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迷人的化学(迷人的科学丛书)
》
售價:HK$
147.2
《
宋代冠服图志(详尽展示宋代各类冠服 精美插图 考据严谨 细节丰富)
》
售價:HK$
87.4
《
形似神异:什么是中日传统政治文化的结构性差异
》
售價:HK$
55.8
《
养育不好惹的小孩
》
售價:HK$
79.4
《
加加美高浩的手部绘画技法 II
》
售價:HK$
91.8
《
卡特里娜(“同一颗星球”丛书)
》
售價:HK$
89.7
《
伟大民族:从路易十五到拿破仑的法国史(方尖碑)
》
售價:HK$
193.2
《
古今“书画同源”论辨——中国书法与中国绘画的关系问题兼中国画笔墨研究
》
售價:HK$
135.7
|
內容簡介: |
世界上很少有地方比东南亚这个文化多样的地区拥有更复杂的历史。《东南亚史:危险而关键的十字路口》展现了一部全面的、单卷本的东南亚通史:从它与农业、冶金和宗教的接触,到今天构成这一地区的十个现代国家的出现。当今东南亚史研究人、历史学家安东尼·瑞德打破传统的殖民主义和民族主义叙事,强调东南亚人民对国家地位的追求是其决定性特征。他将主要焦点转移到与当地居民更相关的因素上,如环境、宗教、社会、文化、人口、健康和思想变化,全面又丰富地描述了该地区复杂而微妙的历史。
|
關於作者: |
安东尼·瑞德,东南亚历史学家,他主要的研究兴趣还是在于东南亚的海岛国家。瑞德历任马来亚大学(1965-1970年)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1970-1999)的东南亚历史教授。1999-2002年,他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创办东南亚研究中心,担任教授和该中心的主任。2002-2007年,与王庚武等知名专家创办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所。2007-2009年,他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担任东南亚历史系教授和研究负责人。目前,他是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名誉教授。2008年7月17日,他当选为著名的英国皇家学会院士。瑞德教授著作等身且全部聚焦于东南亚地区,是当今世界东南亚研究领域当之无愧的人。他的代表著作有两卷本的《贸易时代》,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任教是他的学术黄金期,他近的研究回归到苏门答腊区域史即他大力提倡的以独特的历史视角来研究亚齐。他的主要著作包括:《苏门答腊北部的角逐:亚齐、荷兰与英国(1858-1898)》、《印度尼西亚的民族革命(1945-1950)》、《东南亚的贸易时代(1450-1680)卷:季风吹拂下的土地》、《东南亚的贸易时代(1450-1680)第二卷:扩张与危机》(由商务印书馆2010年出版)、《描绘近世东南亚的面貌》、《一个印度尼西亚人的边疆观: 亚齐人和他者的苏门答腊史》《东南亚史: 危险而关键的十字路口》。
|
目錄:
|
中文版序言1
英文版序言1
词汇表1
章湿热带地区的东南亚人1
第二章风下之地的佛陀与湿婆37
第三章贸易及贸易网70
第四章通往世界的城市与商品:1490—1640年92
第五章宗教改革与早期现代性:1350—1630年121
第六章亚欧初遇:1509—1688年154
第七章17 世纪的危机184
第八章本土特性:1660—1820年204
第九章中国化世界的扩张230
第十章热带大农场的形成:1780—1900年253
第十一章亚洲自治的背水一战274
第十二章国家的建构:1824—1940年309
第十三章人口、农民化和贫困:1830—1940年335
第十四章消费现代:1850—2000年354
第十五章发展与现代性:1900—1940年379
第十六章20 世纪中叶的危机:1930—1954年411
第十七章军队、君主制与马克思:威权主义的转型,1950—1998年442
第十八章商业转型:1965年至今475
第十九章国家的建立与少数群体的形成:1945年至今496
第二十章世界格局下的东南亚525
|
內容試閱:
|
中文版序言
自己的书被完全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总是一件令人倍感荣幸的欣喜之事。任何翻译都必须将作者的观点传达给他所未考虑到的读者群体。将欧洲语言翻译为中文更是一项特殊挑战,这一过程需要在破除固有语法和术语模式的基础上,对著述思想进行分解和重新整合。
非常感谢张振江教授和他的博士生宋婉贞,他们不仅坚定地选择翻译我的这本东南亚史著作,而且还乐于为此付出四年多的努力。译者与原著者一样,肩负独特的创造性角色,我希望他们能够得到更多的肯定。我再次对我的华人同事孙来臣博士、李塔娜博士表示衷心的感谢,他们凭其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严谨负责的态度,为这项艰巨的翻译工作提供了大力支持。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中国读者理解东南亚地区丰富的历史。关于这一地区10 个国家的民族历史,目前已出版了众多中英文著作。这些著述主要追溯那些现今主导和分裂该地区的各国的历史演变历程及边界的界定。在撰写各章时,我依据不同的主题行文,而非基于国家的考量。因此,我不得不省去一些耳熟能详的国家英雄主义叙事,同时给予普通百姓更多的关注,这些群体游离于政治领导者所划定的国家边疆的约束范畴之外。
中国视角或许比欧洲或美国视角更容易掌握东南亚叙事的连贯性。几个世纪以来,中国学者始终将南洋视为一个整体,作为一处拥有许多小王国、聚集异国风情、热带作物和多种疾病的奇特之地。在20 世纪,东南亚地区的华人群体和学者建立了一批早体现该地区理念的机构——以新加坡为基地的南洋大学、南洋学会(South Seas Society )以及创办的期刊。正如我当前所处的澳大利亚这一便利位置一样,这种源自北方的观点认为,东南亚地区既熟悉又陌生,日益重要却未被充分研究,但该地区在热带环境中的多样性则始终未有改变。
然而,这种紧密关系存在特殊的挑战。与其他邻近大国如印度相似,中国通过人员、思想、文化和技术等路径为东南亚提供了众多资讯。同欧洲一样,它在书写方面(以及保留这种表达方式方面)也比东南亚更加清晰,这使得欧洲和中国所持有的关于1900 年前各个时期的书面文本比东南亚本土积累的文献资料丰富得多。在民族主义浪潮盛行的20 世纪,英文学者不得不有意识地学习对抗我们所称的历史上的“欧洲中心主义”——倾向于通过欧洲记述的丰富资料以一种欧洲观念决定我们所强调的东西。我们需要刻意在欧洲资料中尽可能地进行“折中式”阅读,以使东南亚人在自己的历史叙事中具备中心性和权威性地位。民族主义者所撰的东南亚著作通常屈就于另一种妥协,即将叙事中的欧洲、印度和中国的影响降至。在21 世纪,如何在两种危机之间寻找适当的平衡,或许是华语学界所面临的挑战。
我们需要更多诸类翻译,既要将英文译为中文,又要将中文译成英文及东南亚语言,以规避曾出现的误解。再次感谢所有使之成为可能的人。
安东尼·瑞德2020 年7 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