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甲骨文丛书·德意志人:一部诗人、作家、哲学家和思想家的自传
》
售價:HK$
129.8
《
盛世滋生:清代皇权与地方治理
》
售價:HK$
162.8
《
循序渐进Node.js企业级开发实践
》
售價:HK$
97.9
《
中国早期的星象学和天文学(海外中国研究)
》
售價:HK$
152.9
《
管道的力量(畅销美国30年的财富经典,销量超100万册)
》
售價:HK$
54.8
《
长安曾有少年郎
》
售價:HK$
43.8
《
何以为园:中国江南古典私家园林的经济解释
》
售價:HK$
74.8
《
漫画图解博弈论:段位经商谋略之道 赢家是怎样炼成的
》
售價:HK$
43.8
|
編輯推薦: |
当今中国,尤其是教育学界,不能简单地满足于“对人的发现”,还应向前跨越一步,那就是“对儿童的发现”。也就是说,不应简单地止步于通常的人本主义,还应当意识到“人”有其“本”,以及“以人为本”“人本主义”自身依然有其“根”“本”。
一个民族向自己的幼儿所提供的教育、文化产品,哪怕是一册薄薄的绘本,即可体现这个民族的文化魅力和文化实力。那能让幼儿感动的,必能感动成人的赤子之心;那能让自家幼儿感动的,必能感动天下的幼儿。若能保赤子护童心,便可得见天下归心。
在人类思想史上,中国与西方均浮现出儿童主义。儿童主义可提供新的视角以理解中西哲学史,可提供新的线索以贯通中西思想史。它与活跃于20 世纪生物进化论领域的幼态持续学说可以相互支援。这是值得思想界关注的。
|
內容簡介: |
“发现儿童”(或“对儿童的发现”)是教育学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
在东方,李贽以“童心说”完成了中国式“儿童发现”。在西方,卢梭在著作《爱弥儿》中实现了对儿童的“发现”。某种意义上,早卢梭185年出生的李贽是东方“儿童发现”的完成者。
将中西古今的儿童观做一定程度的会通,是对丰饶童年、伟大儿童的一次重新发现。
|
關於作者: |
刘晓东
教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紫江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届全国青联委员,儿童学研究专业辑刊《新儿童研究》编辑委员会主任。主要研究儿童哲学、教育哲学、文化哲学、学前教育学等。著有《儿童精神哲学》《儿童教育哲学》《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解放儿童》《评儿童读经》《教育自然法的寻求》等,译有《童年哲学》等。
|
目錄:
|
前 言
序 曲
童年的月夜
章 丰饶的童年,伟大的儿童
从贫乏的童年到丰饶的童年
童年是人生的井
婴儿的话语
童年何以如此丰饶
向童年致敬
第二章 儿童本位: 从教育到社会、文化
童年在人生中的位置
幼态持续学说及其人文意蕴
童年资源与儿童本位
发现儿童与儿童本位
儿童本位:从教育原则、文化原则到理想社会
第三章 从童心主义到儿童主义
童心哲学论要
童心哲学史论
李贽童心哲学
日本童心主义
儿童主义论
尾 声
开辟通往“伟大儿童”的道路
参考文献
说 明
致 谢
后 记
|
內容試閱:
|
童年是值得成人向其表达敬意的。
儿童身上的天性资源(即童年资源)是一切人力资源、人文资源的源头,是老子主张“复归于婴儿”、孟子主张“不失其赤子之心”、宋明心学讴歌“童心”的原因所在。
为什么儿童拥有如此丰饶的天性资源?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类获得了比其他任何物种都要丰富的先天信息资源。这些先天资源是人自身的自然,是天性,是进化史上历代祖先生命活动的积淀。
进化生物学认为,“幼态持续”是进化的重要方式。什么是“幼态持续”?有的生物学家将幼态持续命名为“彼得·潘进化”。“幼态持续”注重选择祖先的幼年特征并加以复演,进而将个体的童年“做”得更长更丰富。这就是儿童拥有如此丰饶的天性资源的原因。
挖掘童年的这些资源,使它们在现实的社会文化中得以表达和锤炼、开花和结果,这是儿童成长的目的(即康德哲学所谓“自然目的”),也是儿童教育的任务。
一、儿童的成长不只是“得”,也有“失”
通常看来,儿童的成长是从小到大,从弱变强,从无知变有知,从幼稚变成熟。总而言之,儿童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得”的过程。可是,儿童的成长不只是“得”,也有“失”。威廉·布莱克、华兹华斯、丰子恺等人对此已有所认识。
布莱克写有诗集《天真与经验之歌》,将儿童与成人两相比较,凸显童年的纯真与成年的枯涩。
华兹华斯认识到,儿童愈是成长便愈是远离“永生之海”a,天国的光辉在他身上就会相应暗淡下来。在华兹华斯看来,童年是亮丽的,充满生机,充满创造力,有若神助;而成年则黯然减色,愁苦不堪,远离了天国。
显然,在布莱克和华兹华斯那里,成长的过程也是“失”的过程。
丰子恺有了自己的子女后,写了不少对儿童有所感悟、有所发现的文章。他曾写道:“天地间健全的心眼,只是孩子们的所有物,世间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们能明确、完全地见到。我比起他们来,真的心眼已经被世智尘劳所蒙蔽,所斫丧,是一个可怜的残废者了。” 显然,在丰子恺看来,儿童的成长也暗含着“失”,失去了“天地间健全的心眼”。也就是说,儿童能看到事物的真相,一旦长大成人,便被俗世尘网所蒙蔽和禁锢,于是,成人在拥有“天地间健全的心眼”的儿童面前便形如残废了。
可以看出,在华兹华斯和丰子恺看来,儿童是健全的、丰富的,而成人的世界相较而言恰恰是残缺的、贫乏的。
二、儿童早在幼年便具有很高的哲学天赋、想象力和创造力
上文提到,华兹华斯在19 世纪初就已经认识到儿童是哲学家,而且是“好的哲学家”,是拥有人类丰饶的天赋“遗产”的“好的哲学家”。
一个世纪后,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对诗人华兹华斯的发现做出回应。雅斯贝尔斯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哲学,每个人都必须完成自己的哲学创造。雅斯贝尔斯说:“我们可以从孩子们提出的各类问题中意外地发现人类在哲学方面所具有的内在禀赋。我们常能从孩子的言谈中,听到触及哲学奥秘的话来……”他举例论证后说:“任何愿意收集这些故事的人,完全可能编成一部儿童哲学专著。”没过多久,愿做这件事的哲学家出现了。
加雷斯·马修斯有了自己的孩子后,发现孩子们睡前饭后询问的问题以及对世界的解释,与他在大学课堂所讲授的历史上的伟大哲学家的观点有惊人的相似,于是写下了《哲学与幼童》一书。与加雷斯·马修斯相呼应,《苏菲的世界》一书的作者贾德(Jostein Gaarder)认为,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成为哲学家。
儿童早在幼年便具有很高的哲学天赋,除此以外还具有很高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前些年常常听到成人惊呼:儿童已经丧失了想象力和创造力!于是人们呐喊: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其实,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高于成人。面对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成人应当谦逊地学习。成人难以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却可以而且应当保护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是谁赋予儿童如此之高的哲学天赋、想象力和创造力?并非成人。
三、一流画家对儿童绘画的推崇
在艺术领域,毕加索等人有相似的发现。毕加索自言:“学会像一个六岁的孩子那样作画,用了我一生的时间。”
毕加索年轻时期有很好的素描、写实作品,可是后来的绘画为什么越来越像儿童画了呢?从他的这句自白来看,他一直在以儿童为师,像一个六岁的孩子那样作画,以儿童的视角、感触、方法等作画。毕加索可谓公认的20 世纪西方画家的代表人物。什么是艺术?艺术的本质是什么?艺术资源潜藏于哪里?他应当是有发言权的人之一。在毕加索看来,六岁的孩子的绘画真正符合艺术的本性和规律,六岁的孩子具有丰富的先验的艺术资源,六岁的孩子是值得一切成人艺术家师法的。毕加索用一生时间向六岁儿童学画,在艺术层面颠覆了成与儿童的传统关系,同时揭示了儿童在艺术方面具有极为丰富的天赋资源。当毕加索向六岁幼童学画时,那是一个成人对儿童的发现,是一个艺术家对儿童身上丰富艺术资源的发现。这种资源已在成人那里变弱或消失,所以毕加索用了一生的时间来学习。
与毕加索观点类似的,还有保罗·克利。克利崇拜儿童的天真状态并以自己的方式加以模仿:“我想成为一个新生儿,全然不知欧洲的一切,忽视诗歌和时尚,几乎是原始的。”他甚至不反对将自己的画与“儿童的涂鸦”相提并论:“那太美了!我的小弗利克斯的画比我自己的好得多(我的画太多地在脑中漫漫流淌);不幸的是我不能完全避免它……”a 在这里,克利将自己的作品与幼童的涂鸦相比较,令人深思的是,他认为自己的作品在幼童的涂鸦面前相形见绌。在技巧上,克利使用儿童那种环绕的、粗朴的轮廓线;在表现上,他特别有意识地将自己限制在儿童“理性的写实主义”阶段。
高更(P. Gauguin)也曾表示渴望“像儿童那样”绘画。凡高(Vincent van Gogh)对高更的这一渴望表示附和。马蒂斯(Henri Matisse)曾吸收了儿童绘画的某些特点。其他画家如杜飞(Raoul Dufy)、夏加尔(Marc Chagall)、费宁格(Lyonel Feininger)、马宋(Andre Masson),尤其是米罗(Joan Miro)、杜布菲(Jean Dubuffet)等,都很崇拜儿童的绘画,并以儿童的绘画为借鉴。
|
|