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医学图形图像处理基于Python VTK的实现
》
售價:HK$
166.9
《
山家清供:小楷插图珍藏本 谦德国学文库系列
》
售價:HK$
143.4
《
政略与战略论
》
售價:HK$
140.0
《
百年词史-(1900-2000(全二册))
》
售價:HK$
333.8
《
RDI人际关系发展疗法:修复孤独症核心障碍,让干预回归生活
》
售價:HK$
99.7
《
金融科技监管的目标、原则和实践:全球视野下加密货币的监管
》
售價:HK$
110.9
《
城市轨道交通绿色低碳规划设计研究——深圳地铁6号线工程创新与实践
》
售價:HK$
221.8
《
艾尔米塔什国家博物馆 少年游学 人一生一定要看的博物馆
》
售價:HK$
38.1
|
編輯推薦: |
人人都熟悉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写十四行诗的巨匠莎士比亚;是时候让莎士比亚成为跟你我一样有血有肉的真人了。在多项文学奖傍身的玛姬·欧法洛笔下,莎翁是儿子,是丈夫,是父亲,是一辈子活在丧子之痛里的活生生的人,他选择离经叛道的婚姻,为寻觅生活的方向而苦闷,也自有办法让挚爱的孩子被后世口口传诵其名、拥有不朽人生。《哈姆莱特》里有莎士比亚生活过的伊丽莎白时代,有斯特拉特福镇,有莎士比亚一家呼吸的空气。莎士比亚为何用儿子之名命名他负盛名的剧作?《哈姆奈特》给你答案,它让历史上仅有寥寥数笔的人物——哈姆奈特重生。备受瞩目的长篇历史小说《哈姆奈特》中译本终于来了,它曾荣获女性小说奖、英国图书奖年度小说奖、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小说奖、爱尔兰多基文学奖年度小说奖等一众文学大奖,被全球的连锁书店水石书店评为年度,是《纽约时报》年度Top 3,被翻译成35种语言。奥斯卡金像奖导演奖得主赵婷将执导本书同名改编电影,2025年上映。
|
內容簡介: |
1596年的一个夏日,住在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镇的小姑娘朱迪丝发烧卧床,双胞胎哥哥哈姆奈特到处找人帮忙,却一无所获。他们的母亲在一英里外的地方侍弄药草和蜂巢,父亲远在伦敦;夫妻二人谁都不曾想到将有一子活不过本周……大约四年后,他们的父亲写出伟大的悲剧《哈姆莱特》。
《哈姆奈特》是英国小说家玛姬·欧法洛的长篇历史小说,以莎翁之子哈姆奈特为原型创作,聚焦这个鲜为人知的男孩和始终神秘的莎翁一家。本书多次获奖,版权售出35种语言。
2023年,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改编同名舞台剧,在斯特拉特福首演。奥斯卡金像奖导演奖得主赵婷将执导本书同名改编电影,2025年上映。
|
關於作者: |
作者简介:
玛姬·欧法洛(Maggie O’Farrell, 1972— )
英国作家,皇家文学学会会员。生于北爱尔兰。毕业于剑桥大学新学堂(现默里-爱德华兹学院)英国文学专业。2000年,发表处女作《你走以后》,获得贝蒂·特拉斯克小说奖。著有《就在此地》《哈姆奈特》《婚姻肖像》等九部长篇、《我存在:十七段与死亡擦肩而过的经历》一部回忆录及《雪天使的守护》等两部童书。作品曾获毛姆文学奖、科斯塔图书奖、女性小说奖等,被译成多种语言。现居爱丁堡。
译者简介:
李运兴(1946— )
曾任天津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教授、翻译研究所所长、天津电视台国际部译审、Perspectives期刊编委。发表论文五十余篇,译著一百三十万字。著有《语篇翻译引论》(2001)、《汉英语篇翻译》(2015)、《翻译语境描写论纲》(2017修订版)、《英汉语篇翻译》(2020第四版)等。
|
內容試閱:
|
后记
By 玛姬·欧法洛
本书是一部小说作品,创作灵感来自于1596年夏在沃里克郡斯特拉特福镇夭折的一个小男孩的短暂人生。我尽可能忠实于真实生活中哈姆奈特及其家庭的有限史料,但对一些细节——特别是人名——做了某些改动或替换。
许多人知道男孩的母亲叫“安妮”,但她在父亲理查德·海瑟薇的遗嘱里是被称为“艾格尼丝”的,我据此决定使用这个名字。有人认为琼·海瑟薇是艾格尼丝的母亲,其他一些人认为只是继母,支持和否定任何一种观点的证据均显不足。
哈姆奈特一位存活下来的姑姑并不叫小说中的名字伊莱扎,而是叫琼(与先于这个姑姑去世的大姐同名);我冒昧地做此改动,是为了避免小说读者弄混,尽管在当时的教区档案中使用重名是司空见惯的。
莎士比亚出生地基金会的导游曾告诉我,哈姆奈特、朱迪丝和苏珊娜是在亨利大街祖父母的房子里长大的;而其他人却很有把握地说,孩子们住的是相邻的一座较小的房子。不管是哪种情况,这两座房子应该是紧紧相邻的,我在小说里采用了后一种说法。
后,哈姆奈特·莎士比亚究竟因何而死,我们不得而知:他的葬礼史料有所记载,但没提及死因。黑死病,或按十六世纪晚期说法叫“瘟疫”,莎士比亚在任何一部剧或任何一首诗中都没提到过。为什么从未提及,这其中又可能有何深意,对此,我一直有所思考;这部小说是我个人遐思迩想的成果。
史料
十六世纪八十年代,一对夫妇曾生活在斯特拉特福镇的亨利大街上。他们有三个孩子:长女苏珊娜以及双胞兄妹哈姆奈特和朱迪丝。
哈姆奈特死于1596年,时年十一岁。
大约四年后,他的父亲创作出悲剧《哈姆莱特》。
哈姆奈特和哈姆莱特实际上是同一个名字,在十六世纪末和十七世纪初斯特拉特福镇地方志中是完全可以互换的。
——斯蒂芬·格林布拉特,
《哈姆奈特之死与〈哈姆莱特〉之生》,
《纽约书评》(2004年10月21日)
姑娘,姑娘,他死了,
一去不复来;
头上盖着青青草,
脚下石生苔。
——《哈姆莱特》第四幕第五场
(朱生豪译)
男孩走下一段楼梯。
楼梯过道很窄,还向后折回。他一步步沿着板壁慢慢走下来,靴子踩在阶梯上发出咚咚的声响。
快到楼梯口了,他停了停,回头看看来路,然后一定神,习惯性地大步跳下后三级台阶。落地时一个踉跄,跪在了石板地上。
这是夏末一个闷热无风的日子,楼下的房间被一道道长长的光线分割着。阳光照在他身上,嵌在墙壁里的花格窗被阳光染成一个个金黄的小格子。
他站起身,揉揉腿,朝楼梯上看看,又看看前面,不知往哪边走才好。
房间空空的,壁炉里的火慢慢烧着,橘红色的火苗暖暖的,冒出一圈圈青烟。他受伤的膝盖随着心跳一阵阵地刺痛。他站在那儿,一只手扶着通向楼梯的门闩。脚上磨秃了皮头的靴子,一只已经抬了起来,准备要起飞的样子。那遮在前额上差不多是金黄色的浅色柔发,一绺绺地向上扬起。
一个人也没有。
他叹口气,吸了一口暖乎乎又充满灰尘的空气,穿过房间,出了前门,来到街上。外面,手推车、马匹、小贩,一片嘈杂,人们互相喊叫着,一个人从上面一层的窗口嗖地扔下一个袋子,不过这些哈姆奈特都没理会。他沿着房子的前脸一直走到相邻的大房子的门口。
他祖父母家一向是这种气味,有烧木头的烟气,还有上光剂、皮革、羊毛的混合味道。比起毗邻的他与母亲及姐妹们居住的两室住宅(那是祖父在大房子旁边一块狭长的空地上盖起来的),既相似,又有着说不出的不同。有时候,他无法理解为什么会这样。这两所房子毕竟只是一篱笆墙之隔,但两处的空气可是截然不同,不同的气味,不同的温度。
房子里小风呼呼吹着,打着旋,祖父的作坊里又敲又打,叮叮咚咚,售货窗口上顾客们敲着窗玻璃,叫唤着,后院里也是嘈嘈杂杂,一堆堆的杂物,几个叔叔你来我往忙个不停。
不过,今天可不是这样。男孩站在过道里,真想听到点人们活动的声响。但他看到,右边的作坊是空的,工作台前的凳子上没人,台子上的工具静静地躺着,托盘上放着丢弃的手套,像按的手印似的,一目了然。售货窗口锁得紧紧的。左边饭堂里空空如也。长桌上放着一沓餐巾,一支没点着的蜡烛,一堆羽毛。别的就没什么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