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人体结构绘画重点
》
售價:HK$
143.4
《
中国妖怪故事(全集·增订版)
》
售價:HK$
221.8
《
于胥斯原 乡族、风水与地方记忆
》
售價:HK$
177.0
《
以经治国与汉代社会
》
售價:HK$
98.6
《
我真正想要什么?:智慧瑜伽答问/正念系列
》
售價:HK$
58.2
《
元朝理财记 从成吉思汗的崛起到元朝的衰亡
》
售價:HK$
98.6
《
欧洲史:一本书历览欧洲数千年兴衰起伏,理解欧洲文明何以铸就今日世界
》
售價:HK$
333.8
《
趣学CCNA——路由与交换(第2版)
》
售價:HK$
100.6
|
編輯推薦: |
本书列选“知识产权经典译丛(第6辑)”,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
內容簡介: |
本书主要研究地理标志保护的起源以及地理标志是如何发展成为国际知识产权法保护的专门客体的过程。“风土”的内涵发生着不同的变化,强调产品与产地的关联性,重视“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其对于理解地理标志十分关键。本书运用历史分析法从《巴黎公约》《马德里协定》《里斯本协定》《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等视角对地理标志在各个时期的名称演变进行分析,比较法国、英国、德国等国法律,并从“传播逻辑”和“风土逻辑”两种叙事视角对相关法律进行评析,对未来全球地理标志立法发展的理论基础、规律和趋势进行有益探讨和深入研究,是一本具有极高学术价值的专著,也是一部关于地理标志发展的史诗般巨著。本书适合知识产权研究人员、地理标志司法审判和行政执法机关、地理标志从业者阅读,也适合于对国际地理标志法律制度感兴趣、对高品质美好生活有追求的所有读者。
|
關於作者: |
原著作者简介 德夫·甘杰(Dev Gangjee),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专家,法学博士,牛津大学法学院教授,研究领域为商标、地理标志和版权,为欧盟、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多国政府部门和律师事务所提供知识产权专业意见。译者简介
李静:法国农业国际合作研究发展中心(CIRAD)访问学者,英国伯明翰大学国际商法LLM,法学博士,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现为暨南大学社会科学部副教授,知识产权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广东省地理标志专家库专家。 段晓梅:英国布鲁内尔大学知识产权LLM,1997年进入原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工作,现任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评审八处处长。 赖晓敏:英国伯明翰大学国际商法LLM,执业律师(反不正当竞争法),曾担任深圳市调解委员会调解员,曾参编《中国网络市场之竞争法博弈》。
|
目錄:
|
目录
章 概述:界定地理标志
1 混乱之局:概念、制度和认知
2 争议与利益
3 学术贡献与内容框架
部分
第二章 货源标记——— 《巴黎公约》和《马德里协定》
1 引 言
2 《巴黎公约》
2.1 货源标记
2.2 保护范围:第9条和第10条
2.3 有无其他的可能性
3 《马德里协定》
3.1 保护范围:第1条
3.2 通用词汇:第4条
4 结 论
第三章 法国的原产地名称
1 法国经验的重要性
2 原产地在葡萄酒监管规则中的地位
3 风土的地理学分析
4 葡萄根瘤蚜和欺诈
5 从原产地名称到受监控原产地名称
5.1 1905年法律
5.2 1919年法律
5.3 1935年和1947年的法律
6 不同法域的实践:德国和英国
7 结 论
第四章 原产地名称——— 《里斯本协定》
1 引 言
2 原产地名称:第2条
2.1 产品与产地之间的关联
2.2 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影响
2.3 地理名称
2.4 声誉
3 国际注册及其成效
3.1 注册的过程
3.2 注册的效力
4 保护的范围,第3条
4.1 禁止使用行为的类型
4.2 对盗用或模仿的全面禁止
4.3 保护
5 结 论
第二部分
第五章 TRIPS的今天
1 引 言
2 第22条至第24条的大纲
3 TRIPS之路
3.1 TRIPS是妥协的结果
3.2 WIPO谈判
3.3 妥协与结果
4 地理标志的定义:第221条
4.1 标志
4.2 产品
4.3 原产地
4.4 产品与产地的联系
5 保护范围:一个定义,两个级别
6 通用的状态
7 地理标志与商标之间的关系
7.1 用语上的“王牌”:先到先得原则(FITFIR)
7.2 帕尔玛火腿和FITFIR的不公平
7.3 描述性的合理使用和共存
8 结 论
第六章 TRIPS的未来
1 当代争论的重要性
2 将第23条拓展到所有产品
3 规范性论点对扩大使用的支持
4 国际注册及其影响
5 结 论
第七章 结论:重构地理标志法
参考文献
索 引
译后记
|
內容試閱:
|
总序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创新已然成为引领经济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知识产权作为激励创新的基本保障、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受到各方越来越多的重视。
现代知识产权制度发端于西方,迄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在这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中,西方不仅构筑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与国外相比,知识产权制度在我国则起步较晚,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得以正式建立。尽管过去三十多年,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已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知识产权大国。但必须清醒地看到,无论是在知识产权理论构建上,还是在实践探索上,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都存在不小的差距,需要我们为之继续付出不懈的努力和探索。
长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更是将知识产权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确立了全新的发展目标。强调要让知识产权制度成为激励创新的基本保障,要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国。结合近年来的实践和探索,我们也凝练提出了“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目标定位,明确了“点线面结合、局省市联动、国内外统筹”的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总体思路,奋力开启了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新征程。当然,我们也深刻地认识到,建设知识产权强国对我们而言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既是一个理论创新,也是一个实践创新,需要秉持开放态度,积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和做法,实现自身更好更快的发展。
自2011年起,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携手知识产权出版社,每年有计划地从国外遴选一批知识产权经典著作,组织翻译出版了《知识产权经典译丛》。这些译著中既有涉及知识产权工作者所关注和研究的法律和理论问题,也有各个国家知识产权方面的实践经验总结,包括知识产权案件的经典判例等,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这项工作的开展,为我们学习借鉴各国知识产权的经验做法以及了解知识产权的发展历程提供了有力支撑,受到了业界的广泛好评。如今,我们进入了建设知识产权强国新的发展阶段,这一工作的现实意义更加凸显。衷心希望专利复审委员会和知识产权出版社强强合作,各展所长,继续把这项工作做下去,并争取做得越来越好,使知识产权经典著作的翻译更加全面、更加深入、更加系统,也更有针对性、时效性和可借鉴性,促进我国的知识产权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当然,在翻译介绍国外知识产权经典著作的同时,也希望能够将我们国家在知识产权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探索经验及时翻译推介出去,促进双向交流,努力为世界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与进步作出我们的贡献,让世界知识产权领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声音,这也是我们建设知识产权强国一个题中应有之义。
2015年11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