么妨碍。
写得早的是“中国造园艺术在欧洲的影响”,其次是“法国的造园艺术”。不过起意酝酿,却是后者在先,还是在“四人帮”猖獗的时候。那时候,我的工作是淘大粪、扫厕所,重要的作用是给工农兵学员上阶级斗争这门“主课”时当活教材,在批斗会上弯着腰认罪。“公余之暇”,比如说,三更之后或者礼拜天,我就找些书来读。一个教师,实在不能相信那种昏天黑地的日子会长久继续下去,实在不能相信全部知识是九分无用一分谎话。而且,老实说,也根本不能相信自己有什么罪。认罪不过是怀着满腔“腹诽”的演戏,为了怕吃眼前亏而说些讨好的话,想不到还赚了个“态度比较老实”的评语。在那种情况下读书,当然没有计划,抓到什么就读什么,大体不离我的本行就是了。一次偶然想到要看《圣西门公爵回忆录》,居然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借到了,躲在工地职工医院的急诊室里读完了它,太阳王的种种轶事和他身边人们的种种性格勾起了我写“法国的造园艺术”的兴趣。于是,我急急切切地盼着、高高兴兴地看着导致那场野蛮运动结束的事件一个又一个地发生。
掺进来的“砂子”们麻痹了之后,我就着手改写《外国建筑史》。他们一走,我交了稿,刚想写“法国的造园艺术”,却又听说野蛮运动横扫掉了大部分的江南园林。痛心引起激愤,于是先写“中国造园艺术在欧洲的影响”,以挞伐愚昧,凭吊文化的残破。在几个月的时间里,翻阅了从17世纪到19世纪几乎全部来华的欧洲传教士、商人和使节们写的有关中国的报告和游记。在北京图书馆读书的那些日子,一大早骑车进城,在开馆之前赶到。中午吃两个包子,踢开北墙根的枯枝败叶蜗牛壳,就地躺一会儿,任蚂蚁咬一身疙瘩。闭馆时分出来,到家已是晚上,还要翻译、整理一天抄录的资料,直到后半夜。文章一脱稿,马上就病了二十几天,只觉得天旋地转,躺倒了起不来。
接着到欧洲去了一趟,用心看了些园林,回来写“法国的造园艺术”,有把握多了。完成之后,不料又被硬拉着给大百科全书写几则外国造园艺术的条目。虽然每则不过一千字,我还是觉得应该先写出几篇详尽的文章来。这样一不做,二不休,终于写成了比较完整的外国造园艺术的系列文章。
各篇文章陆续发表的时候,接到了编写一本外国造园艺术教材的任务。我对拉开架势有板有眼循规蹈矩地写教材有点腻烦,恰好赵丽雅同志建议我把这些文章编成一个集子,我想,出这么一本集子,也可以兼作教材用,于是就委托了丽雅同志。
我写下这个过程,为的是给专制高压下我和我的一些朋友们的糊涂、奴性以及阿Q式的心境留一份写照,给我们被残酷地践踏了的年华、精力和对祖国的忠忱留一份纪念。用颂歌的腔调赞赏知识分子对苦难的逆来顺受需要特殊的聪明,我没有;完全忘记这一切需要特殊的麻木,我不愿。但也无须愤世嫉俗或者垂头丧气、无所作为。
这些文章是单独分篇写成的,事先并没有完整的构思。内容有几处重复,体例不大一致,这倒没有什么不好,不过,有一些观点也有点儿变化,这就不很好。我并不打算把它们修改一下,使观点前后统一,因为直到现在,对一些问题,我的观点仍然没有确定,那就让读者看出我的犹疑和摇摆来罢。
各篇的体例不很一样,但方法有个大体的谱儿。研究造园艺术,跟研究其他文化现象一样,不能不把内部规律跟外部联系结合起来,忽略掉任何一方都不完全。园林是一个生活环境,造园艺术跟建筑一样,是一门很生活化的艺术。它没有建筑那么多的约束,更便于表现,因此浸透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理想,而一切理想都是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曲折反映。同时,造园艺术是一个高层次的文化现象,各个时代的文人学士都喜欢关心它或者竟亲自动手来做。这些时代的精英,异常敏锐,心灵感受着八方来风,时时又是殖末的风源。造园艺术因而很灵敏地反映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动。脱离时代的历史文化背景来研究造园艺术,立足点太低,能说明的问题就很有限;反过来,如果不分析造园艺术内部的规律,那么充其量不过是一种社会学的研究而已,对了解造园艺术仍然隔着山山水水。
欧洲的历史经历过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社会历史形态都发育得很充分,相应的思想文化也发育得很充分。因此我们就见到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园林,法国的古典主义园林,英国的先浪漫主义园林,一个接着一个,风格截然不同,各自把自己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造园艺术历史遗产的积累,跟其他的文化领域一样,十分丰厚。在这份遗产里,活跃着探索和创造精神。
欧洲各国的民族闭锁性历来比较弱,文化一体化的趋势很强。一种造园艺术在一个国家兴起,很快就会传布到别的国家,何况有的造园艺术潮流本来是几个国家历史发展的共同产物。所以,每个国家都享受着整个欧洲的文化成果。
反顾中国,随着封建社会的停滞,造园艺术跟建筑一样,两千年来,直到20世纪初,没有重要的原则性变化,而且路子越走越窄。唐宋之际,私家园林还很宽阔,因自然条件而有多种多样的变化,到了明清两代,就变成了封闭的院落,所谓“咫尺山林”,只能得之于一些精巧的象征手法,甚至不得不借重由文学引起的联想,美称曰“写意”。虽然,
“文必先穷而后工”,在高高粉墙包围之下“师法自然”,逼出了一整套技巧,这套技巧写景抒情,游刃于方寸之间,水平很高。但毕竟巧而难工,时时失于雕琢,稍有不慎,天趣尽失。所以晚期私家园林,片断精彩之处虽多,整体浑成之作太少。数亩之园,一勺水、一拳山,变化的天地很窄,独创新意就难矣哉了。
现在,时代变了,我们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都变了,园林的功能也大大地变了。传统的造园艺术已经不能适应新的需要,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创新。为了创新,借鉴历史遗产是大有裨益的,不仅中国的,而且要外国的,这样才能开阔眼界,活泼思路。希望这本书能起一点儿作用。
写这些文章的时候,并没有想写中外造园艺术的横向比较,不过兴之所至,随手写了一些。零零碎碎,现在觉得遗憾。专门再写一篇又似乎越出了这本书的范围,只好以后再说。不过,我先在这里简单地补充一点看法。
欧洲人认识事物,习惯于采取分析的、研究内部规律的态度。古希腊的柏拉图,认为万物的形象都可以分解为简单的几何形,或者说都是由简单的几何形组成的。这些几何形都完全对称,而且可以用直尺和圆规画出来。毕达哥拉斯则认为万物的本质都是数。至于美,就是
这些简单几何形之间的或者数之间的和谐。而这和谐,也是一种几何的或者数的关系,几何规则跟数的规则是相通的。人是宇宙的缩影,小宇宙,他跟大宇宙处在一个和谐系统中。这种思想不但有力地影响着艺术,也同样有力地影响着科学。到文艺复兴时期,哥白尼和开普勒建立日心说,动机之一就是探求天体运动的和谐图景。艺术创作更要服从一套先验的、永恒的、几何的或者数的和谐规则,跟宇宙的规则一致的。在这种宇宙观和美学思想作用之下,欧洲的造园艺术家就自然要把花园布置成对称的几何形的和谐系统。
从古希腊、古罗马到意大利文艺复兴和法国古典主义,建筑构图的控制因素是柱式,而柱式和它的组合有很严谨的几何的和数的规则,以保证它们的和谐。园林是建筑的延伸,由建筑师设计,所以,建筑师就把建筑的和谐规则运用到花园的设计中来。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和法国古典主义时期,唯理主义哲学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进一步加强了那样的宇宙观和美学思想。简单说来,意大利文艺复兴的造园艺术就是那种宇宙观和美学思想跟封建贵族体制的结合,法国古典主义的造园艺术就是那种宇宙观和美学思想跟君主专制政体的结合。
至于中国园林跟英国式园林的差别,也应该补充一句。英国的自然风致园是牧场式的,芳草如茵、绿荫如盖,再配上些池沼。这是英国国土典型自然景观的浓缩。全英国都是平冈浅阜,极目处,无非疏林茂草。中国园林则是中国国土典型自然景观的浓缩。千山万壑、峰回水转,这类景观在中国到处可见。英国园林多是庄园园林,选大片牧场,稍加点缀整顿,便成自然风致园,气象宁静而舒缓。中国园林,晚期多城市宅园,所以不得不凿池构山,全以人力造出烟波浩渺、峰峦竞秀的景象,幽深壮阔兼而有之。艺术上难度大,而且不得不调用各种各样的手段。这是晚期中国私家园林高明之所在,也是局限之所在。
18世纪中叶,欧洲造园艺术从对称的几何的转向自然风致式的,除了政治的和经济的各种原因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导致了实证主义哲学的诞生,动摇了对唯理主义的先验性规则的信仰。
跟欧洲人不同,古时中国人认识事物,习惯于整体的直观感受,停留在现象描述。同时,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都以人跟自然的和谐为美。人通过跟自然的和谐可以达到道,也就是达到万物的本源。“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周易?乾卦》)“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二程遗书》,卷二上),因而人跟自然有一种平等的伦理关系,有感情的交流。而这个自然,就是从直观感受到的自然。
魏晋的玄言诗跟晋宋之间兴起的山水诗,虽然一个抽象,一个形象,大相背反,但其实都说的是这个自然之道,在哲学上是一致的,因此,在玄言诗盛行的时候,园林的自然山水风格就已经形成了。以后,传统的自然观和审美理想跟科举官僚制度的结合,把这个风格长期稳定下来。因为科举官僚制度使士大夫必须做好“归田”的准备。不但要准备一所舒适的园林,而且要建立一种价值观,使在园林中过退隐生活具有高尚的道德意义。这就要求宣扬归真返璞,淡泊宁静,乐乎山,乐乎水,跟自然和谐一致。
此外,欧洲人从亚里士多德以来,一直把艺术看作对现实本质的典型再现;而中国人则偏向表现说,重在“托物抒情”,表现内心的体验。这种艺术观的不同,显然也是造成中外造园艺术的对照的原因之一。
由于造园艺术承受着许许多多因素的影响,所以中外造园艺术的异同可以从许许多多方面下手分析比较。这是一个十分诱人的题目,不过在这里我必须及早打住。
1989年春末修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