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中国航天——伟大的跨越式发展

書城自編碼: 3711229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工業技術航空/航天
作者: 布莱恩 ·哈维
國際書號(ISBN): 9787515918259
出版社: 中国宇航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12-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24.2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大系·绘画卷(全十册)
《 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大系·绘画卷(全十册) 》

售價:HK$ 9784.0
姑苏繁华图
《 姑苏繁华图 》

售價:HK$ 684.4
人的消逝:从原子弹、互联网到人工智能
《 人的消逝:从原子弹、互联网到人工智能 》

售價:HK$ 103.8
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增订版)
《 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增订版) 》

售價:HK$ 77.3
医学图形图像处理基于Python VTK的实现
《 医学图形图像处理基于Python VTK的实现 》

售價:HK$ 166.9
山家清供:小楷插图珍藏本 谦德国学文库系列
《 山家清供:小楷插图珍藏本 谦德国学文库系列 》

售價:HK$ 143.4
政略与战略论
《 政略与战略论 》

售價:HK$ 140.0
百年词史-(1900-2000(全二册))
《 百年词史-(1900-2000(全二册)) 》

售價:HK$ 333.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47.5
《大疆无人机二次开发教程:基于Mobile SDK与UX SD》
+

HK$ 125.0
《计算流固耦合力学》
+

HK$ 205.0
《卫星导航定位原理》
+

HK$ 116.2
《镍基单晶涡轮叶片热机械疲劳理论》
+

HK$ 82.4
《大国航空:从百年奋发到世纪辉煌》
+

HK$ 139.2
《多旋翼飞行器设计与控制》
編輯推薦:
本书的价值在于提供了审视中国航天各项成就的西方学者视角。相信本书对航天爱好者有重要启发意义。
內容簡介:
本书以中国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和空间站建设为亮点工作开始娓娓道来,各章节涉及中国航天的方方面面,包括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等各个领域,具体而言包括运载火箭、载人航天和空间站、月球和火星探测等深空探测、返回式卫星、实践系列卫星、对地观测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空间科学卫星和技术验证卫星等。作者长期关注世界主要航天大国的航天发展,本书的价值在于提供了审视中国航天各项成就的西方学者视角。相信本书对航天爱好者有重要启发意义。
關於作者:
许永建,国家一级翻译、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中科院科技翻译工作者协会会员。先后毕业于河北工业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目前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从事国际合作管理工作,出版翻译作品多部。
目錄
目录


第1章月球背面1
1.1嫦娥四号1
1.1.1嫦娥四号上的空间科学3
1.1.2中继卫星鹊桥5
1.1.3嫦娥四号的任务7
1.2建设空间站10
1.2.1空间站预演: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10
1.2.2空间站预演: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13
1.2.3空间站预演:天舟货运飞船17
1.2.4空间站20
1.2.5中国空间站的科学实验27
1.3结语:月球背面31
参考文献33
第2章从中世纪火箭到颗人造卫星34
2.1钱学森36
2.2颗卫星:东方红43
2.3第二颗卫星:实践47
2.4不参与太空竞赛48
2.5第三颗卫星:技术试验卫星49
2.6返回式卫星51
2.7结语:钱学森56
参考文献60
第3章新式火箭、发射场和舰船61
3.1运载火箭61
3.1.1长征二号(CZ2)63
3.1.2长征三号(CZ3)67
3.1.3长征四号(CZ4)70
3.1.4长征五号(CZ5)72
3.1.5长征六号(CZ6)78
3.1.6长征七号(CZ7)79
3.1.7长征八号(CZ8)83
3.1.8长征九号(CZ9)85
3.1.9小型运载:开拓者、快舟、长征十一号91
3.1.10中国空天飞机、航天飞机106
3.1.11探空火箭109
3.1.12可靠性109
3.1.13火箭发动机111
3.2发射场115
3.2.1酒泉116
3.2.2西昌125
3.2.3太原129
3.2.4文昌129
3.3测控132
3.4测量船135
3.5设计师、设计机构和体系架构142
3.6测试156
3.7国际化159
3.8结语:火箭、发射场和舰船163
参考文献164
第4章空间科学和技术167
4.1返回式卫星中的空间科学167
4.1.1育种卫星:实践八号171
4.1.2实践十号173
4.2早期的实践科学卫星176
4.2.1实践九号178
4.2.2实践十三号180
4.2.3实践十八号180
4.3太阳与地球:双星计划181
4.4应用卫星上的科学仪器184
4.5路线图:空间科学终成为优先发展领域185
4.5.1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DAMPE):悟空号189
4.5.2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190
4.5.3脉冲星试验卫星191
4.5.4中国碳卫星(Tansat)192
4.5.5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慧眼194
4.5.6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ESSEM/CSES)195
4.6未来空间科学卫星任务:阶段197
4.7未来空间科学卫星任务:第二阶段200
4.8国际合作卫星任务: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计划、中法天文卫星、
中法海洋卫星202
4.9更远的未来 206
4.10结语:空间科学与技术209
参考文献211
第5章通信卫星213
5.1331工程213
5.2代通信卫星216
5.3东方红二号甲和东方红三号系列卫星218
5.4商业化220
5.5考克斯224
5.6打破ITAR228
5.7中国的卫星公司231
5.8东方红四号卫星平台233
5.9东方红五号卫星平台241
5.10低轨星座:虹云、鸿雁241
5.11结语:通信卫星244
参考文献246
第6章应用卫星248
6.1极地气象卫星:风云一号、三号248
6.2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二号、四号250
6.3地球资源卫星255
6.3.1资源卫星与龙计划256
6.3.2中巴地球资源卫星259
6.4环境卫星267
6.5测绘卫星:天绘269
6.6海洋卫星270
6.7高分卫星272
6.8商业成像卫星275
6.8.1吉林一号275
6.8.2珠海星座277
6.8.3高景卫星278
6.9导航系统:北斗279
6.10数据中继:天链287
6.11微小卫星:越来越小,越来越多288
6.12结语:应用卫星303
参考文献305
第7章载人航天307
7.1起源:714工程307
7.2崭新而未知的开始:921工程310
7.3神舟315
7.3.1神舟一号318
7.3.2测试计划:神舟二号到神舟四号322
7.3.3神舟五号:杨利伟的太空飞行330
7.3.4神舟六号:在轨一周339
7.3.5神舟七号:出舱活动343
7.3.6天宫:起源349
7.3.7神舟八号:万千梦想352
7.3.8选拔新一批航天员356
7.3.9神舟九号:刘洋360
7.3.10神舟十号:太空教师王亚平370
7.4结语:载人航天373
参考文献376
第8章月球和火星探测378
8.1211工程378
8.2嫦娥一号380
8.2.1嫦娥一号的探测结果381
8.3嫦娥二号385
8.3.1飞往L2点388
8.3.2继续飞往小行星389
8.4嫦娥三号和玉兔392
8.4.1嫦娥三号的科学396
8.5嫦娥五号T1 试验器401
8.6嫦娥五号403
8.7火星探测:萤火计划405
8.8中国火星2020任务409
8.9未来的深空探测任务411
8.10结语:月球和火星探测412
参考文献414
第9章读懂中国416
9.1中国航天发射的节奏417
9.2目的417
9.3结语:读懂中国421
参考文献422
附录1中国航天相关单位中英文对照表423
附录2术语表425
附录3中国航天大事记426
附录4参考文献材料428
內容試閱
本书是作者布莱恩·哈维(Brian Harvey)介绍中国航天计划的第四本专著,以中国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和中国空间站建设为亮点工作娓娓道来。本书各章节涉及中国航天的方方面面,包括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等,具体而言涉及运载火箭、载人航天和空间站、月球探测、火星探测等深空探测,返回式卫星、实践系列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对地观测卫星、气象海洋卫星、空间科学卫星和技术验证卫星等。
本书的价值在于提供了审视中国航天各项成就的一个视角——国外视角。从时间上看,书中讲述了中国航天的过去:从中国古代天文到近几十年的斐然成绩;讲述了中国航天的现在:探月工程和空间科学等方面的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讲述了中国航天的未来:火星探测任务、空间站任务、未来空间科学任务等体现出中国的航天抱负。总而言之,作者结合历史背景,对中国航天进行了全景式综合描述。对于航天爱好者来说,本书是不可多得的了解中国航天的案头材料。
作为长期关注中国航天的国外航天作家,布莱恩·哈维对中国航天计划的描述比较体系化,能够追根溯源,同时又非常客观,对中国航天取得的成就不吝赞扬。同时,作者也长期关注世界主要航天大国和机构的航天计划,针对美国、俄罗斯、欧洲空间局、日本、印度等国家和航天机构都有专著出版。这也使我们有这样一个契机,可以跟着作者对世界航天大国和机构的解读思路,以更宽阔的视野来解读中国航天。正如作者所言,“中国现在已成为和美国、俄罗斯一样的超级航天强国,有能力将航天员送入轨道,建设空间实验室,研制飞往月球和小行星的探测器”。我们有必要为中国航天取得的成绩感到自豪,同时更坚定了我们取长补短、勇攀高峰的信念。
全书行文不仅有对中国航天高度的概览,也有对具体事件的详实描绘,更有对中国航天核心技术及其成就的通透分析。布莱恩·哈维对中国航天所取得成就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还特别在本书后单独以“读懂中国”为章节,通过对中国不同时期持续颁布的《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中国至2050科技发展路线图:中国科学院战略总体报告》等的解读,专题性、客观性地展示了中国航天伟大成就对中国国内、国际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积极影响,也亮明了作者的主张与观点:中国航天计划一直是自主的计划,主要驱动力来源于国家抱负、技术、创新、军事、科学和历史使命等;中国寻求加入世界航天共同体,但既不与之竞争,也不与之脱离,是以自己的节奏和方式完成自己的航天目标。
需要说明的是,经作者同意,删除了部分对于中国读者显得冗余的信息和明显错误的信息。本书的翻译力图忠实于原文,但原著中的某些观点我们并不能完全认同。当然,作者面临的是一个中文世界,受限于编写本书时所掌握的英文材料完整度以及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英文原文中难免出现了事实性错误,同时某些数据存在出入,信息或许偏颇。对于这些错误,译者采用译者注的形式进行解读。但由于译者知识范围的局限,英文原文中的错误仍然有可能出现在了中译本里,敬请读者予以指正。本书可以作为读者了解中国航天的入门材料,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结合本书的脉络,通过国家航天局网站等了解更详细的信息。
本书译者团队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简称航天五院)、中国航天员中心和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本书译者和审校专家信息如下:
许永建,国家一级翻译、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中科院科技翻译工作者协会会员。先后毕业于河北工业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目前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从事国际合作管理工作,出版翻译作品多部。
郭玲华,研究员,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COSPAR)分专业委员会副主席,国家科技部、北京市科技委专家,《中国空间科学技术》期刊编委。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目前是航天五院高层次创新人才。作为项目负责人,多个国家重点项目通过了国家国防技术鉴定,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多次应邀参加或组织国际、国内技术宣讲与交流。
鲍晓月,工程师,博士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电磁场与电磁波专业,目前在航天五院从事频率兼容分析工作。获得专利3项,发表国际期刊和学术会议论文10余篇。
陈小群,高级工程师,博士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目前就职于航天五院,从事通信卫星系统总体设计工作。获得专利授权10余项,完成国标及航天工业标准等9项,发表国际期刊和学术会议论文50余篇,SCI检索20余篇。
胡伟,博士,中国航天员中心研究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环控生保项目组指挥助理,某项目组指挥兼总师,航天员中心软件专家组副组长、EPG组副组长,航天环控生保工程室副主任。长期从事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技术和软件技术研究,主持承担空间站再生生保应用软件等多项国家重大项目。2021年入选部委级软件工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出版专著2部,申报专利或软件著作权15项,发表论文19篇。先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和中国航天基金奖。
郭世杰,副研究员,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目前在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工作,任空间光电与重大科研设施团队咨询师。
蔡亚星,研究员,航天五院科技委空间态势感知专业组成员。研究生毕业于清华大学,目前任航天五院通信与导航总体部通信卫星总体室主任。获得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9项,出版著作1部。
刘浩,研究员,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目前就职于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微波遥感技术重点实验室,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首批成员,2015年入选中美空间科学青年领军人物论坛。主要从事微波遥感技术研究及型号载荷研制工作,获发明专利授权10余项,发表论文数十篇。
在中文版出版之际,译者团队衷心感谢为本书中文版提出过建设性意见的专家学者。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徐琳正高级工程师对第1章进行了校对,王铮助理研究员对第4章进行了校对。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吴季研究员对第4章空间科学部分提出了修订意见。航天五院张鹏研究员、石梦悦高级工程师,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王凌霞高级工程师以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究院(简称航天一院)尹琰鑫高级工程师分别对第2章和第3章进行了校对。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段永颢研究员对第3章、第6章提出了翻译建议。航天五院总体设计部尤睿研究员对第1章进行了校对。中国东方红卫星股份有限公司付丹鹰研究员为第6章提出了翻译建议。航天五院通信与导航总体部李烽研究员、魏鑫与温正高级工程师,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孙小菁高级工程师对第5章中电推进技术相关内容进行了校对。山东大学凌宗成教授对第8章部分内容提出了修改意见。中国航天员中心环控生保室助理研究员沈韫赜、张南、李国靖参与完善了第7章的译文。
2017年8月,施普林格全球执行副总裁Hubertus von Riedesel先生在访问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时,介绍了中国空间科学领域的出版情况,并谈及本书英文版版。2019年年底,本书由施普林格出版社出版后,译者就翻译问题和作者取得了联系。作者欣然同意,并就中文版版权事宜主动联系了施普林格出版社。施普林格北京办公室陈青先生和顾能云女士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大力支持。
在本书出版之际,衷心感谢对本书提出过意见和建议的各位专家;衷心感谢段永颢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杨晓峰研究员在本书申请航天科技图书出版基金时的推荐。
希望本书中文版的出版能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阅读收获。

如果说美苏太空竞赛是20世纪的太空故事,那么中国崛起为航天大国(a spacefaring nation)则是21世纪初的故事。事实上,新世纪刚刚进入第三年,中国就成为第三个将自己的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2003年,杨利伟在太空环绕地球飞行了近一天时间。此后,中国航天实现了更长时间的太空飞行,实现了太空行走,发射了天宫空间实验室,并将女航天员刘洋送入太空。中国的探月计划始于2007年,先是发射了一个探月轨道器,随后发射了一个着陆器和一辆月球车。目前正在建设中的中国空间站很有可能成为国际空间站退役后长期在轨的空间站。
如果我们放眼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国崛起为航天大国其实并不意外。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的观测准确性有口皆碑,中国人发明火箭时,欧洲正处于黑暗时代。进入20世纪,火箭飞行所需的很多工程计算都出自钱学森之手,他是世界上伟大的航天设计师之一。中国的航天计划始于1956年10月8日,比人类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Sputnik)的发射还要早一年。那一天,中国成立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来领导中国航天事业,并征用了两个废弃的疗养院作为批工作场地。
事实上,各国发射的颗人造卫星中,质量的要数中国的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中国是第三个具备卫星回收能力的航天大国,也是第三个将动物送入轨道,并研发出氢燃料火箭上面级的航天大国。中国已经发展了一大批空间项目,包括对地观测、导航、通信、天气预报和材料加工等。在年度发射量上,中国超过了欧洲和美国,甚至超过了俄罗斯。中国的火箭不断推陈出新,并在海南岛建立了一个新的航天发射场。在科学上又确定了到2050年成为科技创新强国的目标。中国在地面建立了一个模拟月球基地,这也预示了下一步中国航天的发展方向。
中国的航天计划有时显得神秘,其早期发展历史的细节仍然不清楚。写中国航天早期的历史就像是玩拼图一样,其中一些拼图没有着色,而另一些则丢失了。目前,尽管了解中国航天设施仍然不是简单的事情,但是中国在详细介绍当前航天项目和未来任务方面正变得更加坦率。现在,中国航天任务的发射和运行都进行现场直播,这既是自信的体现,也是中国航天越来越开放的体现。
西方对中国航天计划的误解也带来了同样的挑战。许多本应更了解中国航天发展的西方媒体,却对中国航天的发展五味杂陈,有困惑,也有傲慢的贬低和不屑;当然也有一些真正懂得中国航天的媒体是例外,这些媒体让人尊敬。中国的航天能力经常被低估,他们认为中国航天的装备要么是原始和落后的,要么就是模仿的;而如果中国航天取得了成功,他们会认为这些成功的技术一定是窃取的,或者一定是服务于军事目的。中国在创新、设计和制造自己的航天设备方面取得了成功,而仍然有人极不情愿承认这一点。这个问题不是航天计划特有的,很多西方人总是忘记中国在很多方面的开创性贡献,从药品到数学和公共管理,以及各种发明,如吊桥、造纸、指南针、化学、印刷术、纸币、马镫、犁耙、门锁、手推车和发条等。
本书是“中国航天系列”的第4部,主要聚焦中国空间站(中国的航天建设项目)、新运载火箭系列、海南的航天发射场、新的空间科学卫星项目和日渐雄心勃勃的太阳系深空探测项目。其他3部信息如下:1998年由Praxis/Wiley出版的《中国航天计划——从概念到未来能力建设》(The Chinese Space Program— From Conception to Future Capabilities)是该系列的第1部,主要内容涉及中国航天计划的前期历史,时间跨度从中国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到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2004年由Praxis/Springer出版的《中国航天计划——从概念到载人航天》(Chinas Space Program—From Conception to Manned Spaceflight)是该系列的第2部,将中国航天计划的介绍更新到航天员杨利伟实现了环绕地球飞行之后;该系列的第3部是Praxis/Springer于2013年出版的《中国航天——伟大的跨越式发展》(China in Space—The Great Leap Forward),主要聚焦天宫一号和中国位女航天员刘洋的飞天之旅。
本书开篇介绍了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着陆的壮举,这的确是人类太空探索的次,第1章还介绍了中国的空间站计划。第2章主要讲述了中国航天的历史背景。第3章主要涉及发射基地、测量船和组织机构。第4章主要涉及空间科学。第5章主要涉及通信卫星。第6章涉及应用卫星。第7章描述了中国的载人航天任务。第8章主要涉及中国的月球和火星探测。第9章以独特视角对中国航天进行了解读。本书向读者侧重介绍了中国航天自2013年以来取得的巨大发展。本书大量削减了对早期中国航天任务的描述以及相关参考资料的篇幅,这些材料可以在第1版中找到。
关于卫星代号,本书使用了一套统一的、可理解的方式。应该注意到,中国有时会按照苏联的做法,不对一个系列的颗卫星进行编号。在后续的系列卫星编号中,有几种常见的做法:使用A、B、C编号和使用不同的数字编号,如用11(二级编号不带0)和101(二级编号带0)。

关于姓名的顺序,本书采用了中国人习惯的姓在前名在后的顺序。本书中称呼中国的宇航员为航天员。后,根据具体情况,本书采用了三种货币:人民币(¥)、欧元()及其前身欧洲货币单位(ECU),以及美元($)。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